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中国古代的家庭德育教育

 木香草堂 2019-01-02
浅论中国古代的家庭德育教育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文简介:此文由126期刊发表网整理提供,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谢谢 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对我国古代家庭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证分析,井结合现实谈了几点启示:第一,现代家庭教育应将家庭德育置于首要和核心地位.第二,在家庭德育中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第三,应将家庭德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培养社

  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对我国古代家庭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证分析,井结合现实谈了几点启示:第一,现代家庭教育应将家庭德育置于首要和核心地位.第二,在家庭德育中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第三,应将家庭德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家庭德育家庭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古代教育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国封建社会历来将“三纲”、“五常”作为首要的教育内容。那么在我国古代,家庭德育在家庭教育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我们不妨从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家庭教育著作及蒙学前期的教学内容三个角度来进行一些探讨。
  我国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古代家庭教育典范故事,象孔子庭训、孟母三迁、烹成教、陶母封昨、郑板桥教子等,这些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古人的家庭德育活动。“孔子庭训”讲的是孔子训导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事,在谈到学礼时孔子对儿子说:不学理就失去了立足社会的依据;“孟母三迁”讲孟子的母亲教导儿子树立远大理想用心读书,为了使孟子有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连续三次携子迁居;“烹成教”是讲孔子的学生曾子之妻一次要上街,其子欲随往,曾妻哄骗儿子说:你若呆在家里我回来后杀猪给你烤肉吃。儿子听后便同意呆在家里。等曾妻回来时发现曾子已在捉猪准备杀掉,妻劝曾子不要杀猪,曾子说:既然把话说了就要守信,作长辈的应该为晚辈做出榜样。曾子为了教育儿子守信最终还是把猪杀了。“陶母封昨”讲的是东晋陶侃为孝敬母亲便利用职务之便搞到一瓦锅昨,并派人送予母亲湛氏,湛氏非但原封不动将其退回,而且还写了一封信责备儿子“身为官吏,竟然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非但对我无益,反而增加我的优虑啊了”在母亲湛氏的教导下陶侃终于成为一代名将,他的军队所到之处路不拾遗。郑板桥重视教育儿子如何做人,他教导儿子“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惨忍之性”、“择师为难,敬师为要”、“笔墨纸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发给诸同学”等。象这样的典范故事还很多,无法一一介绍。这些家庭教育典范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对后代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教导子女重视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理想、刻苦钻研、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培养子女具有当时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品德,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古代众多的家庭教育著作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情况。“家训”、“家诫”这类著作现存最早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此著是颜之推专为教育子女而作的,主要是结合历史和社会现实及自身经历见闻评论时政、文教、风俗得失,教导后人如何立身、处··世、治家。《颜氏家训》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家教之祖“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王越《读书丛残)))。宋代司马光所著的《家范》,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并广辑历代人物的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了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方法,用以训诫后人。了家范》在当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到了明清“家训”、“家诫”之类的家庭教育著作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代,但其内容伪都是训诫子弟为人处世治家之方。如明末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在明清影响很大,几乎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一本教科书。可以看出,历代“家训”、“家诫”之类的著作都是为教育子女或后人而作的,从其内容上看基本上都是训导子弟如何立身、处世、治家,目的在于教育子弟具有当时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人,治好家,使家业永远兴盛,使本阶级的统治能长治久安。以上三部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说明当时的家庭德育受到了众多家庭的普遍重视。儿童在入学之前主要在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的教育也主要是家庭教育。我国古代蒙养阶段的教育是指儿童十五六岁之前的教育。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古代儿童在八岁入学之前在家庭里接受的教育,从中也可以窥视到我国古代家庭德育的一些情况。朱熹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而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据此元初程瑞礼制订了“分年读书日程”,即按年龄制订的读书计划,该日程计划八岁入学之前应读《性理字训》(程逢原增广者)和《童子须知》(朱熹)。《性理文训》内容包括造化、性情、学力、善恶、成德、治德等六门共184(其中有后人加的一条);《童子须知》内容包括:衣服冠履、语言走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在这五个大的方面又分了许多条目,根据封建道德纲常伦理对以上五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以上两种教材的内容都是关于封建道德意识和纲常伦理及生活礼仪的,目的在于“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朱子童蒙须知》)。可见我国古代八岁入学之前的教育首先是给儿童灌输伦常道德,培养伦常思想意识,并且将其作为核心内容,而学习文字则是次要之事。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社会及家庭都非常重视家庭德育,将家庭德育看成是宣传统治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求得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认为家庭德育可使子弟学会如何立身、处世和治家,如何做人,可帮助家庭世代兴盛。在我国古代家庭德育始终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和核心内容,居于首要与核心地位。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为什么会受到普遍重视.为什么会在家庭教育中始终处于首要和核心地位呢?首先,古人懂得“天下之本在家”(苟悦炙中鉴·政体》);并且深知家庭环境对子弟深有影响,认为“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慕贤》);另外古人还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云:“少年若成天性,万_!惯如自然”(颜之推《教子》),古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颜之推在其《勉学》一文中又强调:“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家庭德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少年,而儿童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家庭环境之中。基于以古人对家庭、家庭环境及早期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倍受重视是自然之事。第二,因为家庭德育可以帮助子弟立身、处世和治家。儿童少年,尤其是入学前儿童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文字等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儿童思想品德和如何做人。家长从当时的社会出发,引经据典,总结自身经验救训来劝诫子弟如何为人处世、如叮待人接物、如何治理家业,为子弟未来的发展、家庭的兴旺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古人重视家庭德育还在于为统治阶级培养‘治人”的“君子”。这是奴隶社主及封建主统治阶级教育的目标。古代有“齐家、治冈、平天下”之说,认为“齐家”就是要求家长自己首先按封建伦理标准修养身心,然后以身作则教育全家人,只有将一家教育治理好了方可影响一方、一国,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古人亦云:“一家不扫,何以扫天厂。”司马光《家范》认为治国之本在于齐家。古代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培养“治国、平天下”之才作准备,而家庭
德育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既是主要内容,又对其他家庭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因此更加受到重视。家庭德育利于培养有治人之术的“君子”,这是中国古代厉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家庭德育,将其置于首要与核心地位的最根本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