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季,如何帮宝贝和妈妈们顺利度过“分离焦虑”

 子观心理咨询 2019-01-05

本文作者:常州子观心理工作室 心理咨询师姚建华

又一年开学季即将到来。

对即将初入园(幼儿园)的小班宝贝们来说,将迎来人生中的又一次“分离”。

分离,意味着痛、恐惧、焦虑,比如分娩,宝宝与妈妈分离,一元状态变成二元状态;比如断奶,宝宝从必须依赖妈妈的乳房生存,变成能依靠自己多方面获得生存所需食物,在这些过程中,无论是宝贝们还是妈妈们,都伴随着痛与不舍,大多数宝贝们甚至还会持续地哭闹一段时间,妈妈们往往也变得格外敏感甚至焦虑。

但分离却也意味着成长,不经历分离过程的孩子,无法真正长大成人;而不经历与孩子分离的妈妈们,将永远只是“婴儿的妈妈”,无法体验到“完整妈妈”(妈妈的角色功能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变化,从“婴儿妈妈”到“成人妈妈”。)的过程。

既然分离无可避免,那么父母们可以思考:怎么做,可以更好地帮助宝贝(和妈妈)顺利度过这一过程?

对于即将新入园的宝贝们来说,提前做好入园的“心理建设”非常重要。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对已知的、经历过的、熟悉的事物和人,会感觉安全,但在面对从未经历的陌生事物和人时,都会感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对于新入园的宝贝们来说,幼儿园里几乎全都是未知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课堂、陌生的互动方式、陌生的存在方式(以往都是与妈妈“合体”出现,而现在是一个人)······

所以,在入园前,爸爸妈妈们可以事先带宝贝熟悉即将面对的各种场景。比如:

让绘本带孩子“预体验”幼儿园生活。

绘本《幼儿园的一天》,由法国童书作家萨米尔·瑟努斯和画家亨利·费尔纳合作完成。他们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详细描述了小动物们第一天上幼儿园的经过:背上书包,来到幼儿园,做自介绍,认识老师,放下物品,坐上座位,画画、听故事、认字母,拱积木,午饭,午休,下午游戏、活动,放学,傍晚妈妈接回家······

从绘本里,宝贝们不仅能了解到幼儿园里丰富好玩儿的活动内容,还会发现其他小朋友们“不一样”的新鲜有趣的事情,比如:蜗牛宝宝慢慢吞吞、食蚁兽宝宝午饭时问“可不可以给我的菠菜里加点蚂蚁?”、猴宝宝转啊转啊一直转不停······

读完绘本,仿佛和小动物们一起度过了轻松、愉快的幼儿园的一天!

透过这本绘本,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向孩子传递“幼儿园是美好、有趣的”信息,让幼儿园与快乐的体验相关联,对于缓解宝贝们的焦虑大有裨益!

然而与此相反的反面案例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在孩子调皮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们这样对宝贝们说:“到时候把你送幼儿园里,看你还敢不敢皮!”——这句话的背后,孩子们听到的是:幼儿园是很可怕、很不友好的地方!所以还是不要去的好!

除了绘本之外,爸爸妈妈还可以: 

1)多带宝贝与同龄小朋友们一起玩,让宝贝熟悉人际互动,为适应幼儿园的团体互动奠定基础。细心的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在三岁左右会有强烈的同伴需求,他们会经常嚷嚷“我要找小朋友玩儿!”、“我要我的好朋友!”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只要尽量满足宝贝的需求就好。

2)给宝贝提供独立的机会。三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尝试一些涂鸦、手工等简单的兴趣班了,家长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尝试让孩子单独进入课堂,慢慢练习分离,由“合体式陪伴”转向“一个人行动”。

3)模拟幼儿园的生活,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宝贝在游戏中熟悉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4)有些幼儿园会提前开设开放日,便于新入园宝贝提前熟悉园内环境,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应该带着放松、愉快、好奇的心情,和宝贝一起参观、熟悉幼儿园。

当然,即使做足了入园前的所有准备,很多宝贝们在入园初期仍然会有哭闹、不愿去幼儿园的表现,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的回应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即使做足了入园前的所有准备,很多宝贝们在入园初期仍然会有哭闹、不愿去幼儿园的表现,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的回应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爸爸妈妈首先需要做好自我心理建设:宝贝在入园初期会哭闹是正常现象,而且每个孩子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不用比较,不用担忧,只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时间,每个孩子最终都会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但实际上,面对孩子的哭闹,尤其是每日里重复地哭闹,或者是班里其他小朋友很乖而只有自家一个孩子哭闹时,爸爸妈妈往往会感觉尴尬、焦虑、沮丧,直至愤怒,这个时候很容易对孩子训斥、威胁,甚至打骂,或者变相处罚,比如故意冷落孩子、限制孩子的某项权利(不许吃最爱吃的东西、不许玩最喜欢的玩具等),这些回应不仅不能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反而会带来新的压力和焦虑。

当我们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需要温暖、力量和方法,比如一个支持性的拥抱、一个表示加油的击掌动作、一句理解和鼓励的话“宝贝儿,爸爸/妈妈知道你有一点点担心,但你放心,等你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在幼儿园门口等你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宝贝还需要家长们的果断推力,即“温和而坚定”地将TA推向幼儿园和老师们!仔细观察哭闹中的孩子,会发现孩子们都是看大人脸色来决定接下来的行动的:如果大人们犹豫不决,那么宝贝很可能哭闹得更凶,因为TA看到了希望,要努力争取;但如果大人们态度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那么TA会偃旗息鼓,停止“抗争”!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象征性的“妈妈”,可能是从小盖着的小棉被、从小陪伴成长的娃娃玩具等,在真实的妈妈不在身边时,这些象征性的“妈妈”做为替代安抚着宝贝们的小心灵,带给宝贝们安全、放松和力量!如果需要,可以让象征性的“妈妈”陪伴宝贝们度过初入园的时期。

在宝贝们的关键成长期里,爸爸们往往是“力挽狂澜”的英雄!当宝贝抱着妈妈哭闹,妈妈既心痛又无奈时,爸爸只需要从容地伸出大手,果断将宝贝和妈妈分开,然后,将宝贝交给老师!——就这么简单,甚至不需要一句语言。

实际上,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要跨越的成长之“坎”,同样也是妈妈们的,尤其是全职妈妈,在面对和孩子的分离时,妈妈们可能会有和孩子一样的痛,会有和孩子一样的不舍、焦虑、担忧,担忧孩子离开自己后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心疼孩子会哭,担忧孩子跟不上老师和小朋友们的节奏等,而这些担忧的背后,可能还有:孩子这颗小树苗渐渐长大,枝叶不断向外伸展,妈妈不再被高度依赖的失落感;从从早到晚围着孩子转的忙碌状态,到得到大量空闲自由时间的无聊感,继而衍生出的无价值感、和社会脱节的自卑感和恐惧感等。

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做的是:

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你的孩子有能力适应TA的新生活。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儿上,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很容易陷入“没有我的照顾,TA不行!”的自我陶醉中,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孩子除了是父母的孩子之外,更是大自然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和成长轨迹。

父母们应该做的也只能做的是:陪伴和唤醒。以更好的自我去陪伴他们,以适合的方式唤醒他们内在的潜能。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与妈妈分离,而转向妈妈以外的更广阔的外界关系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们体内正酝酿着一颗随时准备开花的“独立”的种子,跃跃欲试,只等机会到来,便会全面开花!而幼儿园就是那片“施展身手”的大舞台。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妈妈们对宝贝的信任,以及妈妈们自我的放松状态,会让宝贝们心无旁骛地奔向外界,毫无羁绊;而相反,当妈妈们对宝贝充满担忧,自身也充满焦虑时,宝贝们会自动放弃自己的能力,非常配合地而变成“妈妈担忧的”样子。

妈妈这个“职业”是本能的,不需要学习的,在最初的半年到一年时间里,妈妈们开启的是“忘我式”的工作模式,即,全身心照顾宝宝,自我需求靠边站;但随着宝宝的长大,妈妈们会自动将目光和关注点慢慢收回来,至宝贝们入园,妈妈们一天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自由支配,然而,要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将关注点从孩子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来,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这个时候,不妨给自己泡杯茶,坐下来静静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同时,也整理一下:有哪些自己一直想做但因为孩子而无法做的事情?有哪些自己曾经想要到达的目标因为孩子而搁置?现在,是时候开始了!列出计划,开始行动!

最后,用满满的仪式感帮宝贝和妈妈加油鼓气,比如给孩子和妈妈各准备一件温暖有爱的“入园礼”,以庆祝宝贝新世界的开始,也庆祝妈妈的自我回归;也可以让宝贝们加入入园前的准备活动:挑书包、水杯、画笔等,让孩子充分感受准备入园的氛围,增加对幼儿园的接受度和期待。

祝福宝贝们在新世界里快乐成长!

祝福宝妈们在自我回归的路上,鲜花绽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