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生下孩子,便可生杀予夺?

 天地人和w 2019-01-03

文/白衣卿

 

“是否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这样?”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12岁的小姑娘玛蒂尔达询问路过的里昂,她在家中受尽欺负,经常挨打。

 

这个岁末,听到了太多孩子的悲伤遭遇,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情绪在心头盘旋。看了《见字如面》第三季最新一期节目,董勇念的检察官付雷写给三岁亡童杨苏的一封信,他连说10句“孩子,请你原谅我们”,忽然就明白心中那份沉重的源头:对于那些饱受虐待的孩子,我们做了什么或以后能做什么?也许是当妈之后变得格外脆弱,在董勇读信过程中数度泪目,用节目主持人陈晓楠的话来说,“有一种剜心之痛”。

 


01

“有谁关心接下来这个孩子去哪里了”


这封信提到的案件,在2018年初一度轰动网络,苏州三岁男孩杨苏被亲生母亲杨艳勒死,患有被害妄想症的杨艳觉得自己死后儿子没人管很可怜,决定带儿子一起离开。杨苏活着的时候,是个十分懂事可爱的孩子,会给妈妈嘴里塞吃的还会对她说“我爱你”,所有人不知道他爸爸是谁,所有人也都不知道,他唯一的监护人、妈妈杨艳原来有轻度精神病。



付雷是经办该案件的未检检察官,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他在信里说,


“我要请你原谅我们。当邻居在深夜听到你妈妈长时间嚎哭时,不知道你是怎么面对和度过的。当邻居听到你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脸的,我有脸的”时候,当邻居听到你妈妈打在你脸上的耳光声音时,当我循着检验报告在你的脸上找到了针孔时,你那小小的心灵是在经历怎样的恐慌与煎熬啊!”


字字句句都饱含戳心的歉意,他在痛悔为什么没有及时制止惨剧的发生,挽救小杨苏的生命,只难耐在这一切发生之前,身为检察官的他很难去介入案件本身。但在职业之外,他依然无比自责未能跨越职业的边界,去更好地呵护那些处于潜在危险中的小孩,其中关于人情的温度与社会身份的理性思索溢于字里行间。



除了这封信件里披露的杨苏案之外,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孩子遭受着不合格父母的虐待。最近沸沸扬扬的深圳虐童事件似乎以女童父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视频发布人被行政处罚的结局告一段落,但我们依旧抑制不住强烈的担心:等父母释放回家后,女孩如果还和他们生活于同个屋檐下,这一切是否还会重演?毕竟以后,他们家中的视频应该不会再度被曝光,而我们也无从知晓孩子的处境究竟如何。

 

正如《见字如面》陈晓楠所言,“每一次大家都群情激昂……但是,这个事情过去以后,我们又去看另外一个新闻了,有谁关心接下来这个小孩到底去哪里了?”



同样的事情无独有偶,就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有一位广州的7岁小男孩,妈妈带着他烧炭自杀,起因是微信群里很多家长攻击她和有自闭症的儿子,而她决定要带儿子“去一个没有伤害的地方,快快乐乐地生活。”事出之后网友们纷纷议论悲剧是因家长群的冷漠攻击而起,而在谴责流言蜚语、呼吁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给予更多关爱之余,是否有人想问问那个母亲,谁有权力替孩子决定生或死,难道拥有监护权就意味着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吗?



都说一个孩子诞生,父母是最初的引路者,倘若父母不称职、不尽责、甚至不配为人父母怎么办?有的把自己的人生失败转嫁给孩子,有的将自己的变态欲望发泄在孩子身上,有的也许只是因为患病而丧失了健全心智……无论怎样,弱小的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太让人心惊肉跳。

 

02

“你是我生的,就得听我的”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桩桩极端案件的背后,站着广大而普通的中国父母群体,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仿佛生下了他们,就可以肆意安排其全部人生。



他们觉得这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孝道”,却不知子女为此感到痛苦。豆瓣网上有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十年现被雪藏,组里聚集了一群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感到困惑的年轻人,名字听起来大逆不道,他们在创建宣言里说:“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最常见的束缚是一句以爱之名的话:“你是我生的,就得听我的。”那样蛮不讲理,又似乎那样合情合理。想起看过的一篇新闻报道,记者采访把子女送到杨永信那儿接受电疗的三对父母,他们谈及原因,让人又惊愕又无话可说。其中一对父母承认自己管不住儿子,所以需要借助外力帮忙管束;一对父母从小打骂孩子,当孩子成长到“能打得过他们”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失效,只得另谋出路;一对父母期待自己的小孩能“朝着一个唯一的、优秀的、最接近完美的性格迈进。” 他们想要的只是顺从听话的傀儡,而不关心其是否快乐健康。所以有人说杨永信事件之中,那些父母才是罪魁祸首。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03

“我有悲伤,亦可播之四方”


每天都有那么多父母虐待、强制、猥亵子女的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上演,对于这样的父母能不能撤销其监护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付雷在信中提到,希望小杨苏会成为“我们推进撤销监护权公益诉讼工作中的指路牌、长明灯”。



据悉,截至目前全国有近70起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案件,推进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是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观念使然,一方面是相关法律缺乏可操作性,譬如到底侵害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撤销?谁来担当起诉之责?撤销监护权后谁来照顾孩子……等等。

 

当杨苏案借由节目重回公众视野,它能否如付雷所期望的那样,成为推进监护权撤销工作的长明灯、开山斧?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事,不能只靠付雷们孤军奋战。但愿小杨苏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



付雷对小杨苏说,“你穿过黑暗的时候不要害怕,因为前面天就会亮起来了。”稚子何辜,相信那些悲伤能促使改变一些东西,愿每个孩子都不再受到无端的伤害,每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注意到节目现场,观众悄悄拭泪,似在严肃沉思,一封信如果能带给观众一场精神洗礼,唤起更多的人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则善莫大焉。这也正是《见字如面》节目的社会使命与文化担当之所在。在获得娱乐消遣之余,我们也需要一些带来心灵感悟和力量的节目,如总导演关正文所说:“事实上,多元认知的获得感、独立思考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强度,比虚度时间的所谓休闲娱乐要大太多”,感谢在这个冬天被《见字如面》第三季所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