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儿病症中医全攻略

 学中医书馆 2019-01-04


  

脐 风 (西医病名:新生儿破伤风)

胎黄又名胎疸。其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幼科释迷》有“胎黄”之名。
    
胎黄是因胎儿期感受湿热,或湿浊瘀阻所致。以婴儿出现皮肤、粘膜、巩膜发黄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
诊断依据]
    1
.生后23(早产儿34)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黄疸程度较轻,无伴随症状者,为生理性黄疸。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可出现较晚,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晚(34)
    2
.初生小儿黄疸出现早(常在生后24小时内),且黄色迅速加重,或迁延较久,或退后复现,或生后1周或数周出现,持续不退,精神倦怠,不欲吮乳,严重者抽搐、昏迷,危及小儿生命。
    3
.皮肤、巩膜、小溲均呈黄色,可有肝脾肿大,大便或呈灰白色。
    4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峰值足月儿超过205m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m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mmolL(5mgdl)。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256mmolL(15mgdl)。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峰值足月儿<204mmolL(12mgdl),早产儿<2565mmolL(15mgdl)。黄疸指数显著增高。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5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区分溶血性、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参肝热病肝瘟胆疸血疸


[
鉴别诊断]
    肝瘟
:以发热、黄疸迅速加深、神志昏蒙、出血为主要表现,体查肝浊音区进行性缩小,肝功能异常。


[
辨证论治]
    1
.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清热利湿。 
    2
.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神疲,不欲吮乳,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温中化湿。 
    3
.气血瘀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膨隆,青筋暴露,右胁痞块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或伴衄血、瘀斑、便血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指纹紫滞。化瘀消积。


               鹅口疮;雪口 (西医病名: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鹅口疮是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以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 如鹅口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
    
本病西医学同名,认为鹅口疮为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
诊断依据]
    1
.多见于新生儿,有营养不良、腹泻、久病体弱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病史。
    2
.口腔、舌上可见白屑,可融合成片,不易拭去,重者向咽部蔓延,影响吸奶或呼吸。
    3
.取白屑少许置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镜检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
鉴别诊断]
    白喉
:以发热,咽痛,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咽试纸分泌物作白喉杆菌培养可找到白喉杆菌,荧光抗体法检查白喉杆菌有早期诊断价值。


[
辨证论治]
    1
.心脾积热证:口舌满布白屑,周围红赤,口干喜饮,烦躁不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指纹紫红。清心泻脾。 
    2
.阴虚火炎证:口舌散布白屑,周围淡红,形体消瘦,面白颧红,口干不渴,舌质嫩红,脉细数。滋阴降火。

                 初生小便不通 (西医病名:新生儿无尿)

初生小便不通多因胎热蕴于膀胱,或禀赋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或因肾缺如及尿道 畸形等所致。以婴儿出生36小时后仍无尿液排出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无尿。


[
诊断依据]
    1
.婴儿出生36小时后仍无尿液排出。
    2
X线、B超等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


[
辨证论治]
    1
.膀胱蕴热证:烦躁多啼,面赤口干,小腹胀满,生后不尿。清心利水。 
    2
.肾气亏虚证:面色苍白,神气怯弱,吸吮无力,小腹胀满,生后不尿。补肾益气利尿。

                       初生大便不通 

    大便不通多因胎热内积肠道,或禀赋不足,或先天肠道畸形所致。以婴儿出生后24小时无胎便,尔后腹胀、呕吐粪水等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本病类似西医学所说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便秘、新生儿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碉等。


[
诊断依据]
    1
.婴儿出生后24小时无胎便,兼腹部胀满,呕吐粪水等症。
    2
.腹部X线、B超等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


[
辨证论治]
    1
.肠热腑实证:烦躁多啼,面赤唇红,腹部胀满,不乳,呕吐,口干舌燥,大便不通,指纹红紫。清热通腑。 
    2
.脾气亏虚证:神气怯弱,面色苍白,吮乳量少,哭声微弱,腹部柔弱而大便不通,舌润,指纹色淡。补脾益气。

初生儿腹泻  (西医病名:婴幼儿腹泻)

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病情严重或治不及时,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危候。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婴幼儿腹泻。


[
诊断依据]
    1
.有乳食不节或感受外邪等病史。
    2
.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
.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泔,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
    4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
    5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
鉴别诊断]
    痢疾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下脓血为主要表现,大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及脓球。


[
辨证论治]
    1
.乳食内积证: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腹痛腹胀,嗳气纳呆,恶心呕吐,苔多白腻或垢腻,指纹滞。消食和中。
    2
.风寒束表证:大便稀薄、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咳嗽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浮。发表散寒、化湿止泻。 
    3
.肠道湿热证:泻下急迫量多,气味秽臭,粪色深黄,小便短少,食欲不振,精神烦躁或倦怠,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腻,指纹紫红。清利肠道湿热。
    4
.脾气亏虚证: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大便溏薄,食后即泻,多吃多泻,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嗜睡,睡时出汗及露睛,舌淡苔白,指纹色淡。补脾止泻。 
    5
.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淡白,精神萎靡,舌淡苔白,指纹淡紫。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6
.气阴两虚证:泻下无度,精神萎靡,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部凹陷如舟,皮肤干燥,消瘦,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唇红而干,小便短赤,甚则无尿,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益气养阴。 
    7
.阴竭阳脱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多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回阳固脱。 

初生不乳 

 初生不乳多因胎内患病、产伤、产时受寒,羊水秽血吸入腹内,或早产等所致。以婴儿不能吮乳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
诊断依据]
    1
.初生小儿,有早产、难产、滞产、产程过长或误吞羊水、瘀血等病史。
    2
.出生24小时后仍不能吮乳为主要表现。
    3
.如因口腔疾患或先天性缺陷所致不乳,或初起吸吮正常而后出现不乳者,必因其他疾病所致,则不属初生不乳范畴。


[
辨证论治]
    1
.脾肾阳虚证:无力吸吮,或吞咽能力差,形体瘦小,神气虚怯,息弱声低,哭声低沉,四肢欠温,口鼻气冷,面白,唇淡,指纹色淡。温补脾肾。   
    2
.热毒蕴肠证:拒乳,腹部胀满,大便不通,小便短赤,呕吐,烦闹,啼声宏亮,息粗,面赤唇红,苔黄厚,指纹红紫。 

鹅口疮又名雪口。其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鹅口候》:“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外科正宗》有“鹅口疮”之名。 
初生儿喘促是因出生后感受外邪,或吸入秽毒等,使肺气郁闭所致。以婴儿不乳,或口吐白沫、喘憋、紫绀等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肺炎。


[
诊断依据]
    1
.有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早产或母体患温热病史,初生儿有窒息史或外感史。
    2
.由宫内感染邪毒所致者,生后3天内起病,常有窒息史,复苏后出现面色苍白或暗,哭声微弱,或不哭、不乳、喘憋等表现。出生后感受外邪所致者,多于出生3天后发病,有咳嗽、喘促、面色灰白或紫暗等表现。
    3
.体弱者体温不升,少数体质好者可发热。呼吸浅促,鼻翼煽动,点头呼吸,心率增快,肺部可无体征,也可闻及细湿罗音。
    4
X线检查可显示条索状及斑片状阴影、肺气肿、肺不张,或肺大泡、脓胸等改变。


[
鉴别诊断]
    1
初生不啼:以婴儿娩出后12min不能啼哭或呼吸不利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可发展为初生儿喘促。
    2
初生不乳:以婴儿不能吮乳为主要表现,无喘憋及肺部阳性体征。


[
辨证论治]
    1
.风寒闭肺证:咳嗽无力或无咳嗽,口吐白沫,鼻翼煽动,点头状呼吸,哭声低微,面色无华,口周微绀,体温正常或不升,舌淡红,苔白,指纹在风关或气关。疏风宣肺,兼以扶正。  
    2
.风热闭肺证:发热,咳嗽,气促或呈点头呼吸,鼻翼煽动,喉中痰鸣,口吐白沫,吸乳量少,舌质红,苔黄,指纹紫。清热宣肺。  
    3
.痰热闭肺证:咳嗽,呼吸浅快不规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面色灰暗,唇与肢端发绀,高热或体温不升,神萎拒食,舌质暗红或绛,苔黄,指纹过气关或命关、色紫而滞。清热化痰宣肺,兼扶正通瘀。  
    4
.脾虚痰湿证:呼吸平稳,喉中痰鸣,吮乳量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或稍腻指纹淡,多在风关。温脾化痰。
《外台秘要》有“治小儿初生不小便方”。初生小便不通之病名出《证治准绳·幼科》。
    
初生初生儿腹泻是因脾胃嫩弱,感受外邪,脾胃受纳运化失调所致。以婴儿出现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初生儿呕吐多因禀赋不足,或喂养不当所致。以婴儿于哺乳后呕吐乳食,甚至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
诊断依据]
    1
.有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感受外邪等病史。
    2
.哺乳后呕吐乳食,甚至逐渐加重,伴形体消瘦。


[
辨证论治]
    1
.乳食内积证:呕吐酸腐,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下,苔厚腻。消食和胃。
    2
.邪袭卫表证:卒然呕吐,伴流涕,喷嚏,发热,苔白,指纹浮。疏邪解表,兼和胃降逆。
    3
.胃热气逆证:呕吐频繁,食后即吐,口渴多饮,面赤唇红,烦躁少寐,舌红苔黄,指纹紫。清胃降逆。  
    4
.脾胃虚寒证: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精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便溏,唇舌淡白,指纹淡。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5
.胃阴亏虚证:反复呕吐,常呈干呕,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唇红,大便于结,舌红少津。滋阴益胃、降逆止呕。
初生不乳之病名出《证治准绳·幼科》。
    
初生不啼又名闷脐生。《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曰:“小儿生下不能啼,俗语名为草迷…… 。”
    
初生不啼,多因难产,或寒气内迫所致。以婴儿娩出后12min不能啼哭,或呼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新生儿窒息。


[
诊断依据]
    1
.初生婴儿,出生后身体温而不息不啼,或出现若断若续之呼吸,但不会啼哭。
    2
.皮肤可见程度不等的青紫或苍白。以生后1min APgar评分法,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3
.血气分析可显示呼吸性和代射性酸中毒。胸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部分或全部肺不张、羊水吸入、肺气肿或类似肺炎的病变。头部超声可有脑水肿及出血表现。


[
辨证论治]
    1
.气郁伤肺证:皮肤青紫,呼吸时断时续或极微弱,四肢欠温略呈屈曲状,有皱眉动作,舌暗红或青紫。宣肺解郁。    
    2
.阳气欲脱证:皮肤苍白,呼吸停止或偶见微弱之呼吸,四肢软而无力,无任何伸屈动作,手足厥冷或厥逆,舌淡白。回阳救逆。


    

     胎 黄 (西医病名: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脐风之名出《千金要方》。又名撮口脐风、四六风、锁口风。叫、儿卫生总微论方·脐风撮口论》曰:“初生断脐,不定伤动,或风湿所乘,其轻则病在皮肤,而为脐疮不差,及重则病入脏腑,而为脐风撮口,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
    
脐风是因断脐处理不洁,感染风毒所致。以婴儿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痉病类疾病。
脐风预后险恶,病死率高,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新生儿破伤风。


[
诊断依据]
    1
.接生时有脐带处理不洁史。
    2
.生后约48天发病。
    3
.首先表现为精神躁扰;喷嚏,啼哭不休,吮乳口松,或口噤难开,颈项牵强。继之口撮唇紧,舌体强硬,啼声难出,牙关紧闭,时吐白沫,吞咽困难,面呈苦笑。严重者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抽搐频频,甚则脐边青黑,呼吸喘促,汗出不止而致死亡。
    4
.每遇光线、声响刺激或触动时,可引起痉挛发作。
    5
.取脐部渗出物作厌氧菌培养,可有破伤风杆菌生长,由于培养之阳性率不高,故诊断本病应以病史及临床表现为依据。


[
鉴别诊断]
    1
.小儿惊风14.29:不一定在48天发病,一般无口撮唇紧、面呈苦笑等表现,有多种病因、原发疾病可查。
    2
.痫病2.1:多见于年龄较长之小儿,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两目直视,四肢抽搐,发过苏醒后如常人为特征,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


[
辨证论治]
    1
.风邪犯表证:精神躁扰,喷嚏多啼,吮乳口松,或口噤难开,舌质淡红,指纹红。祛风通络。 
    2
.风毒入络证:口撮唇紧,舌体强硬,啼声难出,牙关紧闭,时吐白沫,四肢强直,角弓反张,面呈苦笑,呼吸不整,痰壅憋息,指纹色青紫。熄风解痉。 
    3
.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多汗少动,四肢稍硬,舌质红绛,指纹色浅。益气养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