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可谓成也其诗,败也其诗,为什么他的《绝命诗》却感动了皇帝

 理想192qoteiwo 2019-01-03

苏轼,是自古以来备受世人喜爱的文学大家。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这与他正直坦率、直言不讳的性格不无关系。他自己曾说:“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于是他的诗文往往毫无掩饰地表现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他“吐”畅快了,也由此带来了或声誉或灾难。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开封监狱。据说,东坡下狱时,狱官当面就问他祖宗五代有无“誓书铁券”(民间俗称的“免死牌”,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按当时的规定,只有死囚才会询问五代之内有无誓书铁券,其他只问三代,可见苏轼的“罪行”之重,最主要的是一些视苏轼为眼中钉的人想一心置他于死地。最后在几个方面的作用下苏轼才得以保住性命:一是一些元老重臣的积极营救,包括政敌王安石;二是曹太后的出面干预;三是苏轼的两首绝命诗《狱中示子由》,“子由”就是苏辙,诗感动了神宗皇帝,最后才得以从轻发落。

关于苏轼的绝命诗,得交待一下它的由来。据说,苏轼入狱之后,与家人音讯不通,事先曾与自己的长子苏迈约定,平时送饭只送肉与菜,假如有不幸的消息,就送鱼。一天苏迈外出办事不能给父亲送饭,便将此事拜托给一位朋友,可他临行忘了交待;这位朋友一向敬重苏轼,于是饭菜准备的很是精细,其中还有一条鱼。苏轼见状,以为自己死到临头,万念俱灰,不禁悲从中来,绝望之余,便写了《狱中示子由》这两首绝命诗: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苏轼可谓成也其诗,败也其诗,为什么他的《绝命诗》却感动了皇帝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

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

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

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可谓成也其诗,败也其诗,为什么他的《绝命诗》却感动了皇帝

诗前小序交代诗之缘起,在此危难关头,苏轼首先想起的是子由,因为他俩不仅是同胞兄弟,更是患难与共的人生知己。苏轼曾说过:“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子由也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第一首诗表达了对子由的怀念,还有对自己遭遇的反省,连累家人的愧疚,然而想到弟弟从此一人在这人世之间,每逢夜雨彷徨之时,他又该独自伤神了。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个令人感动不已的故事,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他们早年读书时,有感于唐代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此时苏轼自料将死,不免感慨昔日愿望,如何不教人黯然销魂?尾联“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两句直抒胸臆,看来我们只能下辈子再做好兄弟了。人世间最美的兄弟之情,大概莫过于此吧。

第二首诗则是对妻儿的不舍,对自己遭遇的悲叹了。首联“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二句描写囹圄之境的阴森气氛。柏台也称乌台,汉代御史台门前植有很多的柏树,柏树之上乌鸦栖宿,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这也是苏轼的此次牢狱之灾被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原因。这景象令不眠的诗人更生一种不祥之感与恐惧之状。颔联:“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不仅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更呈现了诗人早已心力交瘁,犹如鹿撞,加之命运如鸡,其内心之惶恐不安跃然纸上。五六句“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写对儿子的不舍,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朝廷的忠诚。

苏轼可谓成也其诗,败也其诗,为什么他的《绝命诗》却感动了皇帝

神宗皇帝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之后,感动不已,心生不忍,最终对苏轼从轻发落。

这年底的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苏轼表面是官,实际上就是连一点自由都没有的流放的罪人。但终究得以免死,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苏轼,可谓成也其诗,败也其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