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癥瘕中医辩证论治

 学中医书馆 2019-01-04

  妇人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症瘕。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症,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症,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症瘕并称。

  《广韵》曰:“癥,腹病也。《说文》曰: “瘕,女病也。”症瘕一证,泛指一切腹内结块,临床上以妇女为多见。正如《徐灵胎医书全集·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中所指出的:“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并多癥瘕之疾,其所以多癥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所以妇科立专章讨论。主要是指子宫、胞脉,胞络及冲任脉等部位发生的结块或伴疼痛的疾患。症与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癥瘕》篇曰: “症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 与脏气搏结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症。“瘕者,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明确地指出了症与瘕在症状上的区别。但因其病形相类,难以截然分开,且瘕聚曰久。 由气及血,病情发展,每多成症,故临床上每多症瘕并称。与症瘕一名相类的有积聚,《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类》曰:“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不移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从其包块的质地言之,积同症类,为有形可征;聚与瘕似,聚散无常,故又有症积、瘕聚之名,但症瘕发生于下焦为多。

  在症瘕积聚的分类方面,古人论述颇详,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说。《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症瘕》篇中概括地说: “古方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五藏之气积名曰积,故积有五;六府之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若夫七症八瘕则妇女居多。”五积六聚之名最早见于《难经》,所谓五积者,即心之积曰伏梁,肺之积曰息贲。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肾之积曰奔豚。六聚者,概指六腑之气聚也。但无详论。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解释曰: “六腑失常,则壅聚不通了故实而不转。虚而输,随气往来,痛无定处。”“久气积聚,状如症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腰胁, 上气窒塞,喘咳,满闷,小腹缜胀,大小便不利,或腹泄泻,淋沥无度,遗精、白浊,状若虚劳。”《诸病源候论》中首载七症八瘕,但有八瘕名证。而无七症病形,仅在“症病侯”下列有暴、鳖、食、米、虱,发、蛟龙七证。后世又见血症,痃症。痞症,肉症之论,说法不一,难以统名。八瘕者,是指黄、青、燥、血、脂、狐、蛇、鳖瘕。该书还列有疝瘕候,是以突出其“浮假而痛”之特点也。以上分类既有琐碎之弊,又有“惑世诬名。之嫌。对临床缺乏指导意义,早在金末张载人就加以否定,现在很少应用。另外,尚有肠覃、痃、癖、疝、痞之名。肠覃者是指肠外之包块,乃寒浊凝结,腹生瘟肉,始如鸡卵,大如怀胎。按之坚,推之移,月经以时下。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癖者,僻在两胁之间,有时而痛。疝者,痛也,少腹痛引腰胁。痞者。胸脘痞满,腹胀如臌。痃、癖、疝、痞与症瘕相近,但不属癥瘕范围。根据症瘕症状的描述。似应包括西医妇产科学中的肿瘤及炎性包块等一类疾病。亦可能将陈旧性宫外孕列在其中, 目前大多倾向以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作为本病证内容较为合适。

  关于癥瘕之疾,其论瘕者早于症,春秋时代《内经》一书中就有不少论述。《内经·素问·骨空论》曰: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此为瘕聚最早的记载,并认识到本病乃奇经任脉为病。《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有从脉象的角度分析疝瘕的病位,更加完整了瘕疾的四诊内容,其曰: “寸口脉沉而弱, 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 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至于该书中论述的石瘕,肠覃两候,似应属于症积之类。《灵枢·水胀篇》详述之: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肠覃为“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瘟内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提出以月事之行与不行区别两种不同的疾病,可能是对妇科与内科包块的鉴别诊断。而且提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的治疗原则。并指出攻伐太过者可致死的戒条。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描述了血与水结于胞宫所成之症积: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温,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敦者,古盛食之器,少腹满如敦状,盖少腹有形高起,如上下稍锐,中间肥大之敦状。同时还论述了妊娠宿有症病的鉴别诊断和证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恤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此方为临床常用的缓攻之剂。隋代《诸病源候论》第十九卷专论积聚症瘕。其中论“积聚病诸侯”六论,“症瘕病诸侯”十八论, “妇人杂病诸侯”中又列有积聚侯、癖病侯、疝瘕、症痞、八瘕候,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更具体地认识了不同部位、不同病因,伴有不同症状的症瘕,在该书《症瘕病诸侯·癥瘕候》中指出: “症瘕者。 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该书对症瘕病名进行了分类。尽管其过于烦琐,庞杂,但无疑是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和提高,为后人由博返约奠定了基础。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妇人女子众病论证治法》指出:症瘕一病“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褥不善调护, 内作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淋滞为症瘕。”其述病因病机较之前人更为确切,更接近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明代薛己的《校注妇人良方·卷七》列有痃癖诸气、疝瘕、八瘕、腹中瘀血,症痞、食症、积年血症方论,方药俱备,附有治验。病机论述虽泥于前贤,但在治法上一改昔人纯用攻下之法,主张攻补兼施,并引用罗谦甫言: “养正邪自除,必先调养,使营卫充实。若不消散,方可议下。”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侯中云:“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 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之。盖积者、积垒之谓, 由渐而成;聚者,聚散之谓,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症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张氏对前人的论述进行了概括,较全面而正确地分析了病机、症状特点,符合临床症积以血瘀为主。瘕聚以气滞为主的辨证大法,对临床颇有启迪。清代吴谦等主编《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瘕积痞痃癖疝诸证门》中论述本病没有新的内容但用歌赋的形式进行表达,提纲挈领,便于掌握。其日: “五积六聚分脏腑,七症八瘕气血凝。症积不动有定处,瘕聚推移无定形”。

  综观先贤论述,对本病的认识日臻完善。建国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子宫肌瘤、陈旧性宫外孕、盆腔炎包块之研究,取得了进展,充实了本类病的内容,成果显著。

 

   【病因病机】

 

   《华元化中藏经·卷二·积聚症瘕杂病第十八》指出:积聚症瘕“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所以症瘕的形成。不仅是局部气血阻滞壅塞的结果。而且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密切有关。临床上以气滞,血瘀、痰湿致症瘕者为多。

  一、气滞 《女科经纶·症瘕痃癖证》认为,症瘕“此证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成。”气滞是症瘕的起始因素。是病理演变的中心环节,气滞的形成多为七情内伤,主要指恚怒伤肝,忧思伤脾。另外由于妇女经带胎产屡耗阴血,肝木失养,稍有七情引动,则易失却条达之性。疏泄失常,气血郁滞,多成瘕疾;气滞日久生瘀、凝痰。可转化为症积。

  二、血瘀 血瘀的形成,除气滞所致外,还有妇女的特点。如经期产后,正气虚弱,血室正开。若感受风寒,则与血相搏;或房事不节,余血败精内留等,均可致瘀。瘀血结于胞宫,多为有形可征,推之不移之症积,正如《校注妇人良方·卷七·妇人腹中瘀血方论第十》中云: “妇人腹中瘀血者。 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症瘕矣。”瘀结成症后可有两种发展,其一损伤阳气,整体功能衰退,出现虚寒状态。导致水湿不运,泛滥而见浮肿、腹水;再者是耗损阴血。肌肉经脉失养,虚热内生,热灼血络,可见反复性不规则出血。

  三、痰湿 痰湿的形成,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为枢纽,运化水湿;肾乃水脏,开阖司从,气化膀胱。然痰湿致症,每多与气血相并, 因为津液亦随气血而运行,小腹经脉丛集,气血易于瘀滞,津液随之蕴蓄而成。亦可因痰湿内‘蕴日久化热,致湿热与瘀血相并为症者。正如《女科经纶·痃癖证》引武淑卿所说:“盖痞气之中,未尝无饮。而血症,食症之内,未尝无痰,则痰、食、血未有不因气病而后形成。”

  另外,对于症瘕之因,尚有食积成症之说。《校注妇人良方·食症方论》指出: “妇人食症,由脏腑虚弱,经行不忌生冷饮食,或劳伤元气所致。”由于脾胃运化失常,致饮。食停滞不消,与气血相结,亦如张景岳《妇人规·癥瘕类·食症》候所云:“凡饮食留聚而,成症痞,或以生冷,风寒、愤怒,气逆、劳倦。饥馁,饮食不节,皆能致之。然胃气强者。必不致留聚饮食,而饮食之不能化者。必为脾胃气弱而然,结聚成块, 日渐生成。坚牢不移,故谓之食症。”

  本病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理演变主要是气滞血瘀,至于痰湿、湿热,食积等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病理因素;病变部位在于宫胞脉冲任;病理性质。初病多实。久则每多虚实夹杂。

 

  【诊断鉴别】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下腹部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或影响经带胎产,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痛经。闭经、血崩,漏下不止、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

  (二)检查 若包块较大者可见小腹部隆起,或可于腹壁上扪及包块:包块较小者往往需运用西区的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才能确其包块部位,大小、软硬、触痛等。以助诊断。

 

  【辩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1.分辨病之性质:包块坚实硬结者,多为血症;聚散无常者,多为气瘕;包块呈囊性感者,多为湿(热)症;包块软而僵硬,多为痰积。

  2.从病程分虚实:病之初期,肿块胀痛明显者,此乃邪实为主;中期包块增大,质地较硬,隐隐作痛,月事异常,面色欠润者,多邪实正虚;后期胀痛甚剧,肿块坚硬如石,全身羸弱者,正虚为主。

  3.辨善恶:癥瘕发展缓慢,按之柔软活动,精神如常,面色有泽者多善证;若症瘕曰益增大。按之坚硬如石,疼痛甚剧,伴有或崩或漏,或五色带下,形瘦面黯者,多恶证。

  二、治疗原则

  对于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论述繁多,但总的治则不外攻邪、扶正两端。体质强者,攻积为主。若肿块有形可征。属血瘀者,治宜活血破瘀消症;肿块无形可征,聚散无常,属气滞者, 当以理气行滞散瘕为主。然攻伐之剂当遵“衰其大半而止”之旨,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正如《女科经纶·症瘕痃癖证》引李东垣之言:“人以胃气为本,治法当主固元气,佐以攻伐之剂,必需待岁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剂,反致有误也”。对于体质虚弱者,当扶正以祛邪,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气滞血瘀]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中,结成症瘕;或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而入,凝滞气血;或因房室不节,余血未净,与邪相搏成瘀;或忧思恚怒,血气不和,皆可致瘀。瘀积日久,则可成症。《校注妇人良方》云:“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症瘕矣。” 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或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素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病史;或房事不节,或经期、产后感染风寒邪气病史;积块不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或积块坚硬不移,痛而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不润等气滞血瘀症状;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其脉沉涩。

  [治法] 行气活血 破瘀消症

  [方药] 桂枝茯苓丸(见“妊娠腹痛”节)合香棱丸(《济生方》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若月经不调者加丹参、香附;带下过多者加薏苡仁、白芷。

  ·若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加失笑散、血余炭等;疼痛剧烈者加延胡、乳香、没药;月经过少、闭经者加牛膝、泽兰。

  ·若邪实正盛,肌肤甲错者,可选用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廑虫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小绿豆大,酒饮服五丸。日服三服。

  ·此方重点在于取其虫类,搜剔脉络,化瘀破血;用丸剂者,取“峻药缓攻”之意。治疗偏热性的血瘀瘕瘕较重者为宜。

 

  [痰瘀互结]脾肾不足,阳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胞络,与血气相结,凝滞气血,痰瘀互结,积而成症。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多,舌质暗紫,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素有脾肾不足或感受湿热之邪病史;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多色白而腻等痰湿内阻之症状,小便不多,形体畏寒,胸脘痞闷;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均为痰湿阻滞之象。

  [治法] 理气化痰 破瘀消症

  [方药] 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制半夏、陈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术、木香、槟榔、甘草、苍术、生姜)合桂枝茯苓丸(见“妊娠腹痛”节)。

  ·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可去槟榔,加白术、党参以健脾益气,若形体壮实,可加金礞石、葶苈子攻逐之品。

 

  [湿热瘀结]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邪毒,入里化热,毒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湿热瘀结,而成症瘕。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有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经期产后感染邪毒病史;小腹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秽等湿热症状;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等毒热壅盛症状;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毒邪瘀结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除湿 破瘀消症

  [方药] 银花蕺菜饮(《中医妇科治疗学》银花、蕺菜、土茯苓、炒荆芥、甘草)合大黄牡丹皮汤(见“产后发热”)加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

  ·若小腹包块疼痛,兼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五色带杂下,臭秽难闻,疑为恶性肿瘤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消症。

 

  【其它疗法】

 

  1.效验方

  (1)橘荔散结丸(罗元恺经验方):橘核、荔枝核、川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岗稔根、莪术、制首乌、党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海藻。

  功用:行气散结,软坚敛涩,活血消症。

  适应证∶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瘕瘕及乳腺增生患者,日服三次,每次6g、

  (2)肌瘤内消丸(肖承棕经验方):山慈菇、夏枯草、射干、海藻、生首乌、远志等。

  功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适应证:气滞血瘀的子宫肌瘤。

  (3)桂枝茯苓丸加味(华占福经验方):桂枝、桃仁、丹皮、茯苓、赤芍、浙贝、夏枯草、鳖甲、牡蛎。

  功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适应证:气滞血瘀的子宫肌瘤。

  中成药:消瘤调经糖浆.

  功用:行气活血,散结调经.

  适应证:子宫肌瘤偏热者。

  3.外治法

  (1)中药保留灌肠法

  药品:20%复方毛冬青液(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

  功用:祛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适应:湿热癥瘕如盆腔炎症包块。

  用法:20%复方毛冬青液lOOml保留灌肠,每天一次,10—14天一疗程。

  (2)外敷法

  药品:双柏散(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大黄、薄荷、黄柏、泽兰、侧柏叶。

  功用:祛瘀止痛,清热解毒。

  适应:湿热瘀结癥瘕。

  用法:双柏散lOOg水蜜外敷下腹部,每天一次,10—14天为一疗程。

 

  【应急处理】

 

  癃瘕病常见的急症有急性下腹痛、血崩。

  1.急性下腹痛 急性下腹痛在症瘕病中时常发生,可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癥瘕蒂扭转:肠覃(卵巢肿瘤)或石瘕(浆膜下子宫肌瘤)由于蒂部较长,突然体位改变引起蒂急性扭转,此时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呈痛苦面容,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等,在明确诊断后要按急腹症给予手术治疗。

  (2)瘕瘕复感湿热毒。症瘕在治疗期间,复感湿热毒邪,患者出现恶寒高热,伴下腹疼痛拒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大便秘结,小便黄,带下色黄臭秽;在这种邪实的情况下,病情危重,多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积极抢救。除了口服清热解毒破瘀消症中药外,还需要静脉滴注抗生素、物理降温、外敷、中药保留灌肠等多种治疗途径给药。此类患者因合并急性盆腔感染,应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以利于脓液积聚于子宫直肠凹陷而使炎症局限,给予充足的营养与水分,禁止性生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症扩散。

  2.血崩 石瘕患者中由于子宫肌瘤增大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子宫肌壁间肌瘤妨碍子宫收缩或粘膜下肌瘤发生坏死感染时可出现月经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甚至血崩,并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继发性贫血症状,以及舌淡胖,脉细等一派气虚血瘀之征.石瘕出现血崩情况时除了服益气摄血,祛瘀止血中药外,在治疗方面应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输血、输氧、输液等,并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病情稳定后粘膜下肌瘤应采用手术治疗为宜。

 

  【预防保健】

 

  1.预 防 症瘕者生活起居上要有规律,应劳逸适度、节性欲、内调七情,稳定情绪,保持气血和调,以利病体早日痊愈.非经期时,可参加正常工作,但不宜过度劳累,可作适当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多散步,同时慎起居,防外邪侵入,对于月经过多致体虚贫血者多卧床休息;症瘕者房事方面不宜过频,粘膜下肌瘤者禁房事。经期应保持外阴清洁,防止疾病发生,月经垫要清洁,禁止性交、盆浴和游泳。对月经过多继发贫血患者经期避免过劳与精神刺激,应卧床休息.

  2.护 理

  (1)症瘕的饮食护理:对症瘕者饮食调护是临证时经常碰到的问题,饮食上宜清淡而有营养的食品,不宜过食辛热或寒凉冰冷,不吃发霉和烧焦的食物,少饮酒、不吸烟;平时除了食瘦肉、禽蛋类以增强体质外,还需要多进食活血化瘀、消积除症之品:如海带、海蜇、海藻、蘑菇、木耳、山楂、甲鱼等。

  (2)症瘕者的心理调护:癥瘕是顽难痼疾,发病年龄为35—45岁者为多,且治疗疗程长,因此对此类病者的心理调护尤为重要,对患者应予同情和理解,消除对症瘕恐惧,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关于癥瘕心理护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法:

开导式:这是精神疗法中的主要内容。

  凡是精神不畅,心情抑郁患者,均需采用本法。医者应以耐心细致、热情和蔼的态度,获取病人信任,运用针对性语言疏导,达到调气解郁的目的,使症瘕患者解除顾虑,放下包袱,有信心地配合治疗,调动体内积极的因素,尽快恢复健康。

  静式:主要是指镇静催眠的方法,凡是情感异常激动者,失眠烦躁,均可用此法,除了语言、音乐的诱导外,可通过气功调理。

  转移式:主要是指痛觉的转移,一般是在病痛的其他部位制造刺激,以此转移患者的痛觉。适用症瘕伴有痛经者,强烈的耳针及腕踝针亦属此,不能排除针刺本身的止痛作用;此外利用音乐,或其他形式达到止痛目的。

 

  【现代研究】

 

  中医中药治疗症瘕,着重于整体调节,对临床症状改善,缩小肿瘤等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反应,临床用于未婚或结婚多年不孕或伴内科心血管疾病等原因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症状不严重又接近绝经期的症瘕患者。

  1.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王玉桂等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脾不和,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邪乘虚而人,以致气血凝聚于胞宫而成。郑其国认为,凡症瘕为病,无不由虾血蓄留而致,凡内著气血滞留胞脉,均可导致症瘕产生。杨桂云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系六淫外邪乘经产之虚侵袭胞宫,或因产后积血,房事不节,或七情内伤等导致冲任损人伤,气机阻滞,瘀血内停,结于胞宫所致。沈仲理则提出本病患者常因半产后恶露停滞,手术后积血或排经不畅等因素,致虾血依附胞宫内外,日久凝成积血、瘀血、蓄血。肖承棕等指出,本病确属血瘀,血瘀多因寒凝、气滞导致;并指出因虚致瘀者不在少数,因为正气不足,气虚运血无力,血停胞宫,日久成瘀;另外,也有痰湿内聚,寒、痰、气、血互相搏结于胞宫,聚而不散而成癥块.

  2.西医病因研究进展 西医认为石瘕(子宫肌瘤)由子宫肌层内含平滑肌成分的单个肿瘤母细胞而来,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而生长成肌瘤。

  雌激素:子宫肌瘤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绝经后肌瘤往往逐渐缩小;而使用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肥厚,子宫增大;同时实验证明,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增多,高浓度的雌激素促进肌瘤生长。

  胎盘生乳素:妊娠期子宫肌瘤增长较快,可能是胎盘生乳素促进雌二醇的作用,并非单独雌激素的作用。

  免疫因素:发现子宫肌瘤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下降,NK是机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肿瘤生长的第一道防线,因此NK活性下降是肌瘤生长的因素。

  3.治疗研究进展 现代医家结合其临床经验,对症瘕的治疗,采用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或辨病治疗,再结合外治法等多途径治疗手段,体现了中医传统理法方药的完整性。通过检索,近代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症瘕的临床报道,现代医家多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大法设定主方,随证加减;或经方论治或采用经验方专方论治,均有其临床意义。中医药治疗的作用环节和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