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度曲心语之《娇红记》搜抉灵根 掀翻情窟(十六)

 高山仙人掌 2019-01-06

度曲心语
                                 

                                    -----戏曲写作谈

目录

可歌可读 曲之上品-----引言

体物传神 立像尽意-----《范仲淹》写作谈

寓情于理 意与象通 ----《龙冈悟道》写作谈

抽尽情丝 织成意锦-----《巾帼红玉》写作谈

极貌写物 穷力求新-----陆逊拜将》写作谈

搜抉灵根 掀翻情窟-----《娇红记》改写谈

离批点化 事疏意周----《布依女人》改编谈

 

**************************************************************************************************                               

 

                             搜抉灵根  掀翻情窟

         -----《娇红记》改写谈(十六

 

    娇娘的死令飞红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震撼,她把娇娘的死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都是因为自己的妒嫉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在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之下,她的精神变得恍忽而不能自持了。    

        (神态恍惚)哈哈!……嘻嘻!……落啊、落啊!……花儿失落了瓣,姑娘失落了魂。我落了什么?不,没有,我可什么也没落。不对,我好像也落了什么?可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落。我知道我还在,夫人还要我捶背,老爷还要我陪睡。嘻嘻!我还在,哈哈!什么也没有落。哈哈哈!……(狂笑着下)

胡天成先生在《莫让好戏存案头——陈泽恺改写<娇红记>的创新》一文中认为:对飞红的形象作如此改动,较之原作对她只作一般的间色人物来刻划,尤其是结束时她竟安然回到过去那种屈辱地位的描写,显然是一种大胆的开拓。从她的形象中,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当代审美意识的砰砰率动

全剧最后一个段落是申纯来祭奠娇娘,同时也是自祭,确切地说应当是双祭。此为原作中所无,由我所增。我首先对情境作了如下描写:

      [昔日拥炉处,而今是灵堂。

            [内:娇娘慢走!申纯穿红色盛装、持花枝急上。见灵台、呆立有顷,扑向前将灵牌抱在怀里,以手抚摩,用脸紧贴,悄然无语,清泪潸潸,良久,良久……

            [申纯另由怀中取出一块灵牌,放置灵台中央,上书:亡夫申纯、亡妻娇娘之位复从袖中取出祭文,缓缓向前、向前……

      申纯不穿丧服而着红色盛装,手持海棠花枝,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在

丧,而是与爱人饯盟赴约而来。他捧着自已撰写的祭文从容地走向台前,向

人们作庄严地宣告:

        (读祭文)暮春三月,时逾清明,落花乱飞,溪水流红。申纯祭亡妻、并自祭于双双拥炉盟好之所。曰:

申子厚卿,王氏娇娘。

殊乖礼教,悖逆伦常。

初明志以托花,

继暗合而敲窗。

媒妁难遣,父母作戕,

钟情男女,无计成双。

婚虽变而心弥坚,

人纵隔而情愈长。

羡于飞之未得,

求共殉而何伤?

两魂幽处,如旧好于炉前;

双冢初合,亦新婚之卧床。

名节奚虑?

笑骂何妨?

藐是非之庸议,

任臧否而自量。

虽今生之蒙诟,

或来世而流芳。

呜呼哀哉,夫妻共飨!

句中羡于飞之未得,求共殉而不伤,意为生不能成为夫妻,共同死去也不会悲伤。于飞 出于《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旧时用为夫妻和谐的比喻。名节奚虑?笑骂何妨?藐是非之庸议,任臧否以自量,所谓的名声节操有什么值得顾虑?那些人们的笑骂也并不能阻碍我们,我们藐视那些所谓是与非的平常议论,赞扬或批评,褒或是贬应由我们自己衡量。虽今生之蒙诟,或来世而流芳,今生我们虽然会遭到人们诟骂,但也许能成为美谈流传于后世。这以其说是一篇祭文,不如说是一篇自主爱情的宣言,一首坚贞纯洁的爱情赞美诗,更是一篇讨伐封建婚姻制度的檄文。

祭文即今天的悼词,但它兼有祭祀的作用。古代的祭文具有一定的格式,一般在正文前有一段说明,如时间、地点、祭奠的对象等。正文一般采用四、六句式的骈文体,它具有语言精炼,文短意长,言务工整,句求对仗,长短相间,参差有致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具一种有音节美和韵律美。以上这篇祭文由于是剧中人物念出,所以我采用了较通俗的语言。

接下去:

[申纯将花抛向天空,解下腰间罗带,翘首向树丛走去;

           [子规啼声凄呖,仿佛呼人归去:

           [落红如雨、洒向灵台、洒向申纯:

       [悲悯哀悼的长叹:!落……

以上种种声与色交织出一种深沉哀挽的意象,传递出无边的悲悼,无尽的哀愁。而落红如雨,铺天盖地,将环境铺设得喜气洋详,似在为一对情人的新婚而庆贺。

对此,胡天成先生道:改写本《娇红记》下半部悲剧气氛如草原风火,愈演愈烈。作者以悬河泻水之笔势,尽情挥洒,把那琴折瑟断、双星殒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读之使人涕泗滂沱,泣血锥心。改写本将这种浓情化作的诗境作了大幅度的拓展。全剧自始至终都使用了优雅、深沉而又清新、流畅的诗化语言。它们具有舒急有序、韵律谐调的音乐美,意多字少、一字一珠的凝炼美,文而不晦、家常自然的质朴美,以及典雅蕴藉、显幽藏微的含蓄美。作者还善于使用这种诗化语言去准确地描绘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微妙心情,创造了一个个美的艺术境界。尤其是改写本将原作送娇娘灵柩去与申纯合葬,改为申纯赶来祭娇而又自祭之后自缢而死,令人摧肝裂胆,痛心入骨。当你听到那篇长歌当哭的祭文时,不由你不回肠九转,血泪盈襟!珍惜爱情胜于珍惜生命的情操,得到更加鲜明突出的展现,激发起当今观众的深切同情,启迪人们涌出不尽之思。这种美感效应的产生,正是改写本对原作申娇形象深层底蕴的深入开掘和强化的结果。申纯殉情于娇娘灵前时,那飘落下来的如雨海棠,洒向灵台,洒向申纯,而后又洒落在飞红的头上、身上、最后竟将她湮没在成阵的落红之中。花落了,玉殒了,香也销了,展示了一种凝重、悲凉的意境。这里的落红,再也不仅是喻人拟情,而具有了更深的象征意蕴。它把观众的审美情感引向那令人诅咒的戕杀男女青年自由幸福的罪恶制度。

该剧写毕,我的情绪长久地沉浸在申、娇双双殉情的悲哀凄婉之中,是时我方体悟到老托尔斯泰写完《安娜、卡捷琳娜》之后为安娜之死而悲伤,汤显祖著《牡丹亭》至杜丽娘气绝处而哭泣的心境。故吟诗一首,聊以遣怀:

王府海棠次第开, 花间无语独徘徊

深感佳话湮尘久, 闲将旧剧作新裁。

意追若士开诗境, 词从实甫逞逸才。

犹怜多情痴儿女 ,一番书来一番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