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电影吐槽大会

 金麟167 2019-01-04


  我爱看电影。


  我会去看大多数院线电影,不过常常陷入烂片包围圈,浪费了不少钱。所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就是能到影视公司工作,因为工作缘故看了烂片,可以算作工伤,能给报销。


  这一切,都在我面试国内某一线影视公司的时候成了泡影,因为面试官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目前影视行业不景气,如果工资水平不足以支撑你的生活,你有没有什么别的经济来源?”


  你们也太抠了,拍了这么多烂片不给报销电影票钱也就算了,工资发不到位,我还得往里搭钱呗!


  考虑到他们此职位要求公司制作发行的电影每部必看,而且还要找到亮点进行公众宣传,我立即决定自己还是做一名观众比较好,至少在“看什么”这件事儿上有得选,保留“用脚投票的权利”。


  那么,作为一名普普通通愿意给中国电影掏钱的观众,关于2018年,又有哪些话不吐不快呢?


  请看。

5.

  2015年《第十放映室》栏目曾一针见血地评论当年的电影市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导演和制片人都开始研究起了心理战,比起打磨精良剧作、搭建合适班底来,他们似乎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揣测观众的心理上,因时因地,分门别类,企望着跟观众斗智斗勇,各个击破,似乎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一下变成夏天的凉席,年根儿下的挂历,只要合乎时节,就能在流水线上成为永不担心滞销的产品。


  三年多过去了,讽刺的是,这种或依靠档期火爆蹭热度或调整档期瞄准市场空白的现象,愈演愈烈。


  十分有代表性的就是《捉妖记》系列。2015年,《捉妖记》在暑期档凭借档期优势和合家欢的基调,一举打破国产电影票房纪录。2018年,《捉妖记2》又瞄准更火爆的春节档,故技重施,包揽了22亿的票房。似乎真的只要“合乎时节”,就能“永不滞销”。



  春节档后期,随着《红海行动》口碑逆袭强势发力成为年度票房冠军,《捉妖记2》排片量及票房都连续出现断崖式下滑,靠档期优势赚得盆满钵满的路数,2018年突然不灵了。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冯小刚曾怒斥“中国有那么多垃圾电影,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将“垃圾电影票房高”的原因归咎于“观众去看”,这听上去似乎有一些道理,但作为一个电影人,做出这种判断有些不负责任,《红海行动》证明,如果市场上有足够多高质量的电影,你以为观众会愿意看烂片?


  没得选罢了。


  而这两部电影的此消彼长,几乎就奠定了2018年全年电影市场的基调,好电影都会逆袭,烂片终将扑街。


4.


  我没有考证过,“我们欠xx一张电影票”这个说法到底从何而来,第一次见到大概是用在了周星驰身上。以前八零九零后看周星驰的电影都是在电视上,没有看过院线,所以当周星驰的电影要买票的时候,虽然他不再主演,但是观众还是会捧个情怀场。


  这种情怀的力量体现在票房上就是:《西游降魔篇》14亿,《西游伏妖篇》16亿,《美人鱼》33亿,一个人的情怀或许不值钱,但一群人的情怀就可以做成生意。


  情怀的生意如此赚钱,所以后面我们又有了“欠大鹏一张电影票”“欠古惑仔一张电影票”再到今年的“欠《爱情公寓》一张电影票”。


  做情怀生意并不是可耻的,但得有诚意,做出的东西要对得起粉丝的情怀。


  那如果对不起呢?请参照《爱情公寓》。



  次日票房跌幅超过50%,豆瓣评分自上映之日起一路走低,最终跌破3分(10分为满分)。


  关于《爱情公寓》是否借《新次元冒险家》的壳消费粉丝情怀以达到圈钱的目的似乎已经不重要,因为单就电影的水平而言,《爱情公寓》也远低于及格线。全片充斥着因急就章的气息,场景单一且多依赖特效、故事情节推动之简单粗暴、表演之生硬夸张,廉价的“工业感”不免让人怀疑这部电影就是在摄影棚了花了十天半个月时间赶制出来、“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冒伪劣产品。


  《爱情公寓》并非特例,消费乌龙院情怀的《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和消费梁朝伟的《欧洲攻略》,甚至创造了比《爱情公寓》更高的次日跌幅,一度超过了70%。



  所以说,中国电影观众并不欠谁一张电影票,反而是这些粗制滥造的电影欠了中国电影观众一张票。


  以此为据,我今年的电影票账单大概会这么写:梁朝伟欠我2张(《捉妖记2》和《欧洲攻略》),陈思诚欠我1张(《唐人街探案2》),开心麻花欠我1张(《李茶的姑妈》),至于《爱情公寓》欠的那张,算了,不用还了,我不要了。


  而像《西游记女儿国》这种每年春节都出来忽悠观众一次的《西游》电影系列,我觉得,欠我一沓电影票。


3.


  而有些时候,电影又不能单以“好坏”粗暴论之,或者说,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同的风格对应着不同的审美群体,关于一部电影的口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极分化极端到“彼之蜜饯,我之砒霜”的程度也并不鲜见。


  就像,《邪不压正》。



  如果你问某位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这部电影怎么样,你八成会得到这样一个回答,“很姜文”,如果你再问,“很姜文是什么意思?”那你们的对话八成会演变成:


“你给翻译翻译,什么叫很姜文?翻译翻译,什么叫很姜文?”
“这还用翻译,都说了很姜文嘛”。
“我让你翻译给我听,什么叫很姜文?”
“不用翻译,就是很姜文啊。难道你听不懂什么叫很姜文?”
“我就想让你翻译翻译,什么叫很!姜!文!”
“很姜文嘛”
“翻译出来给我听,什么他妈的叫很姜文!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很姜文!”



  作为姜文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邪不压正》依旧延续了姜文的风格,这表现为台词依旧金句频出,节奏依旧很快,故事依旧多线,而主题,依旧不明显。


  毕竟姜文是“为了这点儿醋,才包的这顿饺子”的讲究人,他拍电影是为了满足自己肿胀的表达欲,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所以他不太在乎观众爱不爱看,只在乎是否完整地表达了自己。


  至于电影的票房,对姜文来说,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站着把钱给挣了,但如果挣不到钱,那也得站直了,不能让观众给骂跪下。


  而站在观众的角度,好看就是好看,不能接受就是不能接受,没必要不懂装懂,也没必要懂装不懂,装糊涂,才是“最不姜文的”。


  同样的道理,还适用于那些导演特点鲜明的作品,比如张艺谋的《影》、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岩井俊二的《你好,之华》。



  一个人的经历、兴趣、阅片量甚至观影时的心境,都会影响到对一部电影的感受,评价即感受,感受是主观的,评价便是主观的,10万人打出来的平均分可能是会比5万人打出来的平均分客观一些,但也代表不了每个个体的感受。所以,不必执着评分,非得通过别人的认可确认自己,太不自信了。


  以上讨论不包括粗制滥造、毫无诚意、骗吃骗喝的电影,对于这种电影,必须义无反顾地踩上几脚。


2.


  而有诚意,不见得一定要斥巨资。


  2018年国产电影带给了观众许多惊喜,不仅在于《红海行动》这样的鸿篇巨制,还在于那些质量上乘的小成本电影,它们聚焦于平凡的生活,普通的人生,让电影观众得以在大荧幕上凝视与自己别无二致的小人物,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动和思考。


  比如,不是药神却要“逞”一时之“勇”,尽一己之力试图对抗世界上唯一一种病——“穷病”的印度神油小店主。(《我不是药神》)



  比如,挣扎地生存在不幸过往中又丧又美丽的无名之辈们,喝酒误事的落魄协警,梦想出人头地的憨皮劫匪,血本无归的破产老板,还有那些支撑他们活下去的花儿一样的少年,蓦然回首的欣喜相逢和奋不顾身的爱情。(《无名之辈》)



  比如,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出来的顾全大局的懂事孩子和两只为大局牺牲的狗,和因此展现出来的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可能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三代亲疏、父母离异、家庭重组、重男轻女、青春叛逆、中年危机。(《狗十三》)



  比如,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被权力和金钱冲击得七零八落的人性,以及“生而为人却不同命”的残酷事实,让生活看上去,就像是一场无期徒刑。(《爆裂无声》)



  所谓文以载道,任何文化艺术活动,都要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但作为电影,它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应该是:好看。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叫好又卖座,而《狗十三》、《爆裂无声》只能算“口碑之作”。


  这中间的差异,应该不在于贵州方言骂起人来比西安方言搞笑,或者徐峥比宋洋更适合跟谭卓搭档。


  有严肃深刻有搞笑轻松,有引人深思有单纯娱乐,才是一个多元电影市场该有的样子,中国电影市场有十几亿的观影人次,完全容得下不同类型的电影撒欢生长。


  至于单纯的“好看”,建议参考一部最近上映的好莱坞电影《蜘蛛侠之平行宇宙》,这或许正是国产电影目前欠缺的一种类型。


1.


  之前,很多影视明星在电影的发布会或者颁奖礼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电影越来越好了,祝中国电影未来会更好”。


  后来,他们当中的一些最近忙着补税不再抛头露面,然后影视圈里私下谈论的也是,影视行业今年过得不好。


  我突然明白,原来他们一口一个“越来越好”的“好”是“好赚钱”的“好”,那“祝福未来中国电影会更好”,现在听起来就有点骂人的意思了,观众得是多么记吃不记打,才能在被骗了一次又一次之后,依旧披星戴月地去送钱。


  好在中国的电影观众已逐渐回归理性,优秀作品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占据年度票房榜的前列证明“口碑之作”获得了观众的“报之以李”,而“垃圾电影”动辄超过50%的次日票房跌幅也证明了观众对烂片已不再容忍。


  与此同时,国家也正出台一系列措施整顿影视行业乱象,促进影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当这两种力量在2018年逐渐形成合力的时候,我们已经见到了一些向好的趋势,所以我们有理由对2019年的国产电影满怀期待,对中国电影越来越好充满信心,当然这个“好”,应该是好质量。希望当我们几年后重新回顾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这些变化时,能够将其作为一个转折点,标记到:


  烂片之死,2018。


  “在风口上,猪也会飞,但猪没有翅膀,掌握不了方向”。至少站在今天回顾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谁没有翅膀,观众一目了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