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一件书法作品创作中,该如何布置他的分布?

 jishiaimin 2019-01-05

随着对书法创作思考的深人,人们在准备创作时,必然会对作品有一个设想,今天我们把这种设想称作“构思” 或“设计”,而前人把它叫做“布置”。 从不讲“布置”到讲究“布置”,是创作方法很大的变化。“布置”的第一一步是“预想字形”。

在一件书法作品创作中,该如何布置他的分布?

王羲之《笔势论》:“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此文虽然被认为是伪作,但不妨把它看作后世人们对书法创作的认识。“预想字形”、“意在笔先”的思想影响到此后整个书法史。 不过,人们在谈到有关字结构的问题时,往往还兼说到作品整体的布局;如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中说到“布置”的问题: 相称以何等节, 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 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美或行成革,与纸相当。 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 然后下笔, 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

在一件书法作品创作中,该如何布置他的分布?

这里首先说的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后来才说到字结构。不过韩方明谈的是整体构思中纸张大小、类别,书体、词句的配合等初步的问题,而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中 说的是所有笔画、结构之间深层的联系。对作品的构思、预想,哪一种艺术都是需要的。书法的特殊性使其对“布置”、“存想”有更多的企盼。文字书写是日常的、大量的操作,自由放任可以做到熟练,但对水平的提高全无保证;其次,它一次性完成, 如果不能有准确的把握,成功率很低;此外,随着人们对经典作品临习、研究的深人,创作前对作品的样式、效果即有所设想。这些都注定了随着书写自觉意识的提高,“布置”必然会成为书写中广泛运用的手段。

在一件书法作品创作中,该如何布置他的分布?

近代,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布置” 便显得更为彻底了。弘一的作品匀称、宁静,是晚近书家中对传统意境领会较好的一位)。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传统气息,安静、雅致、高贵、纯净。传统中的布置与典范、经典关系密切,最早的“ 预想字形”,便主要指与范本的关系,但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到了弘的时代,“布置”与现代“设计”、“构思的概念便非常接近了。 弘一的创作方法看来与传统的创作方法完全不同,但这又是自觉意识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这里既有原理的区别,又有布置时所依凭的支点的区别。 典型的传统方式,是在日常书写中,在典范结构的影响下,在潜意识中长期调整,形成一种模式,在所有书写的场合运用。弘一却是在现代构成原理的影响下,在精心的安排下处理结构,长期运用,书写不断熟练,从而形成个人风格。

在一件书法作品创作中,该如何布置他的分布?

​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艺术、视觉背景中增加了丰富的现代内容。在书法的现代创作中,“布置”、“构思”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一道程序。 “布置”,或者说“构思”,看来与“自然”、“天真烂漫”互相冲突,其实不然。矛盾也许永远存在,但有解决的办法,“变知识为习惯, 变习惯为本能”,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回到无意识的状态。我们学书法的都知道真正进人创作时要自由,但最成熟的书家也在讲布置。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难的平衡:理性远远监视着创作,在那个感觉和挥运的中心,却是自由的、不计后的、放纵的状态。各个书家理性和感觉的关系当然有大的差别,这些都反映在他们们品的风格中。

在一件书法作品创作中,该如何布置他的分布?

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们,对这种关系都会有不同的标准和期待。这是造成作品评价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但位有经验的观费者,很容易分辨出件作品中这样两种东西对基础的把握水平和对基础自由运用的水平。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探合在一起, 但各自保持着清晰的。足以分辨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