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人变疯——精神分裂的一项病因元素及其治疗

 严俊0559 2019-01-05

在引发精神分裂症的众多原因中,有一项特定的因素。

病人曾经历长期的、持续的、主要在潜意识层面,受到其养育者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病人的精神崩溃,变得疯狂。

这些养育者通常会制造一种情境——一种不断在被照顾者身上催生或累积精神病成分的情境,同时让养育者本身免于沾染这些心理崩解的症状。

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治疗实践中,也印证了以下观点“在一些案例中,家长使用孩子表达他们的愤怒,这么做一方面引发了孩子的精神病性症状,但另一方面却能让家长免于陷入精神病性的问题。”

他谈到,母亲或父亲为孩子的安全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防御和攻击性需求,从而让他们能够避免陷入精神病性的状态。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们通常根据他们自己的观察会发现,如果作为病人的他们发生了任何改善——变得正常了,那他们的父母会相应地发病疯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

A让他人疯掉的运作模式

B逼疯孩子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C以上机制在咨访关系中的表现


A. 让他人疯掉的运作模式

我认为这种心理运作主要在潜意识层面进行。

1. 不断地刺激并激活被抚养者性格中与其他人相对立的部分,任何这种激发情感冲突的人际互动,积累起来都会让人发疯(精神分裂发病)。

2. 维持自我(ego)有效运作所必须的压抑机制(repression)被大大削弱。这会让内心冲突和焦虑激增。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个联想类比,那些欠缺经验或无意识的施虐型分析师,如果在治疗中做出许多不成熟的诠释,会削弱病人的自我。

案例:

母亲和女儿说,你走路姿势向海军陆战队军官,手摆来摆去的,跟你一起上街让我觉得很丢脸。(在女性化方面年,女儿没有空间去认同母亲——女儿特别惧怕她的母亲。女儿又没法认同她的父亲——父亲很弱小,也处在惧怕妻子的位置上。女儿就选择认同于军人,这给她带来了力量感,给自己信心。女儿并没有注意到她对军人的认同,这个内容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了。同时,母亲残暴的反应又让压抑变本加厉。欠缺经验的治疗师在治疗中也会犯类似的错误,野蛮分析会造成来访者进一步将愿望排除在意识之外。)

3. 性刺激,抚养者以非常具性挑逗的方式对待孩子,又让孩子陷入激烈的心理冲突,一方面是性需求获得满足的吸引,另一方面是严苛超我的报复(对乱伦的禁忌)

4. 状态迅速的变换,各种需求上遭受“激发-受挫”的过程

Searles的案例:“来访者的母亲一直都带着拒绝的态度。来访者从来没有见过母亲亲吻父亲。母亲挑剔又爱唠叨。来访者记得,曾经有一次目睹母亲要去亲吻父亲——那是在父亲遭遇车祸后即将被推进手术室去动大手术的时候。母亲弯下腰,看起来要去亲她的丈夫,。来访者清楚地记得,那一刻父亲的表情是多么的欣喜。然而母亲弯下腰之后又直起身,最终并没有亲吻父亲”

5. 抚养者每时每刻都向孩子索取同情、关心和理解,同时又拒绝对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会体验到内疚、暴怒、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6. 让人发疯的另一种技术,是同时用两种或多种矛盾、不一致的人际联结方式去互动。举例:女病人对着治疗师大谈特谈有关政治和社会公平的话题,同时却摆出一幅极具性挑逗意味的坐姿。

7. 情绪情感状态突然的转换。举例:母亲刚参加完宗教聚会,心情平静地进了家门,然而在下一刻却对着病人咆哮、砸盘子。

8. 毫无征兆地从一个对话话题转化到另一个不相关的话题,这种反复的切换和不一致,会瓦解孩子内心的整体感,有损其心理机能。

举例:影视剧里插播的广告。电影创造各种悬念,剧情跌宕,然而突然插入广告,介绍商品。影片剧情上的悬念和广告的产品并无关联。

9. 父母处在愤怒的状态,这时孩子想让父母不再生气,父母声称其并没有生气,并且想让孩子也认同这个声明。

10. 当孩子表达自己想法时,家长反复说“你疯了”。


B. 把孩子逼疯的心理动机

1. 类似于心理层面的谋杀——希望消灭孩子,不承认他的存在,完全摧毁孩子,就像他死了一样。常常发生——有关家里发生的事情,家人对住院病人隐瞒不报。

2. 通过让孩子发疯,将父母所感到的可怕的、疯狂的内容找到一个出口,外化表现出来。

3. 让孩子无法忍受的冲突情境。如果母亲总是喋喋不休地说她要疯了,孩子会疯掉,以期抵挡母亲带来的心理张力。

4. 其中一位抚养者的确有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孩子只能用自己也发疯的方式去和这个家长去沟通。

5. 最常见也是最强大的让孩子疯掉的动机,是抚养者企图找到一个灵魂伴侣,以缓解自己难以承受的孤独感。由此,让人难以承受的共生性联结被创造出来,例如同享共有某种偏执的观念。所有这些内容都会随着治疗的推进以移情的形式在病人与治疗师之间重现。

6. 意识或无意识地希望,鼓励对方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然而速度太快,以至于自我还没有时间来得及整合各种内容。

7.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或母亲总是对孩子传达一种威胁:“如果你在心理上脱离了我,成为独立的个体,那我一定会疯掉。”孩子想要成为独立个体的渴望,被父母体验为要把他们逼疯的渴望。(当孩子试图逃出共生性依恋模式时)

8. 较常见但又非常强烈的一种动机——抚养者在共生性的关系中获得、保持、再体验心理的满足。

9. 整个家庭共谋让病人疯掉。


C病人与心理治疗师的关系

病人与其抚养者之间相互摧残,要逼疯对方的这种挣扎在治疗中会被重现和上演。病人以完全健康的姿态在治疗中登场,治疗师则扮演着扭曲、邪恶的角色。在此,尖刻、挖苦的语调似乎是治疗师的口头专长。病人会指责治疗师作恶多端,不是一个好治疗师,在逼疯病人。反移情——感到困惑和不真实。

有时,治疗师的确可能无意识地逼迫来访者发疯,都有哪些时刻出现这种情况?

1治疗师和分析师之中,强迫型人格结构并不少见。众所周知,反向形成是强迫型人格最主要的防御机制之一。相当多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分析师的职业选择,已经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反向形成之上——对使病人更健康的愿望相反的无意识愿望。

2治疗师可能对识别自己的“想让病人疯狂”的欲望存在巨大阻抗。

3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不治之症的观念——治疗师对治疗的无望感,潜意识地希望病人停留在共生性的治疗关系中。

(Searles发现,我们在治疗中对病人感到最强烈的无望感——正是发生在共生性依恋打破的时刻)。

意识上我们一定非常想让病人们康复,当然潜意识里的很大部分也是如此。我们也会很容易地认同他们希望自己康复的愿望,即认同他们的自我(ego)。但是治疗师潜意识中的某个部分,也很容易认同病人的超我和本我,即认同于病人对康复的禁止和阻抗,认同于病人希望停留在生病状态、希望停留在共生关系中的愿望。由此,治疗师可能会潜意识地减缓病人康复的进程。

4. 希望让病人一次又一次生病,从而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治疗他。


特别感谢本文翻译老师谢中垚博士


谢中垚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博士,美国Fuller心理学院博士后,在国际和国内发表学术和会议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课题四项,在国内和国外接受系统的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和临床心理学训练,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翻译,翻译审校译著8部,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会议做主题报告,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