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明代.仇英《十六罗汉图》

 花样年华malan 2019-01-06

空间: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于心灵的修饰与辛勤的劳作,您来了就是朋友!一句留言镶嵌上永恒的留恋,祝福您一生健康快乐!​​​

明代.仇英《十六罗汉图》

仇英(传) 临贯休十六罗汉图卷 手卷; 纸本 水墨 34.4 x524.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 仇英(传)《临贯休十六罗汉图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局部
明 仇英(传)《临贯休十六罗汉图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仇英画的十六罗汉,或倚松坐石,或晏坐禅定,或阅经论道。他的十六罗汉构思新奇、含蓄,意境幽僻,笔法稚拙,设色淡雅,富有笔墨趣味。这些罗汉形神兼备,罗汉头颅结构和面部表情夸张,眉毛浓密,眼睛上下使用双线或多层线条,加强眼部神态,以达高颧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服饰图案极为精细,与衣纹线条形成强烈对比,充分表现墨色和笔法的变化趣味,以及所绘的奇峰怪石,山石花木,多奇柯异叶,极尽庄严之能事,树干与岩石的用笔细致绵密, 配色殊丽,在山树间烘染成云气氤氲,将罗汉那种「神通自在」表露无遗。他的《十六罗汉像》,都能体现出其画佛既有奉佛之虔诚,又有抒写性灵之洒脱。生拙古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从表面看,显得十分外行,仔细琢磨,人物瞬间的神态、特征却表现得准确生动。此外,这一时期还有许多作品虽冠以仙佛名目,却已不再是宗教崇拜的偶像,而演变成封建士大夫生活理想的化身,更是画家本人内心生活的写照。在这些作品中,都以不多的景物点缀,通过对丛竹、顽石、流水等景物的描写,成功地创造出理想化的环境,为突出人物性格发挥了烘托作用,使画面多了一层出尘的逸趣。这些绘画,少数亦注重禅机悟境的蕴藉,但多数是继承前代禅画疏减清淡的形式而不求禅意禅境。这幅十六罗汉图无论是在题材上、风格上,还是在审美功用上,都反映了佛教美术逐渐摆脱了佛教的羁绊而得到世俗化的发展。这一趋势是绘画艺术进步的表现,因为它代表着佛画艺术进一步走向了现实生活。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因为美术能够表现历史、再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