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少年成才,也曾迷茫徘徊,18岁成京剧名家,如今走上了别样的京剧之路……

 wunianyi 2019-01-05
民歌中国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2017年,当一身长袍的王珮瑜站在《奇葩大会》的舞台上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少人会预见到,她正带着京剧从另一个方向进入流行文化



节目播出后,三段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惊提”“怒沉”“喜展眉”,配合之后的一副表情包,以及王珮瑜这个名字,犹如一阵狂风般,席卷全国。如果说她之前是个“腕”,那么经过这次的《奇葩大会》,她就彻底变成一位“偶像”了。在知乎上“如何评价奇葩大会王珮瑜”的问题下面,有网友也答道:“自带风骨,分外迷人。


少年成才


1978年,王珮瑜出生于苏州,但小时候的她,却没有接触过京剧。童年时期的王珮瑜,兴趣十分广泛,不仅学过评弹、琵琶,还练过声乐,或许,这就是她如今能在众多综艺节目中游刃有余的原因。虽然爱好颇杂,但她惊人的天赋依然掩饰不住那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网上流传甚广的那段评弹视频,就是凭证。


视频:9岁王珮瑜弹奏《新木兰辞》


当时的王珮瑜年仅9岁,还没有琵琶高,但那股气场是做不了假的。厚厚的腮红涂在脸上,令人丝毫不觉突兀,像极了脑海中花木兰的形象。当她仰扬顿挫间吐出唱词时,那股扑面而来的英气,远不是一个小孩子能够学会的,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11岁那年,舅舅带王珮瑜去戏院看戏,她却因为别人一句“不会京剧不算牛”而一头扎进了京剧的世界。最开始,她学的是老旦。短短几个月,她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如此惊人的天赋,自然不属于被埋没的千里马。一次南京电台的录音,让她巧遇上海余派老生腔研究专家范石人,并在其建议下改学老生

 

资料图:王珮瑜(右一)训练


1992年,14岁的王珮瑜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入校后,王珮瑜拜余派专家王思及为师,并成为了建国后戏校的第一名女老生。在班上,她被归到生行组,和男同学们在一起上课,踢腿、走旋子,练唱念做打,练手眼身法步。这中间,孟小冬这个在京剧史上非常重要的存在,让王珮瑜对京戏有了新的认知。

仅用了两年,王珮瑜就已经开始登堂入室了。1994年,她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还在天津演了一出被冠以“孟小冬广陵绝响”名号的《搜孤救孤》,被戏迷围住大巴喊“小冬皇”。随后,王珮瑜又以一折《文昭关》声名远播,京剧大家谭元寿看完惊叹到:“这不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小冬皇之名不胫而走。

 

迷茫徘徊


天赋的不断迸发,让王珮瑜在实力占据首要评价体系的演艺界迅速攀升,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她在学校是特别培养生,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头顶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等名号的她,更是在京剧泰斗们的提携下迅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18岁那年,70岁高龄的京剧大师谭元寿亲自为她献花,更主动与她合演《失空斩》,让年仅18岁的她一下跻身“京剧名家”行列。2001年,从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毕业后,已是业界巨星的王珮瑜顺利进入上海京剧院。两年后,她出任一团副团长。

然而,过于顺遂的生活,对于天才来说,总是令人厌烦的,矛盾的爆发,已近在眼前。成为副团长后,年仅25岁的王珮瑜带着“小冬皇”的使命,希望能快速改变一些什么。但是,大船哪有那么好调头,逐渐受不了的王珮瑜在她成为副团长的第二年,放弃了无数人艳羡的前途,选择了出走

 

资料图:王珮瑜扮诸葛亮


她张开双臂奔向市场,成立了工作室,组建了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但传统文化的凛冬哪有那么容易度过?离开了体制的王珮瑜,受限于市场大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原因,演出机会并不多,以至于连当时建立的一些QQ群都成了人们对当时的王珮瑜最深刻的记忆,这也成了王珮瑜上《吐槽大会》被大家拿出来调笑的槽点。

面对经济和演出的双重压力,王珮瑜松懈了,没人逼着练功,她开始发胖,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不到两年,她最终又回到了上海戏剧院,和体制握手言和。但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王珮瑜坦承,在这段期间她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年轻气盛的时候是做一个破坏者,因为破坏也有力量的,破坏完了呢?我回去以后,就决定做一个坚守者。”

 

回归初心


孔子说:“三十而立。”而王珮瑜的独立也发生在这一年。2008年11月,身患溶血性贫血多年的恩师王思及离世,至亲之人的离开,让王珮瑜感受到了时间的匮乏。她回忆当时的想法就是:我要长大,艺术上要独立

 

视频:王珮瑜参加《奇葩大会》


她开始追看《快乐男声》,从娱乐工业的巨大包装和推动中吸收灵感;她开始研究传播学,为塑造个人品牌开始铺路;她开始走时尚路线,身上的大褂不再常伴左右,也同样是在这一年,她为电影《梅兰芳》配了音,角色是——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

除了外在,王珮瑜在京剧内部的试探也开始跨出了第一步。时值孟小冬百年诞辰,她和舞台剧导演马骞合作,出演了《乌盆记》。这出戏融合了相声和评书,邀请了马三立之子、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演出,此外,单田芳也参与了说书。名家的合作,自然是大获成功,一票难求。

 

资料图:王珮瑜饰演的法海


之后的日子,就是一个天赋惊人的演出者试图将自己转变为传播者的不懈尝试和努力。她办讲座,将那些高深的理论开始普及;她去《朗读者》,用京剧朗读《念奴娇》;她创瑜音社,开始塑造个人品牌……一切的努力,都在《奇葩大会》那一段并不算长的演讲中获得了爆发。

在那之后,王珮瑜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综艺舞台上。她开始和流行歌手跨界合作,与虚拟歌手同台表演,在抖音创造了单视频两千万的播放量……从早些年的QQ群到现在的短视频,王珮瑜把京剧变得始终走在流行文化的前沿。在她的公众号上,古老的京剧知识,搭配着新奇的表情包和二次元文化,令人耳目一新。

 

视频:王珮瑜&于毅《传奇》

 

三十而立,后面则紧接着四十不惑。2018年,恰逢王珮瑜四十岁生日,这也是唱老生的黄金年龄,胸腔打开了,压住了底音,嗓子变得饱满厚实,年龄感、沧桑感油然而生,人物自然就丰满了,此时的王珮瑜的确感到了一种飞跃。

然而,除了疯狂地参加了近20个综艺外,她对京剧的思考又有了新的方向。 12月13日下午,由王珮瑜及其团队编辑制作的国内首套青少年京剧通识教材正式登陆上海。是的,在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她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做单一的传播者了。

 


传播者注定是要被铭记的,这也是时代对待他们最好的褒奖。当然,同样被铭记的,还有“王珮瑜”这个符号所带来的京剧——我们的国粹、我们的艺术之根。虽然这个时代愈发像《娱乐至死》,但未尝不能从中找寻到一种厚重,那是属于王珮瑜的内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