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慢支归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金不及……其发咳喘,其脏肺……其病喘。”指出了咳喘之疾,其病在肺,而肺之虚实皆可导致咳喘。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篇论述指出“病疾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并创制了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也有较详细的阐述,并有所发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中药防治慢支的临床经验。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慢支的预防还缺乏有效的方药,临床治愈率有待再进一步提高。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和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此外,起居失调、批叫、烟酒刺激等因素也与本病有密切关系,均可致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出现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及肾不纳气等病理变化。而其中脾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痰饮内聚 脾失健运,水湿留阻,痰引内聚,上渍于肺,留滞肺络,阻塞气道,肺有停痰宿饮,易受外邪诱发,致使咳喘反复不愈。 肾虚失纳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经久,必累及肾,肾气不能摄纳,以致肺气不能归根于肾,故气短而喘,动则尤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衰老,症情日趋严重。
临床辨证时,首辩外感内伤确定病因,次辩本脏他脏知道病位,再次辩咳嗽、痰饮、哮喘抓住主证,四辩寒热虚实了解病情,最后辩标本缓急。本病具体分型,根据现代各家辨证意见归纳为以下六型: 痰湿恋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胸脘满闷,腹胀纳呆,四肢酸困,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
痰热蕴肺 咳嗽喘促,咽痛,痰黄粘稠,胸满气粗,口渴喜饮,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肺脾气虚 咳嗽多痰,气短,喘息,恶风自汗,纳差体倦,便溏,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无力。 肺肾阴虚 以干咳为主,咯痰量少或干咳无痰,痰粘牵死,不易咯出,口鼻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舌面少津,脉细数。 脾肾阳虚 咳嗽时作,痰涎清稀,喘而气短,动则尤甚,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舌胖大,苔白滑,脉沉细。 慢支由于病程长短不同,症状轻重各异,以上六种证型,为一般常见分型,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等复杂症象,故必须根据病情仔细申辩,不可拘泥于此。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5.中医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