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的乱世——第一讲:东周王室的困局(一)

 广州玉 2019-01-05

武王伐纣,西周立国,藩封诸王以卫王室,不久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制礼作乐以立制度。于是天下纷纷有所归向,诸侯繁杂有所依属,自此西周进入极盛时期。直到幽王烽火戏诸侯招致亡国之祸,平王继位不得不东迁以避其祸,如此一来,东周王室逐渐失去对诸侯的约束力,天下进入群雄并争,逐鹿中原的阶段。

春秋战国的乱世——第一讲:东周王室的困局(一)

平王东迁之初

一:东周的无奈——尴尬的地理形势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考虑到西周故都丰镐之地犬戎环伺,地理位置极为被动;而又故国又新遭丧乱,并不具备强悍的实力来防备抵御外族入侵的客观形势。在晋侯、郑伯、秦伯等诸侯的襄助之下迁都雒邑,开启东周时代。原本以为在避开戎寇之后,凭借王室周边的同姓诸侯国,能够在一番励精图治之后重启西周的成康盛世。但理想固然丰满的,而现实却很是骨感~

在周平王东迁的之后,当时的天下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据《国语.郑语》和谭其骧先生所做《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

当时在成周的南部有“荆楚、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诸侯国,其中荆楚(楚国)主要势力范围是两湖和江西等地区,向来被中原各国所歧视。为此,楚国早在西周厉王时期就称王自立,和东周敌国的身份;另外“申国和吕国”为姜姓诸侯国,与周王室是甥舅的关系,主要势力范围在河南南阳一带;“应国、蔡国和随国”都是姬姓诸侯国,是周王室的直系血亲,可以依靠和凭恃~其他的“邓国、陈国以及唐国”等都是当初武王追思先圣之功德而分封的五帝后裔。可以说国际关系比较复杂,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在未来可能是一极大的变数。

在他的北面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等诸侯国,其中“卫国和燕国”分别是康叔和召公奭的封地,是周王室的骨肉至亲,也是东迁之后的主要依凭对象。其他“狄、鲜虞、洛、泉、蒲”等国则都是少数民族的部落势力。剩下的“潞国和徐国”则是因为先祖功德宏大而受封的诸侯国。总体而言,除了“卫国和燕国”这两姬姓诸侯国可以依靠,其他还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依然威胁着东周政权。

在他的西面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等诸侯国,其中除了“隗国和芮”两国是古诸侯国之外,剩下的“虞、虢、晋、隗、霍、杨、魏”等都是姬诸侯国,其中地处河北省中西部一带的晋国更是成王亲弟叔虞的封地,是成周在西部地区最主要的屏障,可以说这里应该是周王室的安全的区域。

在他的东边则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等诸侯国,其中“鲁国、曹国和滕国”都是姬姓诸侯国,其中鲁国更是有巨勋于王室的周公的封地,西周丧乱之后,周的文化礼仪等制度都被保存在鲁国,可以说是周文化的继承发扬者;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的封地,他既是周王室的大功臣,同时也是周王室的国舅也。齐国濒海靠山,最是富裕强盛,武王更是以征伐大事相托,希望齐国能够至始至终匡扶王室,辅翼姬氏;剩下的“宋国、薛国以及邹国和莒国”都是由于祖先荫庇而受到封赏,成为诸侯国的。

春秋战国的乱世——第一讲:东周王室的困局(一)

东周迁都路线图

其中宋国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地,虽然周对于商而言有着亡国之恨,但是朝代的更迭兴废在古人看来都是天命所在,于人事的关系非常之少。更何况宋在最初的时候是武庚与三监的疆域,后来武庚造反周公不仅没有趁势取消殷商的祭祀,反而让微子启继承宋国并奉祀其祖先。这一行为对当时极重“慎终追远”的古人而言,无异于存亡续绝,再造之恩,所以微子启的宋对周自然是感戴不已的。

综上所述,就周室东迁之初天下的政治格局而言,相比于西周时期而言固然好了不少,但是将自己置身于地势平旷,诸侯环绕的四战之地,单纯依靠诸侯国的道德自律在治理天下,无疑是极不明智的行为~综核当时情况来说,东有强齐、西有霸晋之后又有悍秦、南有荆楚敌国,北部虽然没有强国霸主,但却被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环伺,其形势较其他三者更为艰险。

春秋战国的乱世——第一讲:东周王室的困局(一)

春秋初期天下诸侯分布图

这种尴尬的境地在东周初年的时候,由于受到《周礼》的影响和血脉关系的纠缠尚且还能够保持王室的尊崇,但随着时势的转移,《周礼》的约束力越来越薄弱,血缘关系也逐渐淡漠,再加上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原本的封地已经不能满足诸侯国的发展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诸侯为了利益开始相互竞争,自相残杀,其严重的甚至不惜与王室发生直接冲突,其中“周郑交质事件”不仅暴露了周王室的衰弱,更是开启了诸侯无视王权,擅主征伐的时代。自此,天下进入了“礼崩乐坏,以利相尚”的春秋乱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