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传记 马连良

 cxag 2019-01-05

本期,我们将继续向读者介绍曾经在喜(富)连成社科班内学习的“连”字科学员们。连字科为喜连成科班所招第二科,存世名录计有65名。该科弟子人才辈出,各行兼有,如日后成为一代宗师,为京剧艺术创立流派的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如长期执教,培育后继人才无数的王连平、梁连柱、萧连芳、苏连汉、方连元等;如成长为京剧舞台上的著名配演的王连浦(小金钟)、马连昆、骆连翔、刘连荣、曹连孝、于连仙(小荷花)、张连庭等;还有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取得极高成就的,如兼擅戏法、相声,奠定常氏相声世家地位的常连安。连字科继喜字科之后,为喜连成科班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马连良(1901—1966)演员。工老生。字温如,号古历轩主(因家藏明代隆庆历书)。北京人,回族。其父马西园爱好京剧,曾在阜成门外开设马家茶馆,设有京剧清唱,聚集了当时不少京剧名家和名票。三叔马昆山工老生,六叔马沛霖为丑角。二叔之子马春樵在上海小金台科班学艺,工武生,后改花脸。春樵之弟马庆云工武生。三叔之子马最良工老生,四叔之子马四立则工丑。在环境的熏陶下,马连良幼时就爱上了京剧艺术。

他8岁入喜连成科班,先练基本功,一年后学习行当,初学武小生,由茹莱卿为其开蒙,习《石秀探庄》中的石秀、《淮安府》中的贺人杰、《取洛阳》中的刘秀等,并参加了演出。1910 年,谭鑫培、陈德霖、贾洪林、谢宝云在北京文明茶园演出《硃砂痣》,借马连良扮演娃娃生,为人瞩目。这也是马连良首次亲见谭鑫培演出,甚为惊异。此后,马连良改学老生,先学了一些二、三路老生的配角戏,老生戏的第一次演出是《金雁桥》中饰孔明。斯时,高百岁正在富连成社搭班演出,马连良虽为他充当配角,却赢得了观众的彩声。自此,马连良在科班中得到了重点培养。由社长叶春善亲自为他授课,并让他边学戏边实践演出。可以说,正是由于叶春善对其的培养,才为后来马连良的艺术之路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马连良可谓是叶春善舞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继承者。

1917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九)是他满科的日子,此时恰好马昆山在上海组织一批演员去福建演出,马连良为二牌老生,这是他首次在外搭班演出。福州的首场演出是与他二哥马春轩合演《借赵云》,重在念白,原因是正值他变嗓后的恢复期。同时,排演现代题材新编剧目《箱尸案》,马连良首次尝试以大嗓小生演出。福州之行,连演数月,1918年返回北京。他深感必须继续锤炼,于是向富连成社长叶春善提出重回科班学习的要求。叶春善很高兴地答应了他,这也成为富连成社中出科之后第一个重回科班学习的学员。是年10月1日,他重回富连成社首场广和楼演出,与茹富兰合演《八大锤·断臂说书》。此后除学戏外,基本每天日场都有演出,陆续增加一些演出剧目。其间他坚持每日清晨去西便门外喊嗓,午饭后到天桥迟家胡同迟景福(富连成社琴师)家吊嗓,然后去广和楼演出。晚场他常到其他戏院观摩前辈们的演出,余叔岩是他观摩学习最多的一位。如是者有两年之久。两年后,马连良嗓音大为好转,舞台经验更为丰富。

1922年春节将过,马连良应三叔马昆山之约到上海。当时上海有8个戏院都演出京剧,每家的演员阵容都非常整齐,竞争激烈。马连良一连演出数月之久,头牌旦角曾更换过小杨月楼,而他一直位于二牌老生。他除演谭派老生的传统戏外,并参加了当时新编的本戏《对金瓶》,他演大嗓小生韩文瑞;《石头人招亲》扮李克用,剧中有传统戏《珠帘寨》,前文后武,展示了谭派靠把戏的功力。

马连良首次去沪公演,得到了行内外的好评。由沪返京不久,尚小云的双庆社约他参加,为二牌老生。除配演传统戏外,还参加了尚小云新排剧目《刺红蟒》《乾坤福寿镜》《红绡》等的演出。这是他自离开科班后在京首次搭入大班社演出。1924 年他再次被上海约去与白牡丹第二次合作演出,演员中有名武生盖叫天。排演新戏有《宝莲灯》《七擒孟获》《韩湘子九度文公》。马连良仍以大嗓小生扮演韩湘子。这次演出约三月有余,接着马连良又受老天蟾舞台之约,与周信芳合作演出。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马连良扮全部孔明,周信芳前鲁肃后关羽),《十道本》(马演李渊、周演褚遂良),《战北原》(马扮诸葛亮,周扮郑文),《鸿门宴》(马扮范增、周扮张良)。这一短期演出,盛况空前,轰动申城,南北两位做工老生同台公演,成为一段菊坛佳话。

马连良回京后与朱琴心合作,轮换演大轴。演员阵容齐整,老生有王凤卿,花脸为郝寿臣,武生是尚和玉。此时的马连良嗓音已恢复,他除演传统戏和参加朱琴心的新戏外,自己也整理了新的剧目。后马连良正式组班领衔头牌。1927 年农历 正月初十首场演出,是在庆乐园,剧目是谭派名剧《定军山》,并约请过去与谭鑫培配演过的两位老前辈钱金福和王长林分别扮演夏侯渊、夏侯尚。二牌旦角是王幼卿。花脸有郝寿臣,丑角则为马富禄,小生姜妙香,阵容强大。其间,整理、新排了大量剧目。由于他有自己的剧目,在表演和舞台其他方面突破了固有的谭派风格,按剧情刻画人物,逐步创新,形成了独特风格。1929年梅兰芳赴美国访问演出前夕,在上海大舞台作临别演出,马连良与梅兰芳合作演出数场,二人灌录唱片《探母回令》、《打渔杀家》、《二堂舍子》,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次年马连良与武生宗师杨小楼去沪演出。杨小楼参演马连良新排剧目《要离刺庆忌》中的庆忌。这是杨小楼对后进的提携,马连良对此深为感动。演毕回京后他组建了扶风社,亲任社长及头牌老生。1931 年天津春和戏院开幕,他与周信芳二次合作演出,此次比第一次合作的剧目更为丰富。效果奇佳,“南麒北马”之称,由此妇孺皆知。

1935年由马连良集资,在北平西长安街兴建了新新大戏院,成为扶风社演出的基本剧场。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由于马连良已有自己独创剧目,风靡大江南北,于是一个新的京剧流派——马派,应运而生。不仅唱腔、表演风格突出,而且整体展现出新的面貌,净化了舞台,为乐队人员制作了一致颜色的服装,文乐中突出了月琴,武乐中增添了铙钹,使观众耳目一新,欣赏到京剧的整体美。在剧目上,排演了《安居平五路》《苏武牧羊》《假金牌》《楚宫恨》《胭脂宝褶》《串龙珠》《春秋笔》《临潼山》《十老安刘》等。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排演的新戏较多,流传至今的却微乎其微。30年代以后他排演的新戏在数量上明显下降,但基本上都流传下来。而在 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合作排演的《秦香莲》《赵氏孤儿》等剧目,至今仍上演不辍。这突出反映出他早期排演的大批剧目是艺术上的实践和积累,也是为后期准备条件,产生出高艺术水平剧目的自然过程。

在京剧老生行当中,有唱功老生和衰派老生(做工老生)之分,马连良所演出的剧目是唱、念、做三者统一。马连良在舞台美术方面的创新,也是较为突出的。20世纪30 年代,他把门帘式的“守旧”改为三片式的衬幕。他在服装的面料、颜色、花纹图案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马连良有子女多人,多为京剧演员,如子崇仁,女儿小曼等。马派传人亦遍及全国,延绵不断,有李慕良、言少鹏、迟金声、马长礼、张学津、冯志孝、朱秉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