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必读 ∣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汉英双语版)

 山右书馆 2019-01-03

写在前面 ∣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
 
怀特海在书中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剖析了关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都来自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和理论批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对于生气勃勃的学生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贯穿全书的各个章节,怀特海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证。

该书的最终诉求是要在教育中拒斥僵死的知识和呆滞的思维。虽然怀特海的论述主要针对的是英美两国的教育问题,但是他揭示出的教育原理,也基本上是适用于中国教育的。读之思之,对于我国广大教师、家长和教育研究者来说,都颇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书由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靳玉乐及其弟子刘富利联袂翻译。为追求较高的翻译质量,翻译工作历时一年有余,译者数易其稿。汉英双语版的出版形式和译者撰写的大量译者注释,能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

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应该是自我发展

我们旨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将会奠定他们的个人发展基础,而文化修养将会引领他们达到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我们必须谨记: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应该是自我发展,一般发生在16岁至30岁之间。对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训导应该由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给予。

引入教育的主要知识要少而精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应如何避免这种精神和思想上的僵化陈腐。我们倡导两个教育原则: 第一,不可教授过多科目;第二,教授知识务必精细透彻。

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来进行教授,其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知识, 难以引发他们的活力, 无法激发他们的思想。因此,引入教育的主要知识要少而精,它们要能形成各种可能的组合。

学生应内化这些知识并在他当下的真实生活情境中理解知识的应用,这样学生在他早期的教育中就能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学生在学习中的诸多发现可以帮助他理解生命中涌现出的一连串事件。

教育应对的是人的思想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若干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教师的才能、学生的智力类型、学生的人生理想、学校周边环境提供的教育机会,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因素。这就是统一的校外考试如此有害的原因。我们不会因为自己思想怪异或喜欢对既定事实吹毛求疵,而公开指责校外考试,我们不会如此幼稚。当然,校外考试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惰性方面确有其作用。

我们不喜欢校外考试的原因是非常具体且现实的,因其抹杀了文化的精髓。当你根据经验来分析教育的核心任务时就会发现,成功完成这一任务取决于对许多可变因素的微妙调整。其原因在于教育应对的是人的思想,而不是没有生命的客观物质。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如何提高学生驾驭复杂环境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重要事件做出预判,所有这些能力都不是靠体现在考试科目表中的既定规则可以培养的。

消除各学科知识之间致命的孤立状态

上述困难在于:学生对一般概念的理解、思维的习惯、思考的乐趣,都不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所能引发的,无论文字表达多么准确无误。所有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需要在细节把握上极具耐心的过程,经年累月,反复如是。

学习无捷径,不可能通过书本上的那些条条框框得以实现。谚语说“见树不见林”,表达了思想认识上的一个困难所在。而我们教育中的困难所在就是我要强调的一个问题,即要让学生通过个别树木的存在而看到整个森林的所在。

因此,我所极力倡导的解决途径就是消除各学科知识之间致命的孤立状态,这种孤立状态扼杀了我们当代课程应有的活力。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而在教育中我们总是偏离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主题:教给学生代数、几何、科学、历史,结果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教给学生一两门语言,结果学生什么都没有掌握;最后,最让人失望的是文学,教给学生莎士比亚的一两个戏剧,甚至都事先配上了语言方面的注释、对剧情和人物特点的简要分析,然后就等着学生死记硬背了。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代表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吗?充其量,这就是造物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胡思乱想出来的一个目录表,而那时造物主还没有决定如何将这些东西真正融为一体。

教育改革要把学校视为独立的单位

在教育中,首先要被考查的是学校而不是学生。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来颁发毕业证书,但是每所学校的课程标准都应加以核查或者修正。不管怎样,教育改革的首要之处就是要把学校视作一个独立的单位。

学校应该可以开设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是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而开发出来的。假如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教育就会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种惰性思维陷入另一种惰性思维。

切勿漫不经心地对待教育

教育面向的是国家的年轻一代,无论从历史的长度来看还是从现实的广度来看,它都是非常重要的。漫不经心地对待教育,从而导致生灵涂炭、希望破灭、国家危亡,肯定就会成为千夫所指。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有一条规律是牢不可破的,即一个不注重智力教育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无论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英雄主义、什么样的文化魅力、什么样的聪明才智、什么样的战争功勋,只要它不注重智力教育,那么就难逃失败的命运。

如果我们今天故步自封,而明天的科学将会更进一步,那么届时未经良好教育的民族将不得不听候命运的裁判。

教育的宗教性

自人类文明开化之初,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教育的宗教性。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应该坚守这一传统教育理念。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教育的宗教性?

宗教性的教育在于其培育了人们的责任感和敬畏感。责任感源自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可能掌控,学习知识有助于取得改变,而无视知识则害莫大焉。敬畏感源自人们对当下所有存在的感知,存在于过去与未来之中,存在于时间的永恒之中。


选自 | 《教育的目的》
标题 |  编者所加
译者 | 靳玉乐、刘富利

作者:(英)怀特海(Whitehead, A. 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