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家文化起源—《人民周刊》
2019-01-05 | 阅:  转:  |  分享 
  
汉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殷墟出土地甲骨文中已有“豕”地象形字,全文中的“家”字,从“宀”从“豕”,《说文》的解释
:“豕居之圈曰家”,表明当时驯化野猪并圈养在居室内,无豕不成家,是早期家文化的写照。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类
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必须依靠群体生活才能生存。从原始社会最早的群婚制到对偶婚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家庭形态,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家”
雏形。其婚配特点多在野外结合,没有一定的场所,亦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但是氏族成员之间的婚配则是严格禁止的。所有
的人都知母不知父,母亲成了社会的中心,男人只是女人的附庸,分配方式则是绝对的原始共产主义。此时的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母系氏族公社
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人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
逐渐形成了父系氏族公社,男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大大增强,从此,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女人反过来成了男人的附庸,男主外女主内
,男耕女织,男人在外生产打猎,女人在家生儿育女做家务。父系氏族公社取代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他们要求按照父系计算世系、继承
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
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从此人类从混乱的群婚制迈向有序的一夫一妻制,从野蛮迈向文明。确实,在某种意义上
,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血缘关系认定的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形成原始部落的“家”。“
家”的观念便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到来而形成,因为父系氏族社会,夫妻关系稳定,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清楚,且长期在一起亲密生活、劳动建立
起了深厚的感情,相互之间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相对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之间就会隔膜和疏远,加上原始的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无论
创造多少财富都由自己的子女继承和享用。这样经过若干年,数代人,“家”的观念便根深蒂固了。到了黄帝时期,黄帝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
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随着“家”与“国家”的形成,“家”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社会的基石,“国”在“家”的基
础上演变扩大。“家天下”的社会,由最大的“家长”黄帝统一管理天下,并制定了“家有:家规、家训、家风”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
家”便有了它的规律性,规定了财产和妻子儿女是私有的,私有财产合法化;规定了人们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婚娶,发明婚娶礼仪,把夫妻关系固定下
来,而一经固定下来,就一则受到保护,一则受到限制;规定了妻子儿女是私有的,人类的婚姻就始于这一时期,夫妻关系合法化。还规定了许多公
共事务,如选举氏族首领,参加氏族庆典仪式,为氏族间的战争纠纷出力出物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家庭应尽的义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家族以先赋
的血亲关系凝聚着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结合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秉承孔孟之道,“忠孝”、“仁义”、“家和万事兴”的儒家理念,
坚守崇拜家族祖先,维护家族利益为核心,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家族文化体系,如:家规、家训、家风、家教等等,并依靠伦理意识、血亲观念维系着
它的稳定传承,以此代代相传!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保存和传承。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家庭形成方面的史实,人类社会从群居群交,“民
知其母不知其父”,到对偶婚制,进而周公制礼,“明贵贱,别婚姻”。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终于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家族、家庭的转化。“家”凝
固了一种道德文化,这个文化将中国古代社会一步步引向文明,始终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民族精神,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归属,承载着辉煌灿烂
的中国古代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素有的文化自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文化将中国的文明、政治、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我们
要珍视如此博大精深的家文化,并不断加以继承和弘扬,不断发展和创新,继续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https://www
.sohu.com/?strategyid=00001&spm=smpc.content.content.3.1546655146513mvRDhv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献花(0)
+1
(本文系家文化谱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