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千年历史中有谁实现三立,可称圣人?

 松竹同音 2019-01-04

  原题为:北宋都察院掌院范仲淹与开封府尹包拯同朝为官,他们两人谁的仕途更完美?


  标题中对于范仲淹与包拯官衔的表述都错了!

  都察院是明清时期才有的官衙。宋朝类似的机构是御史台与谏院。即现在的纪检部门。

  范仲淹与包拯都当过多年的御史、谏官,相对而言,包拯更以谏官出名,当到了谏官的最高级别御史中丞,即最高检检察长。

  范仲淹的官衔还要更大一些,他在庆历年间一度进入宰执大臣班子,拜参知政事,主持改革事务,即大名鼎鼎的庆历新政。

  包拯从来没有担任过开封尹。在宋朝,开封尹一般都是由皇太子兼任。包拯的实际职务是权知开封府,即代理开封市市长。这两个官衔级别相差极大。

  包拯在开封府担任知府的时间很短,前后不过一年,在史书上一笔带过,并没有记载重大功绩。他的种种断案传奇经历,都不是正史,而是出自清朝小说《三侠五义》。

  两人之间谁的仕途更加完美呢?

  毫无疑问,是范仲淹。

  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大的追求便是实现三立,即立功、立言、立德。

  能实现三立者,方可称圣人。历代以来,实现三立者寥寥无几。公认的只有两个人——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王守仁。

  范仲淹主持西北军政,对抗西夏十数年,西夏不得寸进;归朝后主持变法,大兴改革,对宋朝影响深远:此可谓立功!

  范仲淹虽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然他诗词文赋皆十分奥妙,即便不及欧阳修、苏轼,也可与王安石齐名,在曾巩、苏辙、苏洵之上:《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以来为官者的最高典范:此可谓立言!

  范仲淹德行向来为世人称道。他出身贫寒,为官之后将一生钱财拿出,为族人购买义田,让族中聪颖者可以读书科举,让老弱者老来有所依,贫瘠者不至于饿死。范仲淹病故之时,家中没有半点积蓄,棺材板钱都是朋友出的。

  两宋士大夫中仁人君子众多,范仲淹却是公认的君子中的君子,仁人中的仁人,称其为两宋第一人,丝毫不为过。

  至于包拯,绝大多数事迹都源自小说。当然,他作为谏官扳倒了不少高官,维护了国家法度。至于其他,距离范仲淹实在太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