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脸谱化

 来自星空的Jed 2019-01-04

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存在"脸谱化"的批评。正如最近易中天教授说,"传统上品评人物的一个误区,就是一说到某个人物,这个人是君子,那个人是小人,完全把人物'脸谱化'。其实每个历史人物都很复杂,尤其是大人物。"

简单地说,这种批评的背后,是承认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强调人们对历史和文学中的人物必须在作最充分地理解之后才能得出评判。事实上,在人们的批评当中,"脸谱化"还算是一个委婉的表达,再"翻译"得直白点,就是"意识形态化"。

在"意识形态"和"脸谱"之间找到某种同构的关系,这是一个天才的表述。

脸谱在传统戏剧里,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的确清晰地表达了中国的古老文化传统对人物的价值判断,一言以蔽之:忠奸善恶、泾渭分明。仅以色彩为例,不同色彩施于脸谱,赋予的性格、意义也就完全不同,如红色一般象征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象征阴险奸诈等等。这套符号象征系统与传统的历史故事结合在一起,正好和区分忠奸善恶的朴素道德观念互为表里。金庸在《鹿鼎记》里刻画了一个在妓院里长大的无赖小混混韦小宝,此人不但不是伪君子,并且每每在关键时刻露出点英雄气质,正是拜这些传统的说书、戏剧所赐。可见,这"脸谱"、戏剧虽然简单,教化人心的正面功能却万万不可小看。之所以能够教化人心,最主要还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传统中坚定的价值标准。

中国现代的反传统运动旷日持久,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传统艺术逐渐走向式微,戏剧亦然,遑论"脸谱"。倒是这一句句"脸谱化"的批评,让人们再次想起"脸谱"和"脸谱"代表着的忠奸、善恶、美丑。

与这些似乎"简单化"的"脸谱"、戏剧相比,现代的文学艺术与"知人论世"却反而显得有些拿捏不稳、摇摆不定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或者机灵的表述之后,我们反而看不到一种坚定的价值认同。

对于"脸谱化"的倾向,我们当然应该保持一种清醒。只是在反对"脸谱化"的同时,我们也得警惕另外的一种迷失--我们通过讲故事、通过重述历史,是要重新获得和确认国家、民族在今天的核心价值,无论如何,这点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现代对脸谱化的批评,其实并不客观。脸谱化是民间文学是常用方式,古代识字率低,文盲率高,要是不使用脸谱化,劳动人民断断续续偶尔听书一回,下次又跳到某一回,就会难以理解故事,而脸谱化更利于劳动人民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