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险些在“嫪毐之乱”中杀死秦始皇的“官骑”到底是什么人?

 山地之仔 2019-01-03

李贤注《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诏焉与俱就国,从以虎贲官骑。”条下称:

《汉官仪》:“驺骑,王家名官骑。”

看似名字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嫪毐叛军一样:

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实则嫪毐叛乱,发卒进攻的是“雍”的“蕲年宫”,而“宦于王”的“驺”作为仪仗警卫的一部分,肯定要跟随秦王出游,而非等在咸阳驻扎,“矫诏”调秦王身边的警卫反叛?不成了自杀了吗?

所以,我们的讨论,可以借鉴上述记载,却不能盲从,也就是说,在秦国和秦朝,“驺”和“官骑”实为两回事。

那么,“官骑”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了楚汉之争中的“骑兵”种类,实际上就是“郎中骑”和“骑士”两种,“郎中骑”真正的膨胀,应该是在汉高帝作为亲统的快速打击力量从而“成军”,而之前的“郎中骑将”所部,作为皇帝的近卫不会有太大的规模,“期门郎”的300人规模即可作为参考。

而皇帝近卫之外的京师驻军,完全可以从汉武帝的时代仍在的兵种功能进行倒推,比如上篇文章中我们曾经连篇累牍讨论的京师屯兵——卫卒,在汉代属于典型的“国家军队”,《汉官旧仪》中记载:

君侯月一行屯卫,骑不以车。

君侯即汉丞相,除了定期巡行之外,还有每年迎接番上卫士的旧制,也就是说,丞相的“公府”对于“屯卫”的干预已经是制度性的了,而与这个制度化变化并存的,则是汉朝历代皇帝对于新的“直属”于皇帝的“屯兵”的增置。

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时代的“城门校尉”与“八校尉”之设,在这之前,高帝、惠帝、吕后时代有南北军之设,以上将军、相国统军,到了文、景时代,卫将军、车骑将军发屯京师卫护也屡屡见诸多史册。

在骑兵方面,《汉书·匈奴传》提及:

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陈,聚天下精兵,军于广武,顾问冯唐,与论将帅,喟然叹息,思古名臣。

文帝时代已经开始大发骑士于上林苑练兵,而“城门校尉”则在高帝时代即设,领缇骑一百二十人,到汉武帝的时候增置屯兵,不过是到巫蛊之祸后,为了应对太子出逃,开始增设城门屯兵。

“八校尉”按照《汉书·刑法志》的说法是汉武帝平百粤时,才增置了七校尉,本为八个,由于“胡骑校尉”不常置,所以称“七校”,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

其中的骑兵“部队”有三个,“屯骑校尉”、“越骑校尉”和“长水校尉”,但是我们细看一下执掌:

长水校尉管理胡骑,即驻扎在长水、宣曲两地的归降匈奴胡骑。

越骑校尉管理越骑,受到质疑较多,认为越人不善骑,但在楚汉战争中,多有“楚骑”和“越将”,应该属于南人中的善战者。

也就是说,这两支部队都属于特定兵员的“特殊部队”,而真正的老部队,只有屯骑校尉,管理“骑士”,加“屯”字,说明为各郡骑士的分番入屯,也就是“常备军化”。

类似的,还有射声校尉和虎贲校尉,均为兵种区分,应为对材官精锐和轻车士精锐的分番入屯。

中垒、步兵,则是以驻地为标识,与前述的各校尉,实质上是将自汉初以来的“临时征召兵”纳入“常屯”,保持校尉部规模的固定“屯军”,以防卫京师。

而常被发动出征的“北军五校”,则是对“中尉卒”的彻底整编,即在军事技术大幅度进步的背景下,光靠“材官”、“轻车”不足以包打天下以后,对京师野战部队的改造和升级。

能够发展为“屯军”,恰恰说明之前有“屯”,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汉代丞相对于“卫士”的制度性参与,也体现了卫士与“公府”的关系,由此引申,秦国的“官骑”,对称的应为“私骑”,也就是王室私属之外的骑兵,只能是“屯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