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清代.石涛.绘长卷《 黄山图卷》《空山新雨图卷》《山水图卷》《大江红树图卷》

 花样年华malan 2019-01-06

空间: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于心灵的修饰与辛勤的劳作,您来了就是朋友!一句留言镶嵌上永恒的留恋,祝福您一生健康快乐!

1、​石涛 《黄山图卷》

石涛 黄山图卷 1699年 纸本设色 28.7×182.1cm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局部 1
局部     2
局部      3
局部    4

2、一组 《黄山图》


附:一组石涛绘黄山图

相关文章

初识石涛——读《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

于继勇

自号苦瓜和尚的石涛,画苦瓜,吃苦瓜,还把苦瓜当供品一样供奉在案头。他对苦瓜的感情,与他的一生悲苦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642年,石涛出生,他的父亲朱亨嘉,是朱元璋重侄孙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后代。此时,石涛的名字还叫朱若极,王室贵胄的身份,给他带来的却是杀身之祸,1644年,在南明内讧中,朱亨嘉被废为庶人,幽禁而死。在刀枪相见的危机关头,朱府的一名宦官背着年幼的朱若极仓皇出逃,隐姓埋名到湘山寺出家为僧,取名原济石涛。在湘山寺,石涛还俗之前的师兄叫原亮喝涛。喝涛可能就是背着石涛逃命的宦官。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喝涛是石涛生活的照料者,也是石涛艺术的领路人,他教会石涛识字,也传授他绘画的技艺。文献说喝涛“能诗画”,与“石涛齐名”,可惜他的画作真迹却没有传世,只在石涛的一些作品里能见到喝涛的诗文墨迹。也许,喝涛是一位隐于历史的大师。

10岁左右,石涛随喝涛到武昌生活,周游往返于武昌上下,作为一名少年僧人,14岁时,他绘画的天赋开始展现,小有名气。因为要隐埋明室后代的身份,石涛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家人被杀,无依无靠的感觉,是他内心暗自生长的隐痛,一直到60多岁以后,过上还俗生活,再次把“朱若极”三个字,署在作品上,石涛才算结束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23岁,离开武昌,顺江而下,到达庐山。庐山的秀美山水激发了石涛的灵感,他画了《山水人物图》。庐山打开了他通往清初“四画僧”的大门,奠定了基础。从庐山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拜旅庵本月为师,法名原济。此时,喝涛仍不离他的左右。

1666年,25岁的石涛,到了安徽宣城,先后在敬亭山山麓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修行。念佛唱经之余,石涛往来歙县、太平、黄山、宣城、芜湖一带。在宣城,石涛和著名画家梅清的交往颇深,梅清是安徽宣城望族,年长石涛18岁,俩人经常谈诗论画,终成忘年之交。黄山的奇绝风光,给石涛的创作铺垫了极好的素材,他创作了大量关于黄山风光的画作,留下莲花峰和始信峰的风景。

在宣城隐居约15年后,石涛和师兄喝涛到了南京一枝寺,6年的时光,深居简出在一枝阁。这时石涛的绘画艺术渐臻成熟,生活、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在文人荟萃的南京地区,石涛与当地许多诗人画士结识,与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来。

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石涛43岁时,康熙帝首次南巡,驻跸南京,并巡幸长干寺,石涛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5年之后,皇帝第二次南巡,石涛获赐在平山堂与城间道上迎驾。为纪念这一难忘时刻,石涛特作《客广陵平山道上接驾恭纪》七律二首,诗云:“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石涛不仅为两次面君而感荣耀,而且已以新朝属臣为荣了。明朝灭亡的时候,石涛才三岁,他的记忆里,大多是关于清朝的了。

作为一位已经成名的画僧,石涛希望可以用名气,换取一些社会地位,或者报效朝廷。石涛决定去北京碰碰运气,他拜见了一些达官贵人,送上自己的作品,并希望这些心血之作,能通过高官的手送到当朝康熙的手上,如果能获得皇帝的肯定或者召见,他的抱负就有望实现。

在北京,石涛和努尔哈赤的曾孙博尔都结为至交,并和在京任职的御史画家王原祁合作绘画。留京三年,皇帝虽然表扬了石涛,但是,并没有授予他更多的荣誉和实质性利益。石涛以为康熙帝礼佛,能像顺治帝礼待旅庵本月那样礼待他,也以为京城的权贵也礼贤,能像伯乐荐举千里马那样荐举他,然而他的这些愿望最终彻底落空,只好心灰意冷的回到南方。

北京之行虽未达到报效朝廷的愿望,但是在绘画艺术上,他得到了很大提高。频频出入王公贵族的深宅大院,吃喝之余,须投挑报李,得写画回敬主人,赋诗美言主人。石涛明白自己在京城的政治舞台上,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个“乞食者”,上层人物只把他当作画匠。在一丝苦笑中吟出了如下凄楚哀婉的诗章:“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康熙31年(1692年)秋,51岁的石涛买舟南下,与他相交颇深的博尔都等至码头送行,至冬日石涛回到扬州,从此定居当地,直至康熙46年(1707年)后病故。

1696年,石涛定居扬州,购地置房,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取名大涤草堂,还俗为普通人,过着一种类似道士的生活。他开始渐渐公开自己的明室后代身份,深居简出,卖画为生的生活。在扬州经常的徽州商人,如溪南吴氏家族,旅游爱好者黄又和四川的费密家族,都成为石涛固定的客户。石涛的家就像一个绘画企业,每天,都有人上门买画,而他就要不停的作画。在他的朋友李驎《大涤子传》里,石涛的晚年,应该有仆人和家人要养,这里所谓的家人,并不是指他纳妾娶妻,而他需要他养活的仆人或者绘画作坊的助手。

扬州商贾云集,富甲天下。繁荣的经济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此诞生。绘画作品,是商人结交仕人和官员阶层的媒介,也是用于行贿的最好的礼品。于是,依靠画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石涛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虽然是卖画,石涛仍然很在意被人尊重的感觉,曾经有一个商人让他制作四幅屏风,却给了极低的价格,石涛以怒发冲冠的语气,把那个商人给骂了一顿。

60岁以后,石涛在诗作里,经常提到自己的腰病,他可能患上了肾病或者胃病。病重的时候,腰不能直,但是为了换钱生活,他仍然要忍痛作画,这种凄凉孤独的心境,在一些作品的题跋里多有表现。也许孤苦心境的种子,早在他幼年家破人亡的时候就埋下了,以苦瓜处喻,以叟自称,以“瞎尊者”自许,都是石涛自嘲的凭证。

在自己的作品,虽然他把自己有时候画得很强壮,很飘逸,但是,生活的苦痛,明室后代的身份和仕清的理想造成的错置感,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他怀揣着理想,却一生孤苦无依,这也是他作品风格丰富多变的最好解释。

3、​石涛 《空山新雨图卷》

石涛 空山新雨图卷

4、石涛 山水图卷

石涛 山水图卷

5、石涛 大江红树图卷

石涛 大江红树图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