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辞传上传:第三章 何为乐天知命?

 已矣无 2019-01-05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释】易经的道理是以天地大自然的道理为准则的,所以易经的道理可以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圆满、通贯地包容进去,并且有条理,有次序的整合在一起。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释】由于易经能贯通、包含宇宙间的道理,能知阴阳刚柔、生死幽明的道理,所以如此,乃易经是抬头仰望观察天文、天象、天道,而低头俯察地理、万物、形象等之道理而来的。


由观察中的天地明暗、方向、昼夜等的变化中,可以清楚了解光明和黑暗的道理,例如昼夜之轮替,使人知道没有永远的光明,同时也没有永远的黑暗的。由追溯万物之起源、开创,并回顾万物之终了结束,便能让人了解生死的循环道理,由萌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正是每一生命的必然过程,这种体悟便让人能知天命尽职责、努力进取而乐观达见了!


凡生命之创始及生成,无不由精神和形体相互结合而成的,一旦精神灵魂游离於形体外壳之外产生了异变,那这离、合作用便能了解鬼神之情况,这便牵涉到我国传统的一种宗教意识或思想,所谓精,形合则成就一生物,离则是形腐体化,而诸神游离成鬼神之类,故而传统观念一向有谓“万物皆有精神”也即所谓的“气”。所以不论花草树木会能“成道”而为精怪,动物更是可以如此,不如说是我国传统的一神“万物合一”、“民胞物与”、“一视同仁”的思想。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释】易经的道理是和天地类似的,因此,吉或凶、善或恶的判断是不会违背天地之道的,同时,它能够以其内容所得知之智慧是遍及万物的智慧,所以其道理是足以救济天下、整济万物的,因此其致用于万物、天下是绝对不会有超越过分或招致过失的。


是故易经之道理与变化是没有一定次序之下,而却又不会流于放荡不合常轨的,它的道理能旁通而行於万物万事,但却绝不会流弊发生的。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释】天地之创造万物是生息不断,源源而行的,但也绝不有让万物超出其范围之外而有过失产生的,易经的道理也配合了这个道理,包含着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便限囿了万物万事之变化而绝不会使之有超越,造成本身之过失。


天地之道是委曲成全万物而绝不遗漏,易经的道理也是如此,易经与天地之道同样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知一切幽明、死生、昼夜、鬼神的变化,所以具有知解其神秘的智薏,正如神的作用与力量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到的,易经的变化与道理也是如此无一定形式或常规的形体的,故它也是能无所不在。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释】易经上说:“心思恍惚地走来走去,如此只会有少数的朋友來顺从你的思想。”


孔子说天下的百姓群众,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担心什么呢?全天下的人民到最后还不都是回归到同一个地方去,但,走的路却不同,天下有恒定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由于人们总有诸多的考虑;所以天下的人民到底是在想什么?忧虑什么呢?”


从孔子这段话,可知人类求生存的目的与法则是永不变的;由于自私,重视个人利益,所以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释】这段话是孔子说的:“太阳西沉下山,月亮就升起出现:月亮消失后,太阳又出现;太阳与月亮互相交换着更移着,渐渐产生光明。季节也是一样,冬天消失,夏天接着来;夏天过去,冬天又出现;寒冷与炎热互相交换着,形成春夏秋冬的岁时节令。


至于所谓的过往,并不是说一去就不复回,那也只是短暂的离去;而所谓来,更不是长久存在,亦只是暂时间的扩展而已;在此互相的感应间,便产生了所谓的利益。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释】接着孔子进一步的说明:“尺蠖这种动物将身体弯曲收缩成一个团,这种行动是为了求得进一步的伸张;龙和蛇的冬眠行为,乃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体,再精深研究道理,更加融会贯通,来学以致用。而我们利用知识,使得己心安理得,更是为了崇尚品德。


当超过某一层面时,渐渐走入神奇的境界时,便不是普通人所能知解的。若能够穷极宇宙的神秘,得知万事物变幻的道理,这则是圣人者所应具备的崇高德性。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振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释】易经上的困卦上这么说向前走去,可能有大石头阻碍,而后退则是满地的蒺藜,所以造成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最后回到家却又看不到妻子,这实在是凶恶的一种征兆。”


孔子因此解说:“大石头,本来是没办法移动的,但却硬要把它移动,这会使名誉受损。而蒺藜多刺,更非该入之地,若是草率进去,必会被刺到,而身遭困难,陷入危亡之境,到那时哪能看到妻子呢?”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鞾】易经上解卦中说五侯公伯射鹰,只要是站在高高的墙上,是一定有猎物,不会失利。”


孔子则说:“鹰”,是种飞禽,而弓箭则是一种利器,射措的则是人。试想,君子把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有利的时机采取行动,如此,怎么会不利呢?


只要在行动上能把握机会,做事不马虎,打猎定有所获。这是说行动上有完善的器具,当然会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