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朝青花瓷文物发色不同的秘密在哪?瓷器鉴定真知堂为您解密

 濠梁知乐 2019-01-02

历朝青花瓷文物发色不同的秘密在哪?瓷器鉴定真知堂为您解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玩瓷器收藏的都知道青花瓷。这青花瓷文物号称我国的国粹,其实倒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产物。我国传统的瓷器文化其实是青瓷文物。

早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青瓷,但由于一直没有发现瓷土,所以商代的原始青瓷一原始就原始了2000多年。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相州窑出现了白瓷,南方越窑继续烧青瓷,但此时的瓷器胎釉结合不好,很容易剥落,当时只有到了晚唐时期,南方的越窑生产出了秘色瓷,才真正算是烧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瓷器。

历朝青花瓷文物发色不同的秘密在哪?瓷器鉴定真知堂为您解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所以说,青瓷文物才是真正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而青花瓷则是舶来品,本来源自于西亚诸国的青花陶,唐代是钴料进入我国,当时烧唐三彩使用了这种发蓝的原料,巩县青花,也就是所谓唐青花,其实不能算瓷器,只能算炻器,也就是半陶半瓷,所以直到元代景德镇,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

所以,咱们不用去争论唐青花还是宋青花,其实没有意义。那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真正的青花瓷是指的以瓷石或者瓷石加高岭土混合为胎,以半透明石灰碱釉覆盖,以富含氧化钴成分的原料彩绘在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一次性烧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所以不按照中国陶瓷史说是1300度烧成,是因为元明时期有很多青花瓷文物达不到这种完全烧结的致密程度,但不能说它就不是青花瓷。

历朝青花瓷文物发色不同的秘密在哪?瓷器鉴定真知堂为您解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现在收藏爱好者动辄举出各种青料名词。苏麻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回回青,石子青,平等青,陂塘青,无名异,浙料,珠明料,化工料。其实真正搞得懂这些青料来龙去脉的朋友真不多。绝大多数朋友都只能了解一鳞半爪,并不能真正搞明白这些名词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化学成分以及呈色机理和最终呈色。

我国古代的青花原料,主要含有三种化学成分,分别是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在还原气氛下主要发色为蓝色,氧化铁为黑褐色,氧化锰为紫色。所以,青花原料中含铁高锰低,含钴丰富则多为蓝黑色,黑色乃氧化铁聚集造成的。如果锰高铁低富含氧化钴,则蓝中泛紫,少有黑褐。如果锰高铁高钴低,则发色灰败,几无蓝色。这就是各种青料发色的原因,也是各种不同产地青花原料烧出来的青花瓷发色炯然不同的根本所在。

历朝青花瓷文物发色不同的秘密在哪?瓷器鉴定真知堂为您解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青花发色不同除了化学组成成分不同的根本原因以外,一些加工工艺因素对青花发色也有一定的影响:

(1)青花料中釉灰的用量——青花原矿料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混入釉灰一起研磨。釉灰是用石灰石和草木灰制作的,无灰不成釉,是瓷器釉的主要组成成分。混入釉灰使得青花原矿料和釉料可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但混入釉灰的比例则严重影响青花发色。

(2)青花料的细度——青花原矿在明初主要是通过水洗的方式拣料,后期发明了火锻法,也就是用火烧锻之后再水洗。不管哪种方法,青花原矿变成颜料都要研磨。据清代史料记载,有的粗料有时要研磨一个多月。一般而言,同等料研磨越细发色越好。元青花和永宣青花瓷上出现的大量黑疵,可能主要就是研磨不够细造成的。

历朝青花瓷文物发色不同的秘密在哪?瓷器鉴定真知堂为您解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3)青花料的浓度——元代和明初主要采用一笔涂抹的方法,明中期之后发明了分水技法(据现在看来可能是元代就发明了),把青料分为上青,中青,下青。康熙时期甚至墨分五色,号称青花五彩,也就是用不同浓淡的青花料可以分出五种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来。一般浓度高的发色深艳,浓度低的浅淡。

(4)运笔速度与方式——同等浓度在绘画时根据运笔的快慢发色亦有不同,如同毛笔字一样,开始包含墨汁则色浓,写到后面则越来越淡。笔墨转锋之处,停滞时间较长,则容易聚集青花色料,同时形成黑斑。

历朝青花瓷文物发色不同的秘密在哪?瓷器鉴定真知堂为您解密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5)烧成温度和气氛——实验证明,在1150℃-1350度范围内,青花同等气氛发色不同,一般而言温度高则发色更为蓝艳。但窑炉气氛里含氧气和一氧化碳的多少,对于青花发色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富含氧化铁的进口钴料,其烧成气氛对于铁锈斑和锡光的形成以及青花呈色影响较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