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在象外

 老沈阅览 2019-01-03
            喻军

   一般认为,实验水墨其表,而文人写意其内,这一点我不反对。因为文人画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有人一看见风格简率的大写意笔法就认为这是文人画,我看未必。粗头乱服如果都冠之以“逸笔草草”,荒诞不经如果都标榜为畅神写意,恰恰是对文人画的曲解和误读。陈师曾说:“夫文人画,又岂仅以丑怪荒率为事邪?旷观古今文人之画,其格局何等谨严,意匠何等精密,下笔何等谨慎,立论何等幽微,学养何等深醇,岂粗心浮气轻妄之辈所能望其肩背哉!”这番话,道出了文人画创作的法度、难度和高度。

   读景在平教授的画,也有一个渐渐深入的过程。他历年在沪办的画展我都受邀观赏了,故对他的创作脉络和风格发展应不陌生。他的创作虽然也有一个阶段着力于大泼彩或曰重彩,但主体风格仍以水墨为基调,书法、诗文和画面的融合虽常有形式变化,但总体上还是一以贯之地出现在他的语言表述中。这是一种文人情结和内蕴的笔墨精神自然延展的过程,是深埋在这样一个受过传统文化熏染的名医和诗文作家骨子里的东西,所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其基本意涵都不会偏离这一轨迹。于是,才使得我们欣赏到一种比较特别且较富创新的样式,那就是狂草的笔法和空灵的画面所构成的静动关系,单纯的线条和缤纷的墨彩所形成的对比形态,甚至有些书法笔意的点线并非为了表现某个具体的汉字,而是突出点线本身的美感。

   这样的表现方式既富有抽象意味,也是形式美和展厅效果的体现,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我想,这中间是有他个人的美学思考的。因为人的欣赏力参差不齐,很多人对艺术的欣赏还停留在直观意义上的某种逻辑对应关系中,即所谓“是不是”“像不像”“好看不好看”的惯性解读方式。回过头来看景在平的很多画,似乎是在有意无意间尝试打破这种定势。感受的第一步,就是忽略具体的造型,忽略约定俗成的章法,忽略熟稔的笔墨套路,去体悟烟水的流动、空白的意动、墨彩的飞动和禅意的灵动。这,也符合中国画的自身特点,即写意造型而非写实造型。

   最近一次朵云轩举办的景教授画展,又有新的面貌。书法和画面通过分列而蔚为一体的形式消失了,而是回到整幅的营构之中。每幅画都是满构图、全景式,空白处的处理却显得很虚灵,很透气。虽然尺幅都巨大,却一点都不显得沉闷擁塞,相反,有积墨的味道和效果,有跌宕蜿蜒的气氛营造。你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山水画,但和传统山水画那种“三远”构图又不尽相同;你也可以认为它们是抽象画,即不是通过具体物象,而是出自画家的心象来传达意境,表达审美;反过来说,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传统的中国画和文人画,因为正如前文所说,传统写意的元素和文人画的意涵都在画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读景教授的画,可以适当跳出画幅本身,着眼文人的“性灵”,来作更深入的解读。中国历代文人都十分强调“性灵”,因为它和创作息息相关。景在平作为医者,多年来义卖书画,治病救人的义举,已广为传诵,在此不作赘述。但这种济世情怀必然深刻影响他的画品,则不能不提。他的画之所以显得纯任自然,不事雕琢,和他坦荡的性情有关,体现在画上,则活脱为诗文笔墨所传递出的艺术性灵。惟其如此,才消解了浊气、俗气、烟火气和市侩气而悠悠聚合成一种清气、文气、出尘气和高华气,这从许多前人的画品中可以得到印证。这种气息的养成,和艺术家长期积累的诗文修养、文化品位、精神人格是分不开的。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很庸俗的人,能够在画中表达出高逸脱俗的画品和深邃的文学意境。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是自古并行不悖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在传统写意精神基础上的景在平绘画创作,却不拘泥成法,而是勇于尝试,渗入了抽象水墨、表现水墨和实验水墨的一些元素,站在当代艺术的角度看,无疑具有一定的前卫性和先锋性。或许,传统元素和当代元素的结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不断尝试和嫁接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快成熟;就目前而言,也难以形成一套稳定的学术评价体系,但对中国画在21世纪的发展而言,这样的探索精神无疑是值得鼓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