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

 圆柔松沉 2019-01-06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司马迁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生意人皆供奉其塑像,尊为“财神”。

范蠡有睿智的思想与宽广的胸怀,兼具儒、道两家之长,又广纳百家精华,并能不囿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既有儒家的德才礼信与直勇,又有道家道法自然顺应天时,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开放的心态能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笃定时如磐石,坚毅果敢,柔韧处似流水,润物无声。

范蠡两次为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卿相,却都功成身退,三次散尽家财却又重归富贵,实乃千古传奇,而他携绝代佳人西施泛舟江湖,隐迹天涯的传说,又令多少文人骚客与贩夫走卒反复咏叹与艳羡不已!

这样一个千古旷世奇才,史书却对他着墨不多,我们试着从历史的点滴中,翻出范蠡的成功之道与处事法则,希望后来者以此为镜,自强不息,又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藏着圆融天地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范蠡

一、投错胎的人生,贫贱如草根

通往成功的路从来都不是那么顺遂,范蠡和我们一样,他的人生也是“起起落落”,但他没有落下去,而是坚毅的选择了时时的起,才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导致了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范蠡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了。他的投胎技术还特别差——投胎到了楚国宛地的一个贫困家庭。穷也就算了,还父母双亡,只能靠哥嫂养大,从小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那样的年代,能吃饱穿暖,已是侥幸,读书对底层人物来说,太不务正业了。

恰恰范蠡从小就不务正业,喜欢读书不喜欢农活。邻居纷纷劝告自家小孩:不要跟范家那个天天偷懒不干活的小孩玩,会学坏的。

范蠡一心“向癫”,坚持读完了《书》、《易》、《诗》等大量经典书籍,家里到处贴着偶像姜太公的海报,天天对哥哥嚷嚷:看我出人头地给你看。范哥哥绝望了,觉得弟弟脑子出问题了,却不知范蠡更绝望,他满腹经纶,一心报国,然而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阶层不能做官。作为贫民的代表,在楚国,范蠡这辈子都别想出头了。

于是,范蠡真“癫”了,他更加放浪形骸,疯疯癫癫,行为怪异。很快,他就登上了楚国癫人榜榜首,乡亲们见到他,总会亲切地喊他的新名字:范癫。

而疯疯癫癫的范蠡始终坚信:“懂我的人,自能看出我疯癫背后的内涵。

他就是文种,到范蠡所在地当县长。闻范癫名,两上范家作访。第一次,范蠡以癫示之,第二次,范蠡正衣冠以待文种,两人的交谈如干材遇烈火,两大人物眼里的星星差点照亮了春秋之夜。谁也不知道那一夜他们通宵达旦地聊了什么,只知道第二天,范蠡失踪了。

他一路高歌,翻山越岭,去往楚国的东边,那个叫越国的地方,那里在招聘能臣,他要去赌一把,用他全部的仅有的还不怎么值钱的身家性命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藏着圆融天地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二、入越国初创业,功成身退

01

那时范蠡25岁,这是他和越王勾践的第一次照面。

越王狐疑的看着这个满面风尘的年轻人,听范蠡清晰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徐徐响起,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导,结合儒家的外用之法,杂之以各家的治国用兵之道,勾践渐渐听得入神,这正是他想法的的初衷、延伸与补充。范蠡留下了,被越王封为“士”,相当于“副省级后备干部”了。

于是,范蠡给文种写了封信,喊他兄弟一起来越国发财。文种读完范蠡的信,连辞职信都懒得写,直接跑到越国来了。

公元前495年,勾践在朝堂上宣布,要先发制人向吴国进军。

大臣范蠡深知:此战越国必败。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越国,但勾践早已被自负冲昏了头,哪里听得下范蠡的谏言。

公元前494年,夫椒一战,越军大败。

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山,吴军进而围困越军。勾践绝望的望着上天,追悔莫及:“当初若听了范蠡的进言,怎会有今天!?”

就在勾践想一死殉国之时,范蠡出,紧握勾践之手。

“大王若死了,越国就亡了!但大王若还活着,我们就有机会卷土重来!“

范蠡让勾践屈身为奴,向吴国称臣,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保全性命。

这在重“士”舍生取义的春秋年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而如水般柔韧的范蠡却终于说服勾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就是范蠡。把黄老之学体会并应用地得心应手,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坚持、忍耐和等待。如水般处下,终能成百谷之王。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藏着圆融天地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02

公元前492年,勾践与大夫文种、范蠡向吴国称臣。

越王夫妇需前往吴国,勾践本想带文种,范蠡却执意要随勾践夫妇前往。

这一卑躬屈膝,就是三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高官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里,范蠡同勾践夫妇一起耕作劳役,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既赞叹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几块黄金,范蠡经过时毫不犹豫的就跨过了,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降范蠡念头。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忠于自己的人格,践行自己的诺言。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坚如磐石,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馁的为人品格不仅能换来伙伴的信任,也能换来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再有超然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

对外,范蠡用奇珍异宝贿赂吴国重臣,并忍痛将未婚妻西施送至夫差身旁,用来腐化夫差,挑唆夫差杀死能臣伍子胥;

对内,有范蠡推荐的文种按商定的策略积极发展经济,整顿军备。他们还在国内建了一座精悍小城用来练兵,却在吴越边境建了一座破败大城,不修筑城墙,用来迷惑吴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公元前490年,夫差放勾践夫妇与范蠡回国。

公元前478年,蓄谋已久的越国率领大军攻打吴国,三千越甲奔腾而下,带着国仇家恨,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卧薪尝胆,忍辱负重,15年的等待,15年的隐忍,15年的坚持,生生将范蠡熬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

但一切在夫差跪下求饶的瞬间,都值得了。

公元前473,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国在徐州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而此时,范蠡已经68岁高龄,这样一个生死以之的创业经历,让范蠡的人生如凤凰涅槃,彻悟天地,之后的每一次成功都将成为必然!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藏着圆融天地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03

太湖之畔的庆功宴上,越王大肆犒劳功臣,但范蠡的座位上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人。范蠡走了,他第一次散尽家财,全部留给越国。走之前,他给文种留下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早已看透了身边的这个君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荣华。况且,功成身退,是真正的道家智慧和当时的最好选择。

范蠡带着西施,驾着小船远去,消失于缥缈而微茫的太湖之中。

另一边,读完信的文种不以为然。他在越国已高居为相,作为功臣,苦熬了这么多年,终享荣华富贵,怎么可能轻易放弃。然而最终,文种还是被听信谗言的越王赐一宝剑自刎而死,死不瞑目。

三、入齐国再创业,大智知止

01

范蠡携众悄悄来到齐国,自此隐姓埋名,化名鸱夷子皮,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

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真是拿得起放得下,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深得用工者爱戴,使优秀人才以与范公共事为荣。

范公坚持以德经商,年初一些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总体而言,反而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范蠡同时坚持诚信经商,从不拖欠员工与合作商户的钱款。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 10 万钱,之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入江中,所有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在扩大生意时三次资金短缺,均有富户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

正是凭着优秀的品格与对时局的把握,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后人颂称「富行其德者」。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藏着圆融天地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02

那个叫鸱夷子皮的人,仁义远播于齐国,消息早已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鸱夷子皮进宫,拜为相国。为相期间,鸱夷子皮大力发展经济,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迅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朝野中颂德声遍地,齐国君主眼看着称霸有望时,却收到鸱夷子皮的一封辞职信,大意是自身已老,岁月无几,拟携妻儿周游世界,安享晚年,飘然而去。其实是: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用老子话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于是,范蠡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离开。

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凡事物极必反,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转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就会膨胀,此时此境,能做到主动后退的人微乎其微。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藏着圆融天地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四、入宋国再从头,陶朱公名垂青史

范蠡举家迁至宋国,在陶丘定居下来,这一次他更名为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资,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范蠡喜好黄老之道,用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又成巨富。而他的成功已经不需要我们再用更多的语言去描述了,那是必然中的必然了。

由于朱公善于经商,又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当地的人,都亲切地尊称他为“陶朱公”

老子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却总是自然运转着。所以有道之人遇事谦退,反而能领先别人,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更好的生存,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反而成就了自身。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而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深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都急流勇退,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范蠡于88 岁时无病而终,留给后人了多部治国之策与兵法,经商方面著有《致富奇书》、《陶朱公术》。而他传奇的一生,从坚忍勇毅开始,在起起落落中跌宕,却每次坚强地起身,告诉世人,我来了!

范蠡:西施作伴,两次官至极品两次经商首富,藏着圆融天地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