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淋中医辩证论治

 学中医书馆 2019-01-03
  淋证,是肾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 等膀胱激惹症状为突出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淋证即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 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称之。历代医家一般将淋证分为5种:即 气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故合称“五淋”。西医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一 部分病证可隶属其范畴之中,包括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 肾结石等,本文主要探讨中医学“五淋”中“石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 治则治法,为中医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淋证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并且记载:“其病中热胀,小便黄赤,甚则淋。”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称为“淋秘”:“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热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提示淋证是以小便淋漓不爽、尿道刺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备急千金要方》提 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指出了五淋的内容:五淋即为石淋、气淋、膏 淋、劳淋、热淋也,现代中医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淋之为病,肾虚膀胱热也。” 隋·巢元方亦认为淋证系肾虚而膀胱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认为肾虚气化不利则小便数,热郁膀胱则水下行艰涩,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的病机观点,为“淋证”奠定了理 论基础。《丹溪心法》曰:“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金代刘河间首先提出感染湿热毒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 中指出:淋证是“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庭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的结果,这一论点为淋证之上行感染的认识开创了先河。总之,中医认为,肾乃水脏,职司水液的分清泌浊,膀胱为州都之官,贮藏和排泄尿渣,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二者功能正常则开合有度,水液排泄正常。若膀胱为湿热病邪所侵袭,或肾气亏虚,肝气郁结等致使气化功能失司水道不利。古云:“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证治准绳》云“膀胱为水脏,热甚则生湿,湿生则水液浑,凝结而为淋。心主血,气通小肠,热甚则搏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胞中,过食膏粱厚味,脾受积食之气,积湿生热传入膀胱亦致为 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结为砂石,成为石淋。” [7]《中 藏经》[8]云:“虚伤真气,邪热渐深,又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 故后世医家多认为石淋的病机为:“湿热久蕴,煎熬水液,尿液凝结,日积月 累,聚为砂石,则为“石淋” [9]。具体分述石淋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肾虚 膀胱热”,由于房事过度或年迈体弱,命门火衰,肾阳衰微,虚寒入内,导致肾气虚,膀胱气化失调,水道不得通利水结石聚而成。如过多食入肥甘厚腻之 品,使得体内之热聚集蕴积于下焦,煎熬尿液,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或滞留于肾或滞留膀胱,或滞留于尿道,形成石淋。三是久病多瘀,尿路结石病程绵长,结石羁留,阻遏络脉,导致气滞血瘀。因此尿路结石的基本病机则肾虚而膀胱湿热,前者是本,后者是标,本虚标实,在本病发生变化中,又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所在。
  【辨证施治】
  石淋的临床主要症状与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表现相似。膀胱结石则排尿时疼痛,有时放射至睾丸或外阴部,运动时加剧;输尿管结石可见患侧上腹部及肾区突发性绞痛;肾结石为肾区呈钝性隐痛和肋脊角压痛。尿液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尿、脓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中有砂石排出,甚则尿路梗阻引 起尿闭或肾盂积液等。中医临床症见小便涩痛,窘迫难忍,溲而不畅,时或滴 沥,时或中断,尿黄浊或夹血,多有腰及小腹剧烈绞痛,向下放射至会阴,甚 则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多弦数。本虚为重者,病势多缓,小便滞涩及疼痛均不明显,小溲滴沥失约,病情时轻时重,稍劳即发,腰酸神疲, 舌淡,脉细。临床上将石淋分为四种证型。
  [湿热下注]恶寒发热,腰痛,并可放射至肩胛部,小腹部或腹股沟,伴恶心呕吐,尿频数色赤,溺时涩痛,或尿中挟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通淋排石 
  [方药]用八正散或导赤散加减
  [气滞血瘀]突然腰部或侧腰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溺时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牵扯腰腹,待砂石排出后疼痛可缓解。检查肋脊角处叩击痛呈阳性;或侧腹部压痛,痛后伴血尿,尿检镜下血尿,X线摄片腹部可见结石阴影,舌质黯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紧或沉。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石苇散加减
  [肾阳虚型]腰膝酸软,恶寒,面色恍白,尿频或小便不利,夜尿多,舌淡白, 脉沉细弱。X线摄片可见结石或伴积液等。
  [治法]温补肾阳 化石通淋
  [方药]肾气丸加减
  [肾阴虚型]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盗汗,心悸气短,五心烦热,精神萎靡, 食少纳呆,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肾阴虚 滋阴补肾
  [方药]六昧地黄汤加减
  石淋以腰酸疼痛、血尿、排出砂石为主症。纵观古今,各位医家对淋证的 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按五淋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治病求本的原则,不少方药仍然沿用至今。清代叶天士确立治淋五法,即养阴澄源法、通阳法、提壶揭盖法、分利法、清利火府法,立法明确、切中病机,用药精专,药性平和, 疗效显著。此外,古代医家对于淋证不同时期的症候转化认识很明确,有 “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石也”。在治疗上根据淋证的
进展情况辨证论治:淋证初期宜散热利小便;发展为膏砂石淋,宜开郁行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