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有公有云基因的私有云正在崛起

 昵称48052010 2019-01-04

看世界必须看评论 云与IT专业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全球云观察



Gartner分析预测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美元,2018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速将达到16.5%。


既然公有云市场潜力如此巨大,为什么像AWS、IBM Cloud、Azure、阿里云这样的公有云厂商却对私有云越来越重视。


原因必然在于私有云市场依然处于一个让人眼馋的增长势头上,来自IDC的分析预测显示,预计到2021年,全球私有云市场会实现23.2%的年复合增长率。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也就是说,全球私有云市场年复合增速是远远超越了全球公有云的年复合增速。也就难怪AWS 毅然在2018年11月自己的re:Invent大会上高调发布AWS Outposts服务,将AWS公有云能力带到私有云环境中,将用户自身数据中心与AWS公有云连接起来。


近日,作为中立可控的公有云代表UCloud(优刻得)也在2018UCloud用户大会暨Think in Cloud大会上海站推出了UCloudStack新一代轻量级IaaS平台,并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的FSDI企业级一体化云计算方案,FSDI就是Flexible and Stable- Dedicated-Intelligence即灵活稳定、量身定制、业务智能的简称


上个月,阿明有篇报道《IT厂商正给公有云不断补血》专门提到了目前公有云厂商在不断吸收来自企业级IT厂商的售前、Sales的情况。为此,有人不仅要问:公有云厂商更多是互联网思维,如何去适应企业级用户的传统思维?包括行业规则、技术生态、渠道模式等等。


发展思路并不复杂,实际上很简单。


首先,构建公有云厂商强大的私有云产品与解决方案。


其次,组建强大的售前、咨询与销售团队。


然后,通过合作伙伴策略吸收行业领域有代表性的SI和ISV加入生态构建。


于是,公有云厂商也就有了在私有云行业领域的发展机会。


显然,对于公有云厂商来说,为实现用户数字化转型而提供云计算先进技术,一方面集中优势资源继续大力发展公有云业务,彰显公有云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的价值;


另一方面吸收并学习来自企业级IT厂商在整体解决方案、咨询服务、以及基础架构硬件企业级能力上的优良传统,构建富有公有云基因的私有云整体解决之道。


继续突出中立性,为私有云广开思路


在中国当下的企业数字变革大潮中,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聚焦在了数字化转型的落地上。就算如此,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上云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上云率为30.8%,美国约为80%,保守估计两国企业上云率相差50%。



中国企业上云率相比美国要落后许多,为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用户在云计算部署上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对于企业上云来说,私有云应该是步入公有云之前的最佳途径。继续为企业上云提供更为便捷的、多途径的解决之道,不仅可以提升UCloud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可以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公有云业务上,以中立定位突出自身的差异性。这是UCloud CEO季昕华一贯强调的坚持,与此同时,这样的坚持也会延续到私有云业务的开拓上。


需要指出的是,之前云计算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客户,“轻资产,重运营”成为云计算行业的特点。


然而,中国IT市场规模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领域,就是大家谈得比较多的to B领域,如何借助互联网理念、云计算技术等来助力企业用户的业务创新。在实现业务创新之后,必然也可以带来to B整体市场的活跃度和增长度。


因而,在突出公有云中立性的价值观下,UCloud发展私有云广开思路也十分重视自主可控。


事实上,分析现有的私有云市场的整体特点,其中基础架构硬件、基础架构软件和服务三个尤为重要的领域,都属于高于20%的年复合增长率的方面,表明了私有云整体市场依然处于企业用户新业务需求的创新发展期。这就更需要云计算供应商立足中立性、安全、可控的定位,才能让企业用户在上云之路上获得数字化转型的真正动力。


做to B市场,关键是满足用户需求


中立、可信赖,永不涉足客户业务,保障客户数据的安全。这一切的坚持,必然也对UCloud进入to B企业级市场带来了良好的业界口碑。


虽然企业级用户对于供应商的口碑尤为重视,但是,只是口碑好没有实质性的品质产品、方案和服务就容易“落于俗套”喊口号谁都可以,能够紧贴用户需求才是真本事。



为此,成立到现在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推出各种用户需要的云服务。“用户需求就是我们的下一个产品。”季昕华说。在满足企业用户需求上,UCloud其实早已有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针对企业用户越来越对自主可控云方案的专注。2015年10月UCloud依托与全球领先的OpenStack厂商Mirantis合作联合成立了UMCloud,从那开始专注在OpenStack技术与方案的私有云创新。不过,随着2017年12月UCloud回购了Mirantis在UMCloud公司中的所有股份,UMCloud 变成成了UCloud的子公司。后来,在2018年4月UMCloud正式合并容器云厂商“数人云”


由此,在OpenStack这条私有云技术路线上,UCloud也就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能力和资源。


一方面,在降本提效满足ToB企业用户需求上,UCloud正式发布了UCloudStack轻量级私有云平台。



UCloud企业事业部产品市场中心总监文天乐介绍说,开始计划做UCloudStack这个产品是在2017年8月,经过两月时间规划调研,确立了简单稳健灵活易用降本增效的产品定位。


2018年6月测试版发布,经过测试验证一个月后基本稳定。到了2018年10月迎来了UCloudStack技术栈的第一个客户。


最终UCloudStack花费了UCloud研发团队16个月时间,重构开发了18万行代码,并且获得了测试99.99%的高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UCloudStack继承了公有云虚拟化核心、虚拟网络、计量计费、分布式存储等优点,实现部署规模小型化,交付过程简单高效化,在可靠性、可运营性上实现了企业用户数据中心的关键需要,通过一系列软件工具化便于用户运营。


特别针对受安全或合规限制,短期无法使用公有云,但又有云化或虚拟化需求的用户适用场景,满足企业内部的私有云,垂直行业云或园区云、政务云、智慧城市等行业私有云的需求,延续公有云简单易用的使用习惯,并能横向规模化扩展弹性扩容,实现快速交付,降低用户拥有和使用成本,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


作为新一代轻量级IaaS平台,UCloudStack不仅可以构建在不同的普通x86服务器和交换机上,而且在系统资源管理服务的监控上实现了可视化,解决企业用户在使用上的负担。


针对用户方案交付上,UCloudStack这款方案包括纯软件交付、软硬一体交付两种方式。


其中软硬一体交付方式在性能、可靠性与集成度上表现更好,并且采用了经过UCloud验证的服务器、交换机,结合UCloudStack软件,用户就可以享受到一体化交付方案的便捷性。纯软交付方式也可以利用用户现有的硬件平台,UCloud工程师会提前帮助用户配置网络和服务器,实现云的部署,在服务、软件、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需要满足用户需求,助力用户的业务发展。


针对数据中心架构,UCloudStack提供了通用网络架构部署方式,独立存储网络架构部署方式,以及基于计算存储24个节点的内外网共享一组冗余交换机的部署方式。


当然,UCloudStack也可以为用户定制数据中心架构,比如在北京政务云部署中,包括了政务网云平台、互联网云平台以及专门设计的数据交换层。


目前UCloudStack已为北京市政务云、泉州移动企业云、富士康工业云等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已有超过100个客户进行了在线POC测试。

(Aming)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文末留言评论


  更多好看的内容,直接戳👇  


公有云襄助中国企业出海如何更接地气?



Aming旗下公众号矩阵

   Dostorage(全球存储观察:存储圈专业号)

   Data-China (阿明观察:科技观察与评论)

   Aming-Talk (全球云观察:云与IT专业号)

      Artcame(全球艺术观察:艺术试验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