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金融圈传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 今日(1月2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诚梵投资在官微发布讣告称,公司总经理乔晓光,于2019年1月1日因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46岁。 诚梵投资官网显示,乔晓光,出生于1973年,持有麻省理工一复旦大学IMBA项目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诚梵投资的董事长、总经理、投资总监,兼任上海白虹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乔晓光曾任国泰基金研发部副经理、上海鑫地投资有限公司研究员、Emperor Investment Co.,Ltd研究员、上海迪嘉应用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之前亦曾任工商银行烟台市分行工商信贷部信贷员、中信实业银行烟台分行客户经理。具有21年金融业的投资管理经验,历经几轮资本市场牛熊转换的洗礼,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领域亦颇有建树。 根据2018年12月25日,诚梵投资官方微信号“诚梵投资”的推送,旗下一只证券投资基金:诚梵多策略证券投资基金截至2018年12月21日的净值为:0.2251元,累计净值为0.3497元,投资收益率-65.03%。 乔晓光的诚梵投资2018年的业绩也同样表现不佳,截至2018年12月21日,诚梵多策略证券投资基金的净值为0.2251元,亏损高达65.03%,这也让市场把业绩压力与乔晓光的离世联系起来。 投资很简单,因为没门槛;投资也很难,因为要与各种专业投资者竞争,长期获利是很不容易的。 乔晓光的悲剧,是缺乏风险意识,在2015年火爆的市场情绪驱动下,大量资金投入新三板,这种悲剧,发生在多家机构身上。 八成私募亏损,行业寒意凛然 2018年,金融市场跌宕起伏,A股三大指数单边下跌,市场寒冬之下,私募业绩也是一片惨淡,不少产品亏损严重。 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高达80%以上的私募基金出现亏损。截至2018年12月21日,股票策略以平均亏损16.50%的表现在私募八大策略中排名垫底,成为近6年来亏损最惨烈的一年。 不少的明星基金经理旗下的产品和百亿规模的私募机构陷入亏损困境,同一家私募旗下多只产品亏损超过20%成为市场常态,甚至有知名私募的多只产品亏损甚至超过50%。2018年,对于国内私募基金经理们而言,摆在他们眼前的不是赚钱,而是如何度过寒冬。 行业洗牌将至 小私募遭募资难题 一场“大洗牌”已经到来。 一直以来,整个私募行业都是鱼龙混杂、野蛮生长,有些私募管理人甚至只是个20多岁的小孩儿,这些私募大概率将在本轮的‘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称“中基协”)近日公布了2018年11月份私募基金备案数据。截至11月底,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规模为2.26万亿元,较上月减少151.07亿元,规模已经连续缩水11个月。 根据格上研究中心数据,2014-2017年,整个市场私募产品清盘数量分别为782只、1824只、2288只、3572只,而在2018年前三季度(截至9月28日),私募行业已清盘产品数量就已经达到了4045只,为最近5年清盘量最高。 虽然2018年四季度清盘数据目前暂未披露,但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28日,市场上净值在0.7以下的产品数量高达1116只,这些产品净值已经跌穿了公认的清盘线,四季度随时可能面临清盘。 北京地区4000多家私募机构,80%都是小私募,生存状况普遍不乐观。都挣扎在生存线上,资金规模也是缩水严重。今年很多私募在券商系统内发产品都很困难,一只私募产品就算全网营销可能也卖不到1000万元。 私募基金整体规模的缩水,除了大量私募证券基金清盘和客户赎回,也因为整个行业募资难的窘境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逢八之年,收成减半。”更多小私募已经很难向客户募集资金。 裁员、降薪、渠道拓展私募的“寒冬”求生法则 当然,对于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小私募来说,他们并不缺乏退出的渠道。据了解,北京地区目前对于私募注册的审核愈发严格,对注册资本和公司人员规模的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公司相关管理人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这意味“民间派”新私募很难通过“注册”的方式置身A股市场。也正是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让很多生存不下去的小私募通过“卖壳”拥有更多的退出渠道。 买一家拥有备案资格的私募公司,大概需要70万-100万元不等。在2017年以前,市场监管还没有这么严格,随便找几个人折腾一下就能成立一家私募基金,那时候注册公司成本基本是0,现在转手100万就能卖出去。 不过,相对于“自我放逐”,很多小私募更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坚持“活下去”——裁员和降薪是他们最常采用的“自救”方式。 其实很多私募都在利用降薪的方式变相地裁员。裁员还要给一些补偿,采用大幅降薪的方式,有些员工接受不了选择自动离职,这样公司就可以少掏很多补偿费。很多私募的工资降幅基本上达到50%以上,在很多合伙制公司,合伙人基本上也都不拿工资。 外表看似光鲜的金融行业背后,实则压力不小,尤其是遭遇行业寒冬时。 2018年,已有多位金融英才过早离世 3月,中邮基金总经理周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4月,37岁的银华基金投资经理张林昌离世; 5月,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猝然离世; 7月,招商证券研究总监杨晔周末在家中离世。 11月,37岁的研究员沈瑞君去世,今年8月才刚入职浙商证券证券; 金融人在各种光环下饱受巨大压力,日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已经成为易猝死人群,而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慢性病发病率高的情况,这些都是透支健康、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猝死的因素。 有一个《健康,本该如此》的广告短片,很火很扎心。 ▼ 这部片子,以一个来自灵魂的拷问开头: “如果生命到此为止,你是不是没有任何遗憾?” 接着举例了5个现代人的“通病” 借着一大串令人震惊的真实数据 不断叩击着我们的心 有7成白领有过劳死的危险;每4个人中就有1人肥胖; 中国皮肤病患者超过1.5亿人;中国青年近视率世界排名第一; 中国每年猝死人口超过55万;每天约有10000人确诊癌症; 中国肠胃病患者1.2亿人;慢性病死亡占死亡人口的86.8%; 一次重症治疗保守估算50至60万,会掏空一个家的几乎所有积蓄。 凌晨加班的时候, 你在朋友圈出了一张闲置的健身年卡 电梯坏了, 你自嘲说,今天可算运动了一次 你敷着最贵的面膜, 熬着最长的夜 听说手机屏幕辐射大, 你换了张绿色的壁纸 你在凌晨3点,转发有人猝死的新闻 一边给自己定了5个5点起床的闹钟 看到这里,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想: “ 这 说 的 不 就 是 我 吗 ? ” 可我们即便一边胆战心惊、一边心存侥幸 也仍然死性不改 殊不知…… 你嘲笑父母总是被养生广告欺骗 殊不知,他们只是想陪你久一点 你总说你没空健身, 殊不知,在医院排队要花更多时间 你常常自嘲连体检的钱都没有, 殊不知,ICU病房能迅速榨干整个家庭的积蓄 当我们被一个个事实轰炸得头脑空白时, 这部广告片也没有停止发问: “还要这样过下去吗?” “还要这样过下去吗?” 这个问题承接着上述故事的剧情, 将整部短片推向了高潮 “我们可以改变, 也可以一成不变” 从今天开始—— 坚持早睡早起,吃早餐 每天八杯水 戒碳酸饮料、戒烟、戒酒、 戒烧烤、戒麻辣烫 不迷信锦鲤,不指望运气 开始吃水果,搭配蔬菜 运动 买下去草原的机票 用强劲的双臂拥抱爱人 趁眼睛看来一切美好 不再作死 重新出发! 这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看到这里,不知道多少人膝盖中箭了 亚健康离我们很近, 癌症离我们很近, 再不珍惜身体, 真的不知道明天和猝死哪个先到来…… 2019年,要对自己好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