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王维、李白诗歌中追求“空灵之美”的差异

 洹上轩 2019-01-06
            【摘 要】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王维和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都有对“空灵意境”的塑造。但其追求的角度与方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王维由禅定而悟禅,李白近自然而论道。禅与道的感悟,成就了诗佛与诗仙对“空灵之美”不一般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王维;李白;空灵之美;差异;禅与道
  关于对空灵意境的塑造,从道家的角度看,李白最能体现空灵的美感。但从禅宗的角度看,王维最能体现。“空”与“灵”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我国禅宗的思想核心讲究一切皆空、色即是空。王维由“空”而生“灵”,空而悟禅。李白的道家思想则更亲近于自然,由自然的“灵”而回归于“空”。
  一、王维之所以被后人称为诗佛,是因为他的诗作中蕴含着可以净化人心的禅意
  且看这一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人描绘了芙蓉花开又落的瞬间,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美感,但仅仅拥有画面的美感还不足以让诗人成为“佛”,其中更多的是那种发人深思的禅意。在人烟绝迹的地方,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谢,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和谐,没有人因其花开而欣喜,也没有人因其凋落而伤悲。因自然的厚赐而生,最后又终归泥土。“纷纷开且落”的芙蓉花,是何等的洒脱。诗人创造的这种如镜花水月般不可奏泊的纯美画面,便是诗人内心生活真实的写照。“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但当看破一切,任运随缘的时候,便会如芙蓉花开般自然,芙蓉花落般洒脱。与《辛夷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这首《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春池中的绿萍开而复合、合而复开,无牵无挂,无薄无碍。诗人由春池中的绿萍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而无滞碍的“禅”的境界,从而创作出这种空灵而宁静的艺术结晶。
  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联,王维多喜欢写禅定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的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塑造山水空灵之美的同时,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情绪与思维,让自己进入虚空的境界之中,空旷的深山中人烟罕至,看似“破寂”的人语,却愈见空山之寂。深林的幽暗使得只能留下照在青苔上的一丝落日的余晖。在常人看来,这样的景色只能引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然而对于诗人,他的禅趣就在于此,他享受孤独而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由禅意而塑造的空灵意境,并无冷漠孤寂的情调,在空明的心境和清幽境界中洋溢着生命的光辉。“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王维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是动的,但动静相生,它所传达的静的意蕴却是自然的,永恒的。这种塑造的空明境界无一不渗露出寂静的美感,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而自然,诗中美的意蕴就产生于对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二、李白诗作的空灵之美主要来源于他道家的思乡情怀
  道家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以及自由超越的审美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他。王维禅宗式的空灵,主要由“空”的境界容纳自然之美。李白诗歌的空灵,往往因其接近大自然而获得“灵”。在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一山一川,一花一石中感受着这先天的灵气,凭借这融于心田的灵气,诗人在此基础上,以实为虚,将大自然的“厚赐”化为心中空灵而俊秀的情。
  李白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他本人也有着卓尔不群的高士姿态与仙风道骨,从他诗歌创作的意象便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对道家文化的追求与向往,“白龙、白雪、白发、白云、白日”等等以白色为主色调的意象,更是反映出诗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思想情操。“仙人优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天上的神仙离开了黄鹤,便无法在空中翱翔。怎及这坦荡君子,长能与海鸥同游。即便不是仙,却依旧可以拂袖任桑田。这种美丽而空灵的忘我境地,使他的存在超越了神仙。大自然的大美、至美令诗人流连忘返,但其诗歌创作所塑造的空灵意境却超越了自然本身的规律,达到了道家物我合一,自由超越的审美追求。“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水,“难于上青天”的四川蜀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这种超越了自然规律所创立的意象世界,空灵而飞动,其中自有使人陶醉的韵味。
  道家以道为本,以自然为本。李白的诗作在接近自然之中,完成了对自身心境的超越。诗人在与自然浑然一体中体验“道”,通过自然的“灵”而进入空之境界,达到物我两忘,自由统一。李白无疑是属于大自然的,他的天性与大自然有着一种内在的契合。他那狂放不羁,自由奔放的性格,与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壮丽雄伟是那样的契合。诗人以飘忽之思,运空灵之笔,使他的诗作给人清新空灵的审美感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唯有识得生活真味,乐以忘忧,才能塑造这种空灵明秀,静谧安适的意境。以月为友,对酒当歌,权贵世俗如同儿戏,虚静而潇洒。“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以实写虚,化景为情,情思在山水梦境中显得空灵而飞动。在这神奇无常,飘飘欲仙的山水画卷中,彰显了诗人对道家的感悟,对自然的超越。
  空灵美是清新而飘渺的,如天上白云�舒灭现,无有定行。王维悟禅意而心境澄明,诗篇清空而安宁。李白近自然并超越,天人合一,诗篇空灵而飞动。诗佛与诗仙将这种“空之境界”以禅宗和道家的思想进行微妙的把握,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美诗篇。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6-199.
  [2]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65,66-99.
  [3]朱惠玲.浅析王维、李白之诗对禅宗与道家“空灵之美”追求的差异[J].琼州大学学报,200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