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纹石记——白马纹石的“形”“质”“色”“纹”“皮”

 乾隆奇石博物馆 2019-01-02
乾隆奇石  李晟

白马纹石作为灵璧石之王,几十年来只涨不跌的传奇石种,在市场上一直是许多灵璧石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目标。但是由于储量极少(正真正宗产地不过一个3亩不到的狭长坑口,也就是后人称的小树林),多数又已落入藏家之手不再流通,市面上的实际状况是“白马是个筐,纹石往里装”,绝大多数经营石头多年的石商尚不能分清白马的真伪,作为普通收藏者更是一头雾水。看似成交了无数的“白马”,实际没几块真货。灵璧纹石除白马以外周寨、岳巷、郑巷等多地都陆续有少量产出,但以白马的品质为最,价格更是不可相比。
白马纹石,业内也被叫做“老纹石”,“老”字并非仅指出土的时间段,也有“好”之意,几乎同时段的周寨纹石就不能被称作老纹石。
我们喜好从“形质色纹皮”的角度去评价一块石头,那么我下面也从这几点来说明一下“白马”的特征。

“白马难出形”,“纹石不出形”这是事实,因为基数太小,有形的石头自然就更少了。20多年前渔沟就流传的一句话“纹石带洞价值连城,纹石象形价格要命”。当年白马村确实家家都有不少石头,但是正真能看的可能一连几家一块都没有。从90年代初开始一连几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去白马、杨山挨家扫街,去了不下几百趟,过眼的白马纹石比当地石农还要多,“奇石首要看形”,只有纹没有形的石头是不要的。有形又有纹的石头在当时几乎都是天价。
 
 

白马老坑被反复挖掘填埋了数次。早期出土的纹石,于地表或浅表被称为“白马头皮石”,形状大多圆润饱满,纹理也更为立体;中期出土的纹石,也被称为“中层石”,形状多扁平;晚期出土的纹石,也有被称为“白马最后的纹石”,原因是这批石头出土后已经到了岩石层,下面没有土了,形体多为几何状板块,无“臭石”。
 
 
早期白马纹石,形体多圆润饱满,有臭石
 
 
中期白马纹石,形状总体偏向扁平
 
 
晚期的白马纹石,多呈现几何状板块,无臭石

白马纹石为最顶级的磬石质地,油润细腻,容易出包浆。刷洗后,略微盘玩,就能感觉到石头由内而外的油润感。但由于石头内部结构复杂,音质并不好。优秀的质地是有别于其他纹石的一个主要特点。早期的白马(达到一定体量)或多或少的带有臭石,臭石的质地明显区别于其他部位,就相当于是一个防伪标记。
 
 
质地细腻油润

未经盘玩的石头呈现灰、青、黑的本色。

纹石以其纹命名,最具代表的是圈纹或者说回纹也有称龟背纹,由1对圈纹或者2对圈纹组成的胡蝶纹,其他诸如龙纹、云纹、萝卜纹、核桃纹等等。纹理优美奇特。
很多人将关注点集中在纹理之上,研究出了更多纹理的细分名称。
整体上说,白马纹石行纹立体流畅、干净利落不生涩。但就具体的形状图案而言很难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什么是白马什么不是白马。
经常有人,拿着一块石头,上面有两圈,来问我是否白马,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感叹为何说这么好的纹不是白马。而有些石头纹理并不出彩,但确是白马。
 
 
上面这个块可称教科书级的白马纹
 
 
白马纹石所有的所有的原石表面都有一层灰皮,或多或少。
 
 
带灰皮的白马纹石


奇石收藏是一个讲求实战的艺术,即使牢记以上,去按图索骥,也往往并不能得心应手。想要真正了解分辨白马纹石,除了牢记以上还是要多看多摸多听多感受。
还有一点,白马纹石作为一个成熟的收藏品种,不要指望可以捡到天大的漏,对于一般藏者而言,大漏就是大坑,勿作侥幸。


文章原登于《宝藏》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