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 光音读书会课程指南 托卡塔与赋格 导读:光音读书会的《DK古典音乐大百科》正在持续进行中,在目前郝博老师的早期键盘艺术欣赏课程中,大家难免要接触的各类不同的音乐体裁,有些音乐体裁大家耳熟能详,比如说奏鸣曲、夜曲,有些就比较陌生,比如今天要介绍的托卡塔与赋格。 公元前250年,古希腊工程师亚历山德里亚的克特西维奥斯制造出最早的水压式管风琴,到5世纪时这种技术仍为民间所使用。到了巴洛克时期,管风琴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其制造工艺在德国尤为发达。而同样的,德国也是当时管风琴音乐最为发达的地区。管风琴作品的体裁主要有三种,即托卡塔、赋格和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 托卡塔(toccata)一词来自意大利文“toccare”,意为“触键”,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在乐曲进行中经常出现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它不仅给听众心理和精神上以准备,同时管风琴师也借此展示自己在键盘及踏板上的演奏技巧。托卡塔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所以,托卡塔有时也叫“带赋格的前奏曲”。 赋格(fugue)一词也源自意大利文“fuga”,意思是“飞翔”,在乐曲中,就是一个固定的主题从用一种人声或器乐声演奏飞跃到另一种上去。赋格的基础是模仿,一个支配整个作品的主题由两三种或更多的声部(不完全相同)来回应。赋格所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是:一个声部陈述一个主题,然后另一个声部进行模仿,这叫做“答题”;而第一声部则同时出现“对题”。如果有四个声部,主题将在第三声部中出现,并在第四声部中答题。同时,第一二声部结合成为与它们对应的复调结构:在开端的表达之后,作曲家以固定的形式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一个调用于主题,另一个调用于答题。由于运用广泛,到17世纪末,赋格基本取代了里切卡尔。赋格曲是巴罗克时期复调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 亨德尔和巴赫是公认的赋格技术的头号人物,然而巴赫更胜一筹,他于1722年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使赋格的创作达到一个顶峰。(本文作者郭懿) 一本DK古典音乐大百科 六期古典音乐导师专栏 四十八集原创精彩讲解内容 等待您的加入与 光音读书计划推荐以下人士参与: 音乐专业人士 加入古典社群参与互动交流 古典乐迷小白 跟着光音导师指引推荐聆听 欧洲音乐文化爱好者 图文并茂分分钟穿越 琴童家长 陪孩子在听读的生活方式里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