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述说作者孤傲清高,真实应该是惊喜场面

 潇潇雨ekg9m5f4 2019-01-03

南宋词人辛弃疾,身份和其他的词人明显不同,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他出生在北方,组织起义军抗金。最让人感到惊奇的,他在起义军将领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后,竟然率领五十多人组织成敢死队,偷偷潜入有几万人的金营中,把叛徒张安国擒拿,并且押解到了健康,由南宋政府处置。

辛弃疾的胆识和魄力,是其他词人所不具备的,当时的南宋政府,宋高宗把皇位传给了宋孝宗,宋孝宗刚刚继位的时候,是主张抗金的,像辛弃疾这种真性情的奇男子,很快就受到了宋孝宗的赏识。并且被委以重任,不过北方人的豪爽,在偏安思想严重的南方人看来,还是有些格格不入的,他多次要求抗金的主张,一直被搁浅。直到他临死的时候,还是壮志未酬。

《青玉案元夕》大概写于淳熙元年或者二年(1174年或者1175年),那时候辛弃疾大概三十四、三十五岁左右(辛弃疾是1140年出生的),许多资料中,把辛弃疾描写的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数诗人、词人都是这样描写的),不过辛弃疾的诗词中,多数都体现在慷慨、豪放,性格决定命运,像李白、辛弃疾、苏东坡这样的人,都是懂生活、会生活的人,人生苦短,为什么专注于昏暗的层面,所以他们的生活很好,在诗词中充分体现了阳光的一方面,当然、难免有感慨的地方,感慨的一俩句的诗词句子,往往被后人抓住了,就大力渲染,说他的一生,始终郁郁不得志。

所以《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不像一些资料渲染的那样,甚至有惊喜的一些层面。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从字面上解释就是:

烟花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的名字叫元夕,就是元宵节的夜晚,作者用大部分词语做了铺垫,一直渲染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如果一直这么写下去,就是一个抒情散文,估计也不会流传到现在了。妙笔生花的地方就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作者要干什么?找人,应该是一起看烟花、花灯的时候,和伙伴人走散了,找了很半天,突然一回头,原来她在灯火零落的地方呀!许多人认为,当时的宋朝政府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可是这首词非得这么解释吗?“那人”会是谁?一般来说称呼“那人”,就像我们北方人说“那谁”一样,就是身边最熟悉的人,辛弃疾除了妻子,小妾和情人也不少,估计这个人就是辛弃疾的一位情人(这事是男人都会懂)。当时辛弃疾和情人到街上看热闹,和情人走散了,情人丢了,辛弃疾就开始急忙寻找,找人嘛,就得到人多得地方找,并且大声呼唤情人的名字,可是怎么找也没找到,辛弃疾非常焦急,可是突然一回头,发现情人正在他的身后,原来情人没有走远,一直跟在他身后,和辛弃疾开个玩笑。只能说这个美女聪明,知道辛弃疾只会到人多热闹的地方去找她,所以钻了他思维死角的空子,就是两个情爱男女的嬉闹。没有什么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场面。

元宵节我们经常和家人走散,当找到对方的那一刻,是惊喜的感觉,辛弃疾也不会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