分享

殷醒民:为什么上海的发展比全国慢了一半?工业化之后不是服务化——上海经济结构转型的误区与陷阱

 mrjiangkai 2019-01-02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上海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中国,也不可能离开世界,只有把握了中国、把握了世界,上海的发展方向就会有明晰的路径和正确的选择,所以判断一个城市经济的未来是否有活力,是否具潜力,是否有功力,是需要一些历史的眼光,一些世界的眼光,一些逻辑的眼光。

 


一个大国经济实力,归根到底是工业实力,是制造业实力。纵观2001年到2015年全球发展的态势,我们看到世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我们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做了一个分析,中国在2001年的时候GDP总量是1.21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大概是3.62%,人均GDP是965美元,这十五年来,中国的发展非常快,进步非常大,从人均955美元到现在8000美元,增长了近8倍。这种增速,令世人印象深刻。

 


但是,我们看一下上海,上海的GDP有没有增长8倍呢?我们来看看数据,上海2015年人均GDP是16000美金,在2001年这个数据是3300美金,计算下来上海只增长4倍多一点,而全国增长了8倍。显然,这中间存在一个差距——上海的发展只是全国一半左右的水平

 


我们可以把视角放得更远一点。美国2001年是10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0.87%,2015年占全球的24%,15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欧盟2001年占世界的26%,现在是22%,下降了4个百分点;日本就更悲惨了,可以说过去的15年是悲惨的15年,2001年占世界14.2%,现在仅占5.6%。

 


我们再来看全球其他重大经济体。俄罗斯、印度、巴西,它们的GDP总量占世界不超过2%左右,印度只占世界2%,俄罗斯占1.33%,巴西占1.7%,坦白讲这些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小。

 


我们同时看另一组数据,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数据,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工业在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是个什么位置,这个位置又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或下滑中到底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看看美国,15年来工业增加值从世界占比的25%,滑落到现在的16%;欧盟从24.5%掉到18.6%;日本从2000年的16%到现在的5.62%,我们再来看中国,2001年是5.96%,到了2014年、2015年占世界的20.37%,增加了近15个百分点——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增长,是工业;是什么导致了美日欧的下降,是工业的“缺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决定一个国家、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业,是制造业。在我看来,无论服务业发展得如何壮大,但一个经济体没有制造业是肯定不行的,这个国家的GDP也是不能上去的。

 


工资增长由制造业决定的,没有生产,就没有财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收入会增长缓慢?因为实际上我们的发展慢了。尽管也有增长,也是发展,但增速实际上是下来的,只是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我们感觉不是那么明显而已。那么为什么实际增长慢下来了,这可能跟我们的经济结构有关系,跟我们转型的经济政策也有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2008年以后奥巴马提出制造业回流美国,美国科技这么发达,都要提出制造业回流美国,可以想见,制造业对于国家经济增长与实力锻造而言,是多么地重要。对国家是如此,对一个城市也是如此。上海科创中心提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需要强大的制造业支撑。

 


我们再来看看大国的制造业。我们国家从2009到2012年,全部研发投入增长了61%,这是好现象。美国2009-2012年政府明显增加了巨大的投入,但是企业没有钱,所以增长比较缓慢,德国在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远远低于日本,但是过去15年德国的制造业上来了,技术的投入增长了14%,制造业增长15.73%,所有的创新,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钱投出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什么性价比高这样的概念。


接下来的问题很重要:巨大的技术投入,包括资金的巨大投入,是怎么投的?我们对大国制造业技术开发重点做了研究,结果很受启发。先说明一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理论,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经济政策、政治家伟大贡献在哪里?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部门,从而获取了最高的生产力,最高的生产力如果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工资非常高,工资非常低告诉我们很简单的道理:生产率低,工资高意味着高生产力,低工资意味着低生产力。


我们看美国,美国制造业技术投资重点,按照美国的国会报告,美国人把研发资金都投到了高技术,非常自豪,我最近看了2014年国会报告,美国科技研发的钱都投向哪里呢?第一个,制药业,占所有投资23.1%;第二个,计算机通讯、电子,包括精密仪器制造,现在看到的无人机、机器人,都是叫精密机器制造,这个比重占到31%。第三个,航空航天。第四个,汽车。美国高技术的钱投入到以上这些领域。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美国在三大领域,制药、新一轮信息技术/精密制造和航空航天,将处于领先优势与地位,至于其他领域,美国人放了,不要了。

 


再看日本,日本投入最大的是信息技术,日本人仍然在持续投入,其次是汽车,日本的高额技术研发投入基本就是信息技术和汽车。

 


再看德国,德国投资最大的是汽车,我们做了判断,未来五年德国的汽车技术与制造能力仍然占全球领先地位,因为大量的钱投入下去,不过也要注意到,德国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投入比重增长了16%。

 


我们再看看航空航天,日本0.57%,德国是5.79%,所以下一轮上海在航空航天合作的时候,唯一的对象是美国的企业,欧洲企业基本不用考虑,日本企业更不用考虑,因为他们没有这一块的投入。

 


再看看我们中国,我们的技术投资重点在什么领域呢?最大的还是计算机,在全球的计算机技术里面分为太平洋的两岸,美国和亚洲部分,主要是东亚部分,就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欧洲的衰落和信息技术的落后有高度的相关性,而现在我们仍然看不到欧洲的企业在信息技术上面能够走到前列。根据前几年的研究成果,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有10家,只有一家是三星,其他9家全是美国企业,连日本企业都没有。

 


我们国家机械设备占13%,我们的汽车只有8%,但是我们的钢铁、有色金属占13%,我们的化学工业占9.2%,所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还处在重型化工阶段,方向很清楚,下一轮结构升级的重点,如果我们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跟着美国走,今后大的技术上还是集中在这些领域里,当然中国的进步非常快。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归结到一点,科创中心、科技中心,最后都要变成技术产业,都是要变成产品的,制药要变成药出来,要让人家掏钱买的,信息技术也是一样,上海真正要振兴,绝非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大的战略方向选择错误,就不可能振兴。

 


必须认识到,工业化以后不是服务化,是什么,是科技化,记住不是服务化,如果掉到服务化误区中,资源配置全部成了错误配置。科技化指引国家下一轮发展,带动结构转型,党中央判断是对的,因此向上海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战略要求,科创中心的价值比金融中心的价值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一旦建成了科创中心,劳动力结构完全不一样,社会将充满了朝气,这就是我们的大国制造。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是有希望的,未来取决于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制定正确的符合世界潮流的、引领世界的产业政策或者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第二个是动员大量的资源发展技术。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2016年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经作者授权独家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