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

 木香草堂 2019-01-06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作者:林 

大家都了解,今天孩子的学习问题既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发展,也关系到家庭、国家和社会发展。学习是孩子未来成功的起点,帮助孩子迈向成功,就应该指导孩子把学习搞好。

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的第一件大事来抓,动脑筋,想办法,也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有一些父母费了不少心,出了不少力,可孩子的学习仍然问题很多,因而很着急,很苦恼。因此,如何“帮助孩子迈向成功”,让我们从家庭学习指导开始谈起。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一、家庭学习指导的误区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但父母的观念和方法有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错误,或叫三大误区。

1.“不管型”教育

有的父母是“忙碌不管”。父母忙事业、忙工作、忙挣钱,或?为“下岗”忙吃穿,总之是“忙碌不管”。

有的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溺爱孩子,任凭孩子玩闹,不做作业,最后把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怪罪在学校老师身上,这样不仅有损教师形象,而且自己的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有的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放任不管,常会听到父母说,“这孩子全交给你了,我们不会管,就不管了”,“这孩子没出息了,不用管了”。

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说:“都别管,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放纵出来的。如此这般不管孩子,放任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的。

有的父母是“散乱不管”。父母自己心“散乱”了,当着孩子大声嚷着“向前看就是向钱看”、“挣钱要紧,有钱能使鬼推磨,学习好了有什么用”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言论,严重地影响孩子学习的心情和效果。

有的父母把家庭环境搞得乱糟糟的。晚上,大声地放电视、录像等,招来一屋子人,抽烟、喝酒、打牌,甚至赌博,满屋子乌烟瘴气,一片狼藉。孩子连个学习的环境都没有,学习生活被严重干扰。

上述这些父母,忙碌、放任、散乱,平时不管孩子学习甚至干扰孩子学习,而期末却严厉地看孩子考试的分数,看见分数不好?,轻则骂,重则打。孩子有说不出来的委屈,常常是瞪着父母掉眼泪,怨恨这样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明确,关心孩子,指导孩子学习,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多忙也要拿出一段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忙心里不能没有孩子。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经常和孩子沟通,离家越远越要常给孩子挂个电话,拿起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既增加亲情,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很有好处。

2.“乱管型”教育

有的父母喜欢“刺激”孩子。只要孩子学习上有一点问题,就没完没了地唠叨、埋怨、讽刺、挖苦,甚至谩骂。轻则骂“木头疙瘩”、“糨糊脑袋”,重则骂什么“还不撒泡尿照照”、“还有脸见人,扎进茅坑死了算了”,甚至骂“你这笨驴,蠢猪,傻瓜”等等。这些话近似于精神折磨、精神虐待。

有的父母当着客人说孩子:“你这傻瓜呀,傻瓜,是随你爹,还是随你妈?”孩子生气地说:“随你们俩!”

有的父母“诱惑”孩子,在家里搞“金钱刺激”,把学习成绩跟奖金挂钩,和孩子说“考100分奖给100元,考90分给90元”,过两天孩子跟爸爸要50元,当父母醒过味来又气得不得了。孩子小,这种金钱刺激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错误的单纯追求金钱的观念。

有一次,一位专家和一个多次涂改分数的小孩子谈话:

“你去干啥?”

“上学!”

“上学干啥?”

“得分!”

“得分干啥?”

“捞钱!”

他还说:“我们全家捞了不少钱,我也从他们那儿捞了不少钱。”

说着就从衣袋里往外掏钱,在场的人看到这样的事情,感到又新鲜又痛心。用金钱刺激副作用是很大的,这种错误的导向对孩子的发展很危险。

有的父母教育“粗暴”。时值今天,还有的父母信奉封建社会那些“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旧观念,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见什么抄什么,乱打乱抡,甚至发疯发狂,样子非常可怕。有的父母经常体罚孩子甚至毒打孩子,问题很严重。

家庭学习指导是科学,粗暴的做法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一是会使孩子怕学习、怕考试,越怕考试越考不好,从而怕学、厌学;二是有的孩子从拿到卷子开始,就咬着牙等着挨打,出现抵抗的消极心态,更难教育;三是造成孩子身心伤害,一旦出现悲剧性后果,最痛苦、最悲哀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这样的事情报纸上经常有报道,应该吸取教训了。

上述讲的“刺激”、“诱惑”、“粗暴”的管教,是“乱管型”教育。这样的管教是越管越乱,越管越糟。

3.“包办型”教育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保姆包办”的方法,造成孩子出现依赖性,严重影响孩子的主动发展。

父母千万别这样包办,关心、帮助孩子学习可以,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自主学习。

近来又出现了“家教包办”?请家教适时地帮助孩子学习,“扭转一下战局”是可以的,请高水平教师指点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更好。而有的父母,买了一堆习题书,利用家教长时间地给孩子做习题,讲习题,就有害了,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很容易造成孩子放弃重要的学校学习,还会给孩子加重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无论是“父母包办”还是“家教包办”都有损孩子主体、主动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对当前家庭学习指导的问题,概括为上述三种类型,即不管型、乱管型和包办型,而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不管不成,乱管不成,包办更不成。

当前家庭学习指导还普遍存在着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上述误区使我们认识到,家庭学习指导应有正确原则(四大原则):热心、持久、民主、科学。简略地解释一下:热心和持久大家都了解,我们强调民主,是强调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孩子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定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倡导科学,也就是要倡导遵循现代化的学习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教育孩子,才能成功。

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是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家庭进行科学学习指导的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学习好的关键环节——上课。上课时孩子表面都一样,而内心的差别很大。有的孩子上课很热情、思维积极、活跃,而有的孩子上课傻呵呵的、态度懒散、思维简单。时间长了,结果很不一样。可以说,孩子在学校期间,出现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差异,包括素质差异,很大程度是孩子上课参与水平不同的结果。

其次,父母还要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作业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方面。

另外,尽量了解孩子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阶梯发展情况,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

 

二、家庭学习指导的基本方法

1.学会引导,严格教育,注重实效

通俗地讲,就是软硬兼施,重在激励,“软”就是启发、激励孩子,就是严格教育。

严格教育不是教条,不是管死。而是正确的、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就要抓紧、抓狠、不放松、不打折、不妥协、坚决抓出实效。

正确的、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家庭应该进行严格管教,这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溺爱孩子、放任不管才是造成不良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因。

高素质的人是严格教育的结果。

严格教育是我们现代东方教育一个重要的优势。

2.阶梯目标,艰苦奋斗,形成习惯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有个阶梯目标,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很艰苦的。

孩子的进步是需要教师、父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有的父母不了解这一点,平时不关心孩子,只是期末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时,轻则批评,重则打骂。

他们不了解的是,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想好的,只是苦于没有办法,作为父母应该具体帮助孩子生成目标、多想办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孩子学习好的根本。

当然,孩子要改变自己,也一定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在人的知识和品德成长上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要鼓励孩子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这样才能尽快成长发展。

可见,对孩子的学习指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深入心灵。

作为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坚持对孩子的信心和期望,更要尊重信任,宽容期待,学会赏识,肯定能获得成功。

只要坚持合作,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的,不论孩子的现状如何,天下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气。

只要有心,下决心去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培养新的学习习惯,一定是会有成效的。

3.发扬优势,重点突破,集中治理

学会突破。就是让孩子逐步学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孩子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某一方面的长处得到展示,受到肯定,对孩子?说,都是他成长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性发展。

孩子一定要学会突破。人成长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努力从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更快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有特长、有天赋、有潜力、有潜能的,这也是孩子的实际,父母的学习指导也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进行工作和改革。

人的特长、天赋、潜能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也是人的创新过程,一定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和环境(氛围)。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全面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努力挖掘人的潜能,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价值,让人们创新。

4.学会合作,注重探索,全面发展

学会合作包括学会生活合作、学会学习合作、学会事业合作等。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合作搞好学习。在?天里,父母要尽量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如共同干家务等,跟孩子亲切、自然地在一起聊聊,比如聊今天学了什么了,对老师讲的什么内容感到新鲜等等。既要引导孩子谈学习,还要热心地表示爱听孩子谈学习、感谢孩子谈学习。在自然、亲切的谈话中,父母很容易发现孩子学习的特点、优势,也容易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给予孩子具体指导和帮助,这样,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开发潜能大有好处。

在行为上更要跟孩子合作。可以与孩子合作制定“三个保证”的学习协定:

一是保证定时学习。孩子学习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家里事情尽量?打扰孩子学习,表明全家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

二是保证专心学习。学习前要准备好全部学习用具,学习时要专注、认真。

三是保证积极学习。就是学习时态度要积极、热心,讲究效率和收获。开始时家长与孩子是互相合作、互相督促、孩子愿意、严格教育。孩子有了行动,有了进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不断强化,稳定升级。为此,还可以给孩子书桌前立一面镜子,加强孩子学习时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形成习惯。

5.学会调整,控制情感,振奋精神

良好情感是孩子成功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充分发挥情感对人的发展作用。既要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又要发挥情感的调节作用。同样,可以用丰富起来、控制起来和理智起来的方法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

要帮助孩子树立具体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振奋精神。

努力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若有可能,尽量让孩子去接触那些有作为的人,去感受、体验甚至去模仿一些成功人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要让孩子学会导向。就是让孩子逐步学会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发展,以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要让孩子学会结合。就是让孩子学会把未来生活和今天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孩子认清形势、把握发展、热爱祖国、面向未来。这既会使他们有持久、强大的动力,又会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发展,掌握科学的策略和方法,这不仅对孩子现在思想发展、学业长进有好处,而且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内容范畴很广,如家庭如何指导预习、复习、总结、考试等,如何改变孩子贪玩、马虎、懒散等,还有如何解决孩子的说谎、骂人问题等等。解决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而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指导方法——阶梯式学习法。用好学会引导、严格教育、阶梯目标、艰苦奋斗、形成习惯、发扬优势、重点突破、集中治理等基本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质性提高家教水平的建议

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

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具有的权威性、情感性和及时性等独特的优势。

学习化社会要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庭的整体素质。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建议如下:

1.发展“学习型家庭”

这里提到的学习包括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

家庭学习水平是家庭水平的主要标志,只有家庭水平提高了,国家水平才会提高。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家庭要“学习兴家”。

做到“学习型家庭”也很容易,就是在前面提到的四项原则前面,再加上一项原则“带头”:父母要带头学习。学习型家庭的五个条件(原则)是:带头、热心、持?、民主、科学。

2.发展“科研型家庭”

家庭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父母也应该成为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科学教育型父母。家庭的发展迫切需要父母们的教育经验,也迫切需要孩子们的成长、成功经验。

 

四、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学习都是一件大事。要在现代社会立足与发展,学习是根本之根本,只有学会了学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是成功和应变的不二法门。

与所有的人类活动一样,学习也一定有“道道”。只有弄清楚了其中的“道道”,才能有效指导孩子的学习。

如果有人挖过冬笋,一定会觉得那种挖到冬笋的感觉奇妙极了,不仅仅是一种收获的喜悦,更是发现和探索过程的兴奋。

挖冬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冬笋不像春笋会冒出尖来,都是潜伏在泥土里,如果盲目地在竹子所在的地区挖掘,不仅会弄坏竹根,而且收获也是很小的,即使你将整个地都翻了一个遍,也许一天也挖不到10个;而善于找到“道道”的人呢,就会按照竹尾的交互特点,判断竹根的延伸方向,依据这个方向确定冬笋所在,这样,就能一挖一个准。

学习就像挖冬笋,掌握了“道道”,一挖一个准,既省劲又省时;没有找到“道道”,永远也不会尝到收获的喜悦滋味。

如果我们的孩子掌握了学习的窍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或者方法,能解决的绝不仅仅是紧迫的升学问题,还将为孩子的未来植下成功密码。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大道理”,这并没有错。而关键是要能从这个“大道理”找到“小道理”,所谓“小道理”,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与原则,“小道理”是能解决问题的。

本书的最终意图是帮助大家明确诸多容易被忽视的“小道理”,从而找到改造孩子学习质量的捷径。

那么,学习究竟是什么呢?

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改变、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可以在夏天观察一下蝉怎样蜕壳。蝉是怎样蜕壳的,学习就是怎样完成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断将束缚自我的“旧东西”去掉,从而获得新生。

 

五、学习,艰苦并快乐着

学习不付出努力与汗水是不可能成功的,学习本质上也是快乐的。虽然苦思冥想意味着伤脑筋,但对心灵而言,它不过是肉体的疲惫。这种疲惫伴随着人们发掘和表现自己,实际是快乐的附属品。

那么,在怎样的情况下,孩子能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呢?

1.所学的知识有用的时候

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以此作为帮助别人、得到别人认可的资本。这时,学习再艰苦,也可以做到“以苦为乐”。

2.取得进步和成绩得到及时反馈的时候

当孩子取得进步,及时获得了老师或者父母的重视和赞赏,这时,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使他的心理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体味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3.有具体并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的时候

当孩子界定一个目标然后设法去实现它,这个目标就会组织起孩子的1000亿个活跃的脑神经细胞,在现实与理想结果之间架起桥梁,这使孩子为之奋斗而觉得充满愉悦感,并且充满激情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痴迷忘我的境界。

 

六、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就像“知了蜕壳”,外力的过度强化是不理想的,甚至将导致“夭折”,孩子的学习谁也无法替代,老师或者父母的“包办”只能毁灭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成为你的一个“学习机器”,这是一种悲剧。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不断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才能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走向成功。

怎样帮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呢?就是要努力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的目的。

一是告诉孩子,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完成的任务。

二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老师只是承担着协助和支持的作用。

三是父母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都必须是具体的,直到孩子明确知道怎么做,也就是说,父母所说的话要具有操作性,否则总是提一些空洞?要求,如“好好学习”、“学习靠自觉”等等,孩子听多了,就会产生腻烦心理。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有时会产生“为父母学习、为别人学习”的念头,是因为孩子没有进入动脑学习的境界,说学术一点,叫“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没有找到感觉”,所以,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有关专家认为,至少应该在学习指导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让孩子给父母讲题,做孩子的学生

如果孩子能讲出思考分析过程,表明孩子已经用脑学习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解题理由来。

2.引导孩子依照书本上?例题编题

这是对所学知识的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利用,也可以说是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孩子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做过的题目、积累的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活动。

3.引导孩子有效复习

复习是站在新角度上审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实现深入浅出。

4.引导孩子用想象力理解知识或者做题目

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象力的思维就像没有马达的机器,使其迈不开步子发展。实际上就是将知识形象化,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式。

 

七、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像“知了”从地下先钻出地面,然后一步一步爬到一个高处,再一点点蜕去身上的壳,最后自由地飞上天空一样,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有了学习的热情以后,就要找到路子,这就需要将大目标细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的、他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诸多小目标,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大目标。如果只有大目标没有小目标,大目标就变成了一个无形的魔鬼,构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一有压力,什么动机、兴趣都将“灰飞烟灭”。

1984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没有再挖苦他,但是对他所说的“用智慧战胜对手”还是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他在他的自传里是这样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就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将学习当作一个长期的、逐步、循序发展的过程,关键是要不断为孩子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在一个高要求、高目标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实现小的成功,最终实现大的成功。这个理念通常也概括为“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因此,引导孩子的学习,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大跃进”或者“杀鸡取卵”,而是应该慢慢来,慢慢来不等于不追求效率和时间,而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八、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能力

“知了”蜕壳,不断“解放”之后,最终获得的是“飞翔”的能力。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取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积累知识,比如“懂了但不会做”就是指掌握了知识,但没有获得能力。

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有了效果以后,考试是没有问题的,这时,考试至多就是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

能力是什么呢?

能力就是努力运用条件实现效果的可能性。效果是目的,知识是条件,能力才是获得效果的有效手段。而能力的形成又是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就像小孩子学游泳,学骑车,不会的时候觉得很难,要喝很多的水,要摔很多的跤,但一旦上了路,形成了能力,就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样学会游泳、学会骑车的了。

能力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仍然无法切实地完成事情,就是还没有形成能力;

(2) 不能笼统地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如何,而首先应从“努力运用条件的程度”上来激励性考察,并以“效果”作为目标来指导能力的形成,而实际上自信心是实现能力的前提;

(3) 能力具有个性,就像人的指纹和大脑一样,只要是独特的,就是优秀的;

(4) 能力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发展,其中贯穿以自我超越和自我顿悟,所以能力需要连续一致地、长期地去追求,以达到理想效果;

(5) 最重要的是提高缺乏的能力,因为欠缺的能力通常是最有价值的能力;

(6) 必须经过运用知识或者运用条件达到效果才能确认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做题、考试)得以培养。

 

九、不能把学习指导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家庭、学校、社会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特别是课程学习指导任务大部分都应当由学校来承担,当然,学校只能一般性地承担这个任务。

在城市里,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并结合具体实际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却取决于家庭的作用。

谈到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时,很多父母都有疑虑,认为学习指导中最核心的一个任务就是要与孩子同步学习他们的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辅导孩子的功课,小学的内容似乎还能应付,而中学的就有些为难了,即使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来重新学习那些课程,恐怕也是难以跟上形势的。

所以很多父母都请家教,或者干脆就将学习指导的任务一股脑儿交给学校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

事实上,优秀的父母其实并没有去花很多的时间来研读孩子的课本,也没有去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同步辅导,而是在增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下了很多的工夫。而这和父母的学历、知识程度、职业以及社会地位并没有必然关系,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四两拨千斤”,自己既轻松,效果又很好。

可以说,增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家庭学习辅导的核心内容。

 

十、好的关系大于一切教育

父母与自己的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的、独特的缘分,这种缘分绝不仅仅是一种血缘关系。

父母与孩子在这种神秘的关系中发生影响是必然的,更是独特的,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施加正确的影响,从而帮助孩子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指导的核心规律。这里,我想对这句话进行必要的解释:

一是“父母”。父母是施加影响的主体,而不是教师,“父母”这个角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与教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父母可以不懂学科的知识,也不必为孩子讲解辅导课程、批改作业,一样可以产生必要的影响力。

二是“正确”。影响必须是积极的、正向的、有效的,着眼点也是准确的,否则就阴差阳错,物极必反。

三是“目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路子等几个根本的方向性问题。

任何父母,无论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高低,都具有影响力的天然来源。

通过影响改变的是孩子的态度,而不是别的什么。所谓态度,就是心理上的倾向,即“心情”:“心”即“心领神会”,是“认识”与“理解”,也是“自主选择”;“情”则是指“情感”或者“情绪”,也可以说是“非智力因素”。

实际上,孩子的态度与行为全部都在父母的眼里,只要你是有心人,从改变态度出发,对孩子施加影响,一定是可能的,尤为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关键。当然,父母不仅可以通过影响促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智力因素方面甚至学科学习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尽管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但也并非一团橡皮泥,你想让他怎样就怎样,他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对孩子施加了影响的力量,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则取决于父母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父母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效果未必佳的原因。

要对孩子施加有效的影响,也应先确定我们的态度。按照我们的研究,判断一个人的态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是自主选择的角色以及由角色所决定的行为。

二是和社会规范不相吻合的行为。

三是脱离了自身利益的行为。

其中最切实际的判断方法是第一种,即从自主选择的角色以及行为看态度,每一个人都担当着好几种角色,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态度。

父母选择怎样的角色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效能。比如,你觉得你只是“家长”,那么孩子就是你的“下属”,你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管教与控制,孩子只能在顺从与听话中变为你的“仆从”。

1. 做孩子的律师

(1) 了解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对孩子施加影响与教育,不了解其内心世界是无从谈起的。

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诀就是要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孩子值得信赖与尊敬的朋友。优秀的“律师”总是能从自己的当事人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这样才能打好“官司”。

所以,要积极影响孩子,就要先当孩子的“律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当孩子的“法官”,不能仅仅只会评判,而不会维护。

对于父母这样的“律师”,需要专门学习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权利、孩子的学习状况等等。在学习上要当好孩子的“律师”,至少应该掌握一些技术,如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如何确定孩子学习成绩差的真正原因等等。

(2) 如何正确理解孩子的分数

考试的分数是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估形式。到目前为止,对孩子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查与检验,尚无其他任何一种更好的形式可以代替考试与分数。

而对于自信的孩子来说,考试则是能力与素质的推进器。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出现部分不适应,如与“以人为本”原则相冲突的地方——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目前教育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其不足之处,一直努力使之更加完善,相信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所以,对考试不必回避也不必怨天尤人,它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其目的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又是一致的。恰恰相反,对于有实力、有智慧的孩子来说,考试不算什么,获取高分也并非什么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会考试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即在规定的范围、时间内独立接受考查与挑战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需要接受无数次的挑战与考查,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而考试是锻炼这种能力的最佳方法,父母应当清楚的是,对待考试分数不必过于强调一时的起落高低,关键要看过程而不是看某一个片段,在全过程中分析其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为了科学地、过程性地理解孩子的学习分数,建议采用“曲线法”与孩子共同制作“学期分数曲线”。

(3) 孩子的学习究竟是几段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比了解孩子的考试分数重要得多、准确得多,只要你平时是一个有心人,必要时可以和老师一起对照一下,你就可以基本判断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已经达到优秀学生的标准。从学习意识和几个标志性的过程环节上看,可以形成四个段位,看看您的孩子处于哪一个学习段位。

第一学习段位:

动机:不明确学习的目的,有时还会认为是大人逼迫自己受苦,对新知识不敏感,即使提醒了,也不能有意识地去抓住。

课堂:被动地去上课,简单地抄笔记,有时候连笔记都不做,对老师的提问总是提心吊胆。

复习:回家后基本上不看课本,对于基本概念、精彩片段、公式等不下工夫记忆,对知识不联想、不复习。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为了应付,经常完全抄别人的作业。

第二学习段位:

动机:有动向,但目标不明确,学习属于半自觉状态,如果没有外在的激励和要求,不能坚持不懈。经老师或者父母的提醒,能感觉到新知识,但掌握能力弱。

课堂:基本能跟上老师的思维,有20分钟以上的时间能保持思维活跃,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记忆,偶尔也能提问。

复习:看书较认真,能背诵基本概念、精彩片段、公式等,但知识的联想能力弱,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能在总复习的时候有一些笼统认识。

作业:能先复习后做作业,会的自己做,不会就抄别人的,效率较差,有时还有欠账的情况。

第三学习段位:

动机:能为达到目的而学习。但在实现原有目标后,且没有树立新目标时,动机减弱。对于新知识基本敏感,但不能进入主动状态,不能迅速捕捉其重要?征。

课堂:在有预习的情况下能充分利用45分钟,敢于提问,基本可以当堂消化,并能在课后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

复习:看书认真,能准确解释基本概念、精彩片段、公式等,经老师或者父母提示,可以从旧知识联想到新知识,并进而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理解。

作业:基本能在短时间内认真完成作业,偶尔也抄别人的作业,但是想明白了再抄。

第四学习段位:

动机: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具体的行动目标,把学习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处于动脑状态,能立即意识到新知识的特征。

课堂:能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当堂消化,当堂吸收,并力争当堂记住,能从旧知识中迅速联想到新知识,新旧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复习:看书复习以想为主,读活课本,对于基本概念、精彩片段、公式能准确地记忆。

作业:能独立完成作业,并能分出题目的难易程度,能在错题中找到错的真正原因。

(4) 如何找到孩子学习差的真正原因

父母除关注孩子成绩以外,还要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成绩差的真正原因,并根据找出的原因对症下药,与孩子一起制定整改措施。

通常而言,制约孩子学习成绩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乎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很难掌握操作方法。

基于此,我们结合实际做了研究。为了便于父母掌握,需要为父母确定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假如我们无法一下判定具体的复杂的原因,不妨试着从决定性原则上先行确定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从最关键的原因出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何确定哪一个原因是真正的呢?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变换时间,看看有无一贯性;第二步是变换场合,看看有无一致性;第三步是变换对象,看看有无辨别性。

对于“孩子学习成绩差”这个效果现象而言,先要树立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于更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智商和学习障碍基本上不存在问题,这并不否认一些孩子确实存在学习困难,但是给孩子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悲剧之一,因为,只有除了百分之零点几的天才以及百分之零点几的白痴以外,大多数的孩子在智商上基本平等,每一个孩子都有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可能。

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努力当然学习成绩不好,二是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针对这两个方面可以这样来寻找真正的原因。

依照以上共变原理,其中有一个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那么哪一个最重要呢?

第二种情况:很努力但学习不好

“很努力但学习不好”,也就是说“不会学所以效果不好”,那么具体原因可能是如下三个。

第一是身体原因。由于身体不好或者营养跟不上,所以注意力不能集中,其他非智力因素也不能充分自由的发挥。

解决思路

一是调整身体状况,必要时可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二是调整饮食营养结构,增加有益大脑的食品;三是保证每天9小时左右的睡眠,特别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必须进入睡眠最佳境界。

第三是习惯问题。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能形成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

解决思路

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详见本书《习惯篇》。

第三是粗心。认真是灵魂获取回报的唯一方式,粗心经常被孩子用来作为学习不好的借口,但往往粗心则是致命的一个原因。

与孩子确定“粗心”的实质,告诉孩子,认为自己粗心,实质上就是原谅自己的过错而不去深究错误产生的本质原因,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错后能改正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作业和考试的粗心,要对那些能做对而实际上做错的题目进行思考,怎样才能避免错误。

依照以上共变原理,其中有一个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那么哪一个最重要呢?

 

2.赞美孩子

(1) 赞美要清楚而及时

“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2) 赞美的重点应该放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

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高。

(3) 赞美孩子要具体,有根据,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赞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潜在的优点,比如孩子学习好,仅仅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会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上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予赞美和肯定。

 

3. 做孩子的魔术师

父母的其中一个天职就是让孩子的生活空间充满欢笑与梦想。在这里,深具魅力的微笑、发自内心的真诚倾听、幽默的气氛等,都成为最重要的调料。

另外,父母如果能像魔术师那样,经常诱导、发掘孩子的好奇心,激励他去探索未知世界,这样,孩子能不具备求知的热情吗?注意,一定不能做孩子的“导演”。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天性,也可以说,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原本愿望,即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明白,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过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回来的一块金表当作新鲜玩具拆卸并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

接着老师进一步分析:“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为学习的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学习也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

而创造本身也是人本身的基本欲望,可以说,创造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在生活中表现为“玩”,在学习中表现为“思”。我们曾经倡导过从玩中学,学中玩,这正是因为融合并迁移孩子的天性为学习服务的现实做法。

这里,要强调的是如何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愿望上来。这个牵引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左右大脑结合使用的过程,或者说,左右大脑能否结合使用,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的主要原因。

(1) 引导孩子学会玩,从玩中学

孩子大部分主动去玩的原因都是因为好奇心,所以我们不必总是抱怨“我的孩子只知道玩”,或者总是和孩子说“只知道玩,玩是没有出息的”等。不过,如果孩子总是重复一个结果非常明显的游戏时,就应该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任由孩子去玩。

 (2) 将孩子的好奇心迁移到学习上来

好奇心的迁移主要是需要教育者进行明确的定向,即将孩子的好奇心转移到解决学习难题的探究习惯上来。①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予以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②对孩子提问,务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③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每当孩子们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④给孩子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⑤提示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3) 做孩子的学生

不是去扮演孩子的学生,而是用心向孩子学习,事实上,现代的孩子具有很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

 

4. 做孩子的镜子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

  孩子自我意识的
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所谓反馈,就是对是非对错表现一种倾向,既然是倾向,就一定不是行为,比如,孩子因为爱玩,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打碎了,你能起的作用只是对“事”做一个倾向的判断,而不是以此为借口,发泄自己的愤怒,体罚甚至打骂孩子。注意,一定不能做孩子的“交通警察”。

我们几乎天天照镜子,可是,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能看见镜子吗?”很多人可能会马上回答:“当然看得见。”然?,当一面镜子擦得很干净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镜子的。我们看见的是镜子的框,以及镜子沾满灰尘的时候,我们才看得见灰尘,而镜子本身我们是看不见的,因为,镜子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和其他物体表面对光线的乱反射一样,所以,我们看不见镜面,看见的是“映在镜子上的像”。

孩子照你这面“镜子”的时候,最好是看不见你明显的“指示”和“要求”,而是接受了你的影响,但他又没有觉得被动,而是觉得心情愉快,这时,你的想法就很容易内化为他自己的选择,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态度。

所以,要把学习变成孩子的内心渴望,就需要充当?镜子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纠纷,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的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他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孩子们看起来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们又把孩子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我每人每天付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极了。我连付给你们5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就这样,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使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没有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显然,这种激励办法的弊端就是,孩子们干这种事情是因为报酬和竞争的因素去做的,一旦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觉得自己的能力与回报不相称的时候,就会怠工,就会缺乏积极性,甚至丧失创造力。工作就变为真正的苦差事。

老人要让孩子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心甘情愿地去搬小石头,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设置可能性,并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增加外在激励因素,就会达到最佳效果。从根本上说,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就是要设置这种可能性。设置这种可能性通常要先考虑这些问题,孩子有没有能力做?孩子努力了是不是可以实现效果?孩子愿不愿意做?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天性?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一种氛围,接受求知环境的激励?是否让孩子们具有成就满足感,并不断获得一步步的成功?等等。

所以,做孩子的“镜子”,首要任务是:

第一,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苦衷。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很艰苦的事情,而且每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就像挑东西—样,有些人能挑起200斤,有些人则只能挑起100斤,尊重孩子是了解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是诱发孩子求知欲的前提。

第二,从可以实现的需求出发。即将抽象的、高级的东西具体化,要求过高的要先降低要求,一步一步地实现,比如以往我们经常用来激励人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等,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它并以之作为自己学习的动机,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诱发。

第三,避免孩子与你“顶牛”。我们经常说“孩子,如果你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有出息”,一般而言,孩子不会因为你的这句话而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而应该将这句话设计成几个孩子一定能肯定回答的小问题。

 

 

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什么是兴趣

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称为学习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兴趣和学习兴趣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今中外,由于对某种事物有浓厚兴趣而成为专家、科学家、伟大的人的事例太多了。

历史上,有个专偷尸体的人的故事。1536年的一天,在比利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绞刑架上的尸体被盗了。在比利时,法律上明文规定,盗尸是要被处以绞刑的。正当警方四处通缉盗尸犯的时候,一个人正藏在秘密的地窖里专心致志地解剖“偷”来的头颅呢!

这个偷尸体的人叫维萨里,后来,他多次偷尸体进行解剖,他不知与尸体打了多少年的交道,最后终于写成了一部惊世著作《人体的构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确认识人体结构的科学家。

什么是学习?趣呢?学习兴趣就是孩子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力求参与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动力。

兴趣的源泉是人的伟大天性——好奇心,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带有感情色彩地积极地去探究某种事物和活动,人们才会产生揭示自然和人类奥秘的强烈欲望,才有了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可见,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

人内在趋向什么,选择什么,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见,兴趣是人生命活力的主要表现。

有的人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洋,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甚至心情冷漠,我们说他缺少兴趣,不如说他缺少生命力。

二、兴趣使人爱学习,会学习,成就大业

兴趣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乃至成长、成功、成才等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今天,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孩子一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态度就积极,心情就愉快,思维就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甚至震惊;孩子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可见,兴趣是一种动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重要的动力。它既有“引起”的动力作用,又有“维持”的动力作用。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会听到人们用下列词汇去表述由于有了强烈兴趣而达到的境界:“积极主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持之以恒”、“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等等。

兴趣是有感情色彩倾向的。当人处于上述状态时,可想而知,人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状态就是对人付出热情的最?回报。人在这种状态里的宝贵体验对人的最直接作用,就是调动人更大的积极性,对学习来说,就会使人更加热爱学习。

这种状态也会把兴趣提升为乐趣。当充满乐趣地从事学习时,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感到快乐,甚至感到无比的快乐。

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和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于出现上述境界的人,也常会听到人们用下列词汇来表述:“全神贯注”、“兴奋不已”、“如痴如醉”等等。“全神注”是所有成功的人、伟大的人有过的共同经历。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专心于书法,一次他写字时书童把饼子和蒜泥端上来,请他吃饭。他的夫人走进来,只见王羲之满嘴是墨。原来他是用饼子蘸着墨汁吃的,还不住地对夫人说蒜泥好吃、好吃。类似这样专注的趣事还很多。全神贯注确实能像钻头一样,能钻透如铜墙铁壁一般的知识堡垒,占领知识的高峰。学习需要兴奋。人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联想丰富,创新强烈。同时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都较强。这时的学习效率肯定高,学习效果肯定好。

经常处于“全神贯注”、?兴奋不已”的状态,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这种状态会使人形成校正、创新学习的方法,从而使人更加会学习。

兴趣对人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定向作用。一个人现在做什么、不做什么是由自己的兴趣来定向的。因此,要努力地引导自己发展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兴趣,坚决拒绝和抑制那些低级趣味的、不正当的兴趣,如赌博、恶作剧等。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现在做什么,将来做什么,与兴趣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也就是说兴趣与他的崇高理?、远大目标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志趣。这时的兴趣会对人的未来发展起到全面准备的作用。浓厚的兴趣会使远大理想的目标坚定。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张目的学习,西方强调兴趣学习。今天,要把兴趣学习和目的学习结合起来。

父母要深刻理解“兴趣”这个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驾驶好未来生命之舟。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开扩法

人在多接触事物、多读书、多联想过程中会激发兴趣。

在接触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动物……在接触生活、工作、艺术、科学、高科技……纷纭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时,随时都可唤起人的好奇。

在读历史、地理、诗歌、散文……在看报纸、杂志、科普读物、短文时,这些知识也随时都可以激发人的兴趣。

赋予孩子以更加开阔的生活,在开阔的实践中,帮助孩子在接触和参与中还要积极思考,展开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学习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里自然产生和发展。

2.突破法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有所重点,找准一个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识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部分充分发挥。关于优势和最佳才能区,在林格所著的《新家教才能法则——充分发展最佳才能》一书中有专门的强调和分析,比如孩子某一科功课好些,就让它更好些,甚至让它在班上“拔尖”,让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称赞,这样做是形成一个人的中心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了。

要避免孩子兴趣的随意性,就是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哪个兴趣都不稳定,对哪个兴趣都不投入劳动,也没有成果,很随意。这种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

突破法另一个做法是集中力量去扭转“?感兴趣”的科目,兴趣是人在参与活动、付出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学校中的学习内容,都是符合青少年内在需要的东西,他们都应该感兴趣。例如学习外语,如果全家人出去,孩子自己能和外国人有说有笑,进行交流,那是多么让人高兴、让人羡慕的事情啊,怎么会不感兴趣呢?所谓不感兴趣,是种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批评,感到难受,感到困难罢了。

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事物,只要自己不断地对其投入,就会产生感情,就会形成兴趣。

3.转移法

把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的方法,叫兴趣转移或迁移法。如,有的孩子爱好唱歌,那么多唱一些英语歌曲就会增加外语学习的兴趣。

在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里,都包含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校中设置的基本课程有内在的联系。把某一方面兴趣的体会和经验表达或书写出来,就会转移到语言、作文等兴趣上来。把某一方面兴趣提高起来,就很需要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做基础,从而引导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学习兴趣的发展。

善于联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努力,把其他方面兴趣转移为学习兴趣是容易成功的。

4.讨论法

讨论学习是现代群体互动式学习。讨论学习有利于孩子获取真知,增长能力,发展交往。进行探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孩子在讨论中,最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丰富性和批判性。讨论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出现热情和激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也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鼓励孩子与同学、老师和父母经常进行讨论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5.理智法

今天,兴趣的培养,愈来愈多地需要自己自觉地进行。兴趣还需要不断去巩固它,保持它,发展它才行,这都需要理智。

把兴趣和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这需要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需要理智。

结合时代特征,对兴趣进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

总之,要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兴趣,调控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

四、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

所谓聪明就是“耳聪目明”,“耳”和“目”都是人重要的感知和学习器官,而所谓“耳聪”就是能敏锐地感觉到一般人无法领悟的东西,“目明”则是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实质。

我们先从生理上来了解人是怎样变得聪明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是由许许多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些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就像一棵小树,分支的树冠部分有许多树状突起,叫做“树突”。

“树突”像灌木丛那样围绕着细胞体,树突的表面积很大,约占神经元总表面积的80%。而长长的树干和树根,叫做“轴突”,又叫“神经纤维”,它们的末端分布于其他组织中,形成各种神经末梢。轴突细而长,一个神经元上有一条。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并不是互相联结的,而是像平行线那样中间隔着一条间隙。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相邻接的部位叫“突触”,人之所以能学习,靠的就是这些微小却数量众多的突触的传递。

人在思维时,信息的主要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经过突触,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这时,前一个神经元释放出?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像接力赛一样把信息传递过去。突触越多,传递信息的能力越强,脑细胞之间建立网络的范围就越大,通路就越多,脑的机能就越发达,人的智能也就越高。

神经冲动是可以人为设计的,其核心就是怎样想问题,多想了,想活了,神经冲动就可以一个个实现,人就是这样变得聪明的。而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引导他们对称着想,发散着想,整体地想,倒过来想。事实证明,这“四想”是启动大脑神经元的关键,经常这样进行训练,孩子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1.对称着想,才能想得通

世界是由对称构成的,比如有女就有男,有父就有子,有左手就有右手,有左耳就有右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虚就有实,有白就有黑……所谓对称就是美,是对称使世界真相大白。

所以要想得通,在想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对称着想,知其一,必知其二。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时时注意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还要考虑与其对称的那个方面,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在对称中间的夹缝,就是思想的通道了。

另外,所谓比较出真知,也是对称着想的进一步发展,思考问题的方向确定以后,不可单独一个劲地“死磕”,一定要找到一个参照物,比较着想,才能想得通。

2.发散着想,才能想得开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点是:一是思想的流?性,想得开阔、敏捷,没有阻碍;二是思想的变通性,想得灵活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新奇独特性,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举一个例子,玻璃杯能做什么?如果孩子回答是:喝茶,喝水,喝啤酒,喝可乐,喝牛奶……一口气说出几十种用途,这表明了思想的流畅;如果再问孩子,孩子回答是:装盐,装味精,装洗衣粉,装烟灰,打狗……这表明了思想的变通性;如果接着问孩子,孩子的问答是:不喝也不装,把它打碎,把玻璃渣子锤成玻璃粉,把粉染上颜色,用来作为原料制作彩色玻璃粉工艺画,这表明了思想的新奇独特性。

3.整体地想,才能想得准

任何事物都是某一个整体事物的局部,任何事物又都是另一些局部事物的整体,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局部,而地球又是中国的整体。所以要把事情想得准,就要整体地想,整体效应有两个方面,一是再大的整体都应当是另一个更大整体的局部,二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举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王与田忌赛马,每人各选上中下三种马进行比赛,胜者可得千金。以同等级马相比较,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则田忌胜败未卜,怎样才能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呢?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献了一计: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赢得了千金。这就是整体效应,一方面看,孙膑是田忌所有谋士整体的一个局部,田忌是齐王所有大臣整体的一个局部,齐王以及齐国是春秋战国整体的一个局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局部。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局部……另一方面看,如果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进行比赛,即部分对部分,只从部分出发,不从整体出发,则胜负无绝对把握,后来孙膑从整体出发,来一个重新组合,结果稳操胜券,这样的整体就一定大于各部分之和了。

4.倒过来想,才能想得活

如果在思想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一人不同的方面,可能较快地想出新的成果,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家已经注意或者已经成为共识的事实上来,那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有新的创造,这是科学发展史的结论。

倒过来想,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反向性要求,要有意识地将思考的重点放在反面。二是异常性要求,敢于把头脑中的旧框框除掉。举一个例子,荷兰的一个城市由于人们不愿意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搞得满城都是垃圾。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许多解决办法。如罚款、增加巡逻人员等,但效果很差,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设计了一种会说笑话的垃圾桶,每当丢进垃圾,录音?就播出一则事先录好的笑话,每一个垃圾桶的笑话都不一样,而且笑话两个星期换一次,结果不论任何人,不管路程多远,都愿意把垃圾倒进垃圾桶去了,城市又恢复了清洁,这就是倒过来想的妙处。

五、会不会学习,关键在于是否“开窍”

聪明的核心是独立思考。一般而言,人与人的智商差别不是很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通常由是否?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来决定的。

独立思考才能“开窍”,“开窍”才能最终实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及举一反三,所以,在学习能力中,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也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创造,只能照猫画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科学的发展,依靠的都是每一个人的独立思考。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也就无法独立地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样,学习是一件独立完成的工作,老师和父母只能起到协助的作用,更多的时候,都是孩?自己去摸索、去探究,特别是考试上,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自然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考试是目前世界上最能展现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模拟形式,尽管它存在着不足以及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思维是人的重要特征,而独立思考是思维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思维本身的特点很多,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方向性思维等等。中国人的头脑里,经常被无形地套上了一个又一个“紧箍咒”,从而经常被定向,无法超脱于单向性思维的框框。

我们同时也发现,决定孩子学习质量的也正是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开发,?们认为,发展和训练孩子的思维是智力开发和实现独立思考的根本途径。而人的聪明只有遇到了难题时,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发展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应当针对“难题”或者“趣题”来进行,一是有难度,不是一目了然,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二是有意思,只有有意思才能吸引孩子去解决问题,由此,父母需要掌握两个方面的思维训练活动;三是有活动,调动所有的器官功能,全面地投入其中。

因此,父母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训练。

1.通过做趣味题来训练孩子的思维

趣味和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趣”才能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激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趣味题”的主要功能是充分挖掘孩子深层次的思维、认知、理解能力,比如数学名题中的“鸡兔同笼”、“高斯求和”、“火柴梗组合”等等。

所有的智力训练题都隐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趣味题”一般可以按照层次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思维训练题,通常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暗示一种方法,寓方法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另一类是学科思维训练题,包括数学、语文、物理、化学以及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经典趣题、古题、世界名题等。

2.通过让孩子设计并参与游戏活动来训练思维

游戏是孩子的?好学习方式,只有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所有感觉器官,自由自在地发挥思维的乐趣。游戏的幻想成分有助于发散型思维的生长,给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有助于发展他日后的创造力。

越爱玩的孩子,其创造性和探索性越强。在游戏中孩子发现和锻炼了他的天赋与智力,培养了各种兴趣,这些兴趣将会在他成长中占中心位置。当有益的游戏占据孩子课外生活时,是利于孩子的成长和系统知识的学习的。培养孩子阅读天文、地理、历史等百科读物,进行有关这方面的探索游戏,如引导孩子探索UFO,让游戏具有多学科参与的探索性,能使孩子形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性动力。

可以说,教育的一个秘密就是游戏。另外,游戏还是动作遗传的最纯粹的表现,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途径和需要,对沉重的学习负担,适当的游戏能形成一种转换,从而达到松弛的作用。“游戏”一般可以按照参与人数和场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亲子游戏,另一类是孩子群体游戏。

六、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记忆是很重要的,真正的记忆依靠的是联系能力,没有联系就没有记忆。记忆的最高境界则是理解,理解了的记忆?最具有创造性的记忆,所以,联系理解能力是记忆能力的核心。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联系与理解应当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拥有信息与知识是很容易的,以前凭借知识“广博”就可以找到很好的饭碗,而如今呢?所有的人均有权利并能够获得无限的信息和知识,所以竞争力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理解与应用的竞争,一个人的独特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与信息,而在于理解了多少知识与信息,应用了多少知识与信息。《辞海》里对“理解”是这样界定的——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具体而言,理解就是准确地、可靠地概括其模式特点,也可以叫做理性认识,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结构,包括事物内在各部分自身的特征与各部分之间在关系上的特征。

但是为什么很多知识或者概念我们已经理解了,却仍然不会用呢?这就涉及悟性认识(顿悟),即理性中的感性认识,知识要得到实现,就在于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光有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知识实现迁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化”了,而所谓“活化”,就是加强理性认识的可迁移性,?叫做悟性认识(顿悟)

这个问题有点过于抽象,不妨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们十年前认识了一个人,这十年来从来没有见过。但偶然在一次聚会上又碰见了,尽管他的体形、身高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你还是能一下子就认出来,所谓“烧成骨灰都能认出来”,就是指你对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形成了“模式特点”,并实现了迁移。那么对于学习来说,怎样才是实现了迁移呢?比如孩子知道了424×4,然后当看到“狗2=?”,他立即知道狗“狗2=狗×狗”,这就实现了。

人通常是这样认识事物或者知识的,先有感性认识,经过深入挖掘,抽象出共性后?成理性认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深入”之后要求“浅出”,再一次变为理性中的感性认识,这就是“悟性认识”。悟,即理性中寻找感性,悟性,就是在理性中潜含的感性,这是最高级的认识。

人是怎样提高悟性认识(顿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没有办法,只有通过艰苦的过程才能实现,其前提是先深入,即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进行深入思考,然后以该点为发射源,进行发散式联系思考,或是联想或是想象等等。

在深入进去以后,通常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活化,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努力活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实现螺旋式上?的过程,既是步骤也是目的,在实现这个目的的同时,逐步推进自己的理解、活化水平。对于孩子来说,掌握理解的方式非常重要,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1.学会表达

知识需要表达,表达是理解的推进器。鼓励孩子学会表达。

一是模仿性复述,从模仿到创新是深入理解的必经之道。

二是与别人共享你的理解,说出一二三来。这是建设性地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它的发展方向。

三是学会举例说明。举例说明不仅可以验证人的理解,同时也稳定人的理解,为悟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学会交流。思想的遇合产生新的自由度,追求新的发现与概括。

2.学会沉淀

知识要在一个人的理解中得以发展,才会有生机和力量,但这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的是,一定要经历“沉淀”这个环节,然后螺旋式上升,不断沉淀,不断“复活”,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含义。鼓励孩子学会沉淀知识和理解:

一是封存。当知识进入了人的灵魂以后,有必要阶段性的封存起来,但封存必须是一个知识整体而不是散沙,必须留有一个“衣领”,以便想起的时候“提纲挈领”。

二是笔记。养成“每天写一点”的习惯,哪怕只是一句话,噶个词,当有一些想法的时候,随时随地地记录下来,一周翻一次,一个月复习一次,慢慢地,就将知识、思想沉淀下来了。

3.学会联系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样也是知识得以理和掌握的关键,实际上,联系理解是使人聪明的途径之一,因而要鼓励孩子学会联系:

一是比较。知识太多,如果一个一个去掌握,将会堆积成无际的瓦砾,并且不利于深入各个内容,事倍功半,但是在比较中学习新的知识,观察、分析、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则会事半功倍,并且可以提高能力。

二是联想。一个人的聪明依靠的是思维的活跃,思维活跃就是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已有的知识,而是应当浮想联翩、思潮如涌,将一个人的情感和经验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联想油然而生”的美感。

三是?图。就是将比较、联想之后的知识分级别,谁管谁,谁是谁的部分和局部,谁是谁的整体和系统,然后用画图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

 

 

 

怎样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一、持续好成绩的真正秘密

怎样才能实现持续的好成绩呢?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持续”的含义,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阶段取得了好成绩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让好成绩稳定下去,是一个良性的惯性概念,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好成绩最重要的稳定剂是什么呢?

如果观察很多成绩持续优异的孩子,会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懂事”。后来,进一步深入思考,又发现了一个客观的共性,就是一般而言,他们的父母都在人品上具有优势,主要表现为正派、善良,由于父母的善良和正派,让他们的孩子也变得懂事、善良、正派,是这些品格的力量推进了学习的效能。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从平凡到伟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于他不断地自拔和更新罢了。而自拔和更新,更多的时候靠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那么品格就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在现实中能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在于——将培养一个人的品格与提高学习效果统一起来,而两者之间能完全重合的部分,我们将其界定为学习品格。

可以说,好成绩最重要的稳定剂就是充分发挥人的学习品格力量,并逐渐浇铸成一个人不可分割的灵魂形式。人的学习品格是学习的基本保证,人的学习品格因素在生活中表现为具体的人格特征,但逐渐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品质之后,其共性的存在为实现迁移提供了可能性。素质教育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做人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培养。

二、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五种学习品格

学习品格至少包含这几项内容,一是正派,二是勇敢,三是诚实,四是责任感,五是爱心。

1. 正派

树不直,则难以长大成才,而在生长过程中也难以舒展,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承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要依靠:

一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

二是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

三是树枝的飘摇直上,才能潇洒自主。

相对于求知和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才能不断深入,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欲。“树枝的飘摇直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在后来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它。我们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派”的定义,所谓正派,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口号——坦荡无私、作风正派、摸摸自己的良?等。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在学习中也一样,只有遵守竞争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很容易经常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迷,或者消极等等,这样,不仅人格受到挑战,而最终也会陷进学习的困境之中。

正派的孩子会得到最完美的回报,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正派,还能确定他们求知与学习的正确方向,在正派的前提下学得的东西才更加扎实。功底和才华是因为正派而变?更加稳固,将来才能派上真正的用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怎样培养孩子的正派品格呢?

(1) 帮助孩子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要远大,但更加重要的是要提醒孩子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现实做法。

(2) 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一切都按照规则办

对孩子的“为”和“不为”要明确操作标准和界限。鼓励竞争,通过公平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3) 养成良好的四个生活小习惯

①说了就要做,言必行,行必果。②自觉按照规则办事,如排队购物、购票乘车等等。③用过的东西?回原处。④善始善终,做一件事情必须坚持到最后。

(4) 经常调试孩子的错误心态

当孩子这棵小树长歪了以后,用绳子将一根棍子紧紧捆在树干上,必要时方可强制纠正。另外,弯曲了还可以努力改进环境,变换时空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竞争心态。但是,正直也很容易折断,所以需要依靠丰富的情感调节来增强它的韧性,比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学会爱、学会合作等。

2. 勇敢

勇敢就是勇气胆识。勇气是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必备因素,胆识是一个人的“魂”,有“魂”才能披荆斩棘,突破陈腐常规,不断扩?胜利的成果。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需要的是勇气与魄力,勇者不惧,勇敢还是挑战与创新的前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世界上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们,他们都是平平常常的人,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 敢于探索未知、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道路。

有一位教师给学生留了四道数学题。

一个学生三道题解答得很顺利,但是第四道题很难,让他一筹莫展。他苦思冥想,一直到凌晨才把它解答出来。

这道题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他十分惭愧。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大吃一惊,这个学生解答的第四道题是世界性的数学难题,是他无意间混在其他题目里一道抄到黑板上的。

有时候对困难太清楚了,或者过于稳妥,恰恰是我们未能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勇敢与敢于探索未知的品质是何等珍贵啊!

在学习品格中,勇敢的品质具体迁移为以下几种。

(1) 挑战未知

对于未知的东西勇于探索,对于挑战充满斗志,相信自己同时也表现为无所畏惧。

(2) 勇于牺牲

具备了牺牲精神才能抓住重点,而勇于放弃一些干扰因素以及外物的诱惑。

(3) 善于自省

人最大的困难是将自己的弱点袒露出来给自己看,这需要异常的勇气,只有敢于自省,才能不断进步。

3. 诚实

美国的一位教师为他的学生编写了一本《黄皮书》,其中有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很精彩,照抄如下:

一、为什么要考试?

1.测试你对某门课的掌握程度;

2.测试你的学习技巧和记忆力;

3.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哪些教得不错,哪些需要加强;

4.最重要的是,测试你是否诚实。

 二、什么是诚实?

人类社会正常的和必要的道德原则,正直、诚实、实在。与诚实有关的故事和谚语:

1.《狼来了》;

2.人无诚信,好景不长;

3.来路不明的财宝一文不值;

4.诚实最明智,老实人不吃亏;

5.如果我耍花招,人们便不再信任我,我再也享受不到诚实的快乐。

三、在这次考试中,你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现你的诚实。

1.即使没有老师监考,你也知道怎么做才合适;

2.会多少答多少;

3.不要作弊。

四、听说作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弊怎么能使其进步、不断强大呢?而对于一个人,也是如此。考试作弊的行为包括:

1.偷看别人的试卷;

2.问别人怎么答题;

3.看事先写好的小纸条。

五、作弊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老师对你的信任——本来我们是多么爱你呀。假如你作弊了:

1.你伤害了老师,给师生关系蒙上阴影;

2.你的良心就有罪了;

3.你改变了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六、作弊的后果:

1.没收并撕毁试卷,打零分;

2.你丢脸,我们丢脸,大家无地自容。

七、不过,即使你真的作弊了,我们也不会那么做,我们会装作没看见,眼睛故意向外看,因为,来自生活本身的惩罚要严厉得多。孩子,你的信誉价值连城,你怎么舍得用一点点考分把它出卖了呢?作弊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实在划不来。

为避免孩子说谎,父母的具体做法:

第一,经常奖励孩子的“实话实说”。即使犯了错,只要是说了真话,就应当肯定其做人真诚的优点。

第二,杜绝使用打骂、斥责、体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缺点。

第三,如果是因父母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应向孩子检讨自己。

第四,告诉孩子对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不是不诚实,而是一种技巧。

4. 责任感

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更多人负责,才能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是否具有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并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和遵?守法也靠着责任感。

责任感也是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离开了责任感,这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的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感之上,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否则都是徒有其表。

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其言必行,其行必果,言行如一,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受到别人尊敬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的营养液和净化剂。

在学习品格中,责任感迁移为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为自己学习。学习目的性明确,主要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自我而学习,?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是正确面对学习中的过错以及不足。总是能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在学习中发扬合作精神。

三是谦虚谨慎。善于承担责任的人也同样善于向别人学习,并且能真诚地求知好问。这样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5. 爱心

在生活中,爱心是无限珍贵的人性瑰宝。特别是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特点显著的新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个故事:

一个又冷又黑的夜里,在美国中部的一个乡村道路上,一位老太太的汽车抛锚了,由于这里人烟稀少,她等了半小时左右。终于有一辆车经过,开车的男子见此情况便下车帮忙,几分钟以后,汽车修好了,老太太问开车的男子要多少钱。他回答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助人为乐。

但老太太坚持要付些钱作为报酬,否则觉得过意不去,开车的男子谢绝了她的好意,并建议她将钱给那些比他需要的人,最后,他们各自上了路。

紧接着,老太太来到了一家路边的咖啡馆,一位怀孕的女招待给她煮了一杯?咖啡,并问她为什么这么晚还赶路。于是老太太就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讲述给她听,女招待听后感慨道,这样的好人真是难得。然后老太太也问女招待为什么工作那么晚,女招待说是为了迎接孩子的出世,需要第二份工作,这第二份工作就是夜晚兼职当咖啡馆的女招待。老太太听后执意要女招待收下200美元的小费,女招待说她不能收下那么多的小费,老太太坚持说,你比我更需要它!

女招待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结果很让人惊讶,她的丈夫就是那位好心的帮助修车的男子。

我们来分析一下具有爱心的人的心理形成特征。

首先,当爱心油然而生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极端敏感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将把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打开,这时,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其次,当一个人经常无私帮助别人时,他()的整个心态是平和的、从容的、积极的。内心深处自然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高尚的动机概念,这种动机概念与学习的动机是相互连接的,所谓举一反三,便会将学习的热情激发起来。

第三,具有爱心的人,通常都是真正自信的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目标,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爱心是自信的伴生物。有了自信,还能学不好吗?而我认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其中一个捷径就是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开始,在鼓励孩子爱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从更高的角度上来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一是父母以身作则是关键。要让孩子去爱,自己必须懂得爱,要让孩子同情弱小,自己必须先关注平凡、同情弱小。

二是提供熏陶的环境和条件。爱心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也是完全可能的,除了以身作则以外,主要是要为孩子提供一种环境和条件。比如带着孩子奔向田野,在田野里一起呵护所有的生命;再比如鼓励孩子收养被人遗弃或者有缺陷的小宠物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求知欲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论语·述而》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求知欲的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过程而最终转变为孩子自主的求知愿望状态。

那么,究竟是外因为先,还是内因为先呢?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得很多,似乎没有什么定论。但针对于不爱学的孩子来说,由教育者对孩子施加影响从而导致内因的形成并发生作用,应当是可能的。

由外因所导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呈不稳定的状态,孩子在形成内在求知欲之前,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将由强变弱,如果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加速孩子厌学,外在和内在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

所谓内在求知欲,就是孩子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接受新知识,有意识或者潜意识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找到动脑的感觉和自己智慧的存在,从而强化了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感受到知识的作用,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从而发自内心地想拥有更多的知识。

四、怎样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诱发,就是说要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求知的需求和内在动力,从而主动去求知。

孩子的内心世界由个性、需要以及价值观、态度、动机构成。个性、需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是这三者的综合,态度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形成动机,动机在外界时间地点条件都适合的时候就会产生行为。一个人只要注意到某一个事物,他就会对它进行认识,还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基于这种认识与情感,人就会对这一事物形成一种反对或者赞成的倾向,这就是说这个人对这一事物的态度。

所以,态度就是一种心理倾向,既包含着理性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的体验,态度是产生动机的一种准备状态和愿望。态度包含着认识、情感和自主选择三个内容,其中核心是自主选择,这是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成分,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中核心的核心。

而一个人的认识与情感是由客观条件、主观的个性和需要以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而最重要的是主观能动性。

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危害最大的不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而是自己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与控制权,让自己被客观条件牵着走,也让自己的恶习、本能牵着走,好像一艘船,不但随波逐流,而且发动着机器,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

人的心理活动是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所以周围世界的结构特点也必然反映到我们的心理活动上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结构和因果关系的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质都在持续地运动着。因而人也具有一种相应的心理特征:总喜欢追求规律性,总喜欢追求对称、均衡、持续、普遍、完满等。

如果在某种条件下这种规律、对称、完满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坏,该有而没有,这就出现了空穴,这种空穴会让人产生上面所说的完满心理,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希望去填补上这个空穴,我们可以把这种欲望比喻成空穴产生了吸引力。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也会产生这种空穴。因此,启发就是形成空穴,所谓空穴就是“该有而没有”,它是由一些已有的东西特殊地组织在一起衬托出来的局部的“没有”。怎样形成空穴呢?一是让人感到“该有”,二是让人看清“没有”。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求知欲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

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该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的求知意识。

孩子不爱学,通常不是我们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人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欲输出的线路和接口,比如梦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发奋、发愤等就是需要我们经常疏通和维护的重要接口。

五、诱发孩子求知欲的五个接口

因为好奇心的内容在“做孩子的魔术师”中已经阐述,这里就不再强调了,除了好奇心以外。重要接口有如下五个。

1. 梦想

可以说,梦想、做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父母和老师的信任和尊重,是让每一个孩子保持好心情,并进入快乐学习状态的三要素,而梦想则又是其中的核心。

美国有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

他洋洋洒洒写了七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米的豪宅。第二天他将他的心血之作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报告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大又红的“F”,旁边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胸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着报告去找老师,问:“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道:“你年纪那么小,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老师接着说:“你如果肯重写一个不太离谱的志愿,我会给你重新打分的?

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拿定主意。”

再三考虑以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F’,我也不愿意放弃梦想。”

后来这位男孩真的完完整整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位老师还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农场露营,离开之前对这位已经长大的学生说:“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给你泼过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幸亏你有这种毅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父母或者老师对孩子梦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都要珍视孩子的梦想。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第一个接口就是让孩子不断有梦想,并在梦想的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链接孩子梦想的明智之举:

一是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梦想泼冷水,哪怕孩子的梦想看起来非常可笑;

二是告诉自己,同时也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三是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每一个梦想描述出来。用图,也可以用表格,当然也可以写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

四是与孩子共同探讨研究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以及努力方法,并将学习的意义建构在每一个梦想上。另外,经常与孩子一起温习他的梦想,感受美妙本身正是梦想的根本意义。

2. 成就感

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困难和逆境(概率50%)的不断克服以及反复成功之后的不断获得认同与反馈。满足了孩子的成就需求之后,他就会获得稳定的成就感。在100名孩子中,其中大约有75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成就需求,并以追求成就满足为做事学习的主要依据。

因此,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唯一通道。

积极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及时准确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个变化,并及时做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形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或教师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强调的是,欣赏是精神概念,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物质奖励并不能形成孩子稳定的成就感,物质上的馈赠和奖励仅适合于增进感情,比如生日时为孩子准备一份很好的礼物。关于学习,我们反对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2) 科学地用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我们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比如,“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就是聪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认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比较是很正常的,但消极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科学比较的出发点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那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

(3)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努力为孩子减少消极压力

过程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注重一时的分数,而不考虑整个过程,容易将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里去。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将过程看得比结果重要。

3. 感恩

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好好学习。在求知欲的几个接口中,让孩子懂得感恩,实质上就是培养孩子懂事,这样,孩子就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并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呵护自己的师长。

  也许很多人说,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所以寄希望于孩子的回报心理本来就是不可靠也是违背教育之责任的。

有人曾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100名优秀大学生进行了学习规律个案调查,其中有66名学生在中学时期曾明确地把“回报父母的苦心”作为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

这是现实的,而且从教育的原则出发,培养孩子健康的亲情体验,形成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也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来。

关于让孩子懂得感恩,我们为父母提出了以下有效建议:

第一,不要包办,不能让孩子习惯于被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就会认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不要让孩子太容易得到东西。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尽管父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往往感觉不到它的来之不易。所以满足孩子的愿望应当学会量力而行,必要时可以设置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满足他。

第三,让孩子受一些挫折。特别是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偶尔受挫也是没有关系的。

第四,可以经常和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和苦恼。这样,孩子才能在体谅和感恩中健康成长。

4. 发愤

因为自身明确的缺陷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评价,将会激发一个人产生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着力点将很稳定?集中到一个方向上来,即通过改变并创造条件实现最佳效果。

我们都知道张海迪、海伦·凯勒以及保尔的故事,他们依靠不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意志,克服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最终成为有所作为的成功者。他们,都是人类精神的财富。

所有的成功者都须经历孤独、屈辱、失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忍受孤独——上天只帮助那些能帮助自己的人,人要有出息,必须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与寂寞,在孤独与寂寞中才能卓尔不群。

忍受屈辱——暂时的屈辱与苦难是磨砺一个人的意志的,只要心中有梦想,就可以坦然应?出现在面前的不幸,关键是我们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忍受失败——机会的发生都存在于对失败的清醒认识之中,最重要的是立即去做。这些都是发愤的思想前提,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发愤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如何改变条件去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发愤的核心。

巴西有一个小孩叫桑托斯,他和巴西的其他小孩一样,从小酷爱足球。但是后来他得了小儿麻痹症,六次手术之后,虽然免于一死,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膝盖骨变形,脚尖向外撇,肌肉发育不全,右腿也是严重的畸形,他不能站立,只能坐在轮椅?行动。

他看到街上的小伙伴们踢球,真是羡慕极了,有时候看得入迷,自己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可是当他的脚碰到轮椅上的挡板而疼痛难忍时,他又回到残酷的现实。

正是这个孩子,经过顽强的锻炼,后来竟能站起来,丢开轮椅,能跑能跳,学会了踢球,而且成为国家队的主力,参加过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世界杯比赛,为巴西队连获两届冠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个桑托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加查林,加查林是火箭鸟的意思,由于他比赛时满场飞快地奔跑,使人想起巴西最常见的飞得最快的火箭鸟。

加查林创造奇?,首先在于他克制了自己的痛苦,他没有坐在轮椅上向隅而泣,而是行动了起来,积极地进行顽强的锻炼。其次,在于他看清楚了问题。他看出失败并未成为定局,只要努力,还有胜利的希望,这些都不算什么。

更绝的是,他利用自己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的特点,练出了在快速奔跑中灵活地突然转身变向的绝招,同时,利用左脚外撇的缺陷来做假动作,快速转身切入,形成世界足球史上的奇迹。

这是发愤的经典案例,所以,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者愤愤不平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着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发愤。

第一,与孩子?同分析“不平”的真正原因通常是“条件”准备不足,而不是天赋或者人情世故,所以,要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争强好胜要有理由,要有方法。

第二,试着转移孩子的发愤情绪。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圆满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保持忙碌。

5. 发奋

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以往进行教育的时候,通常喜欢拿孩子感觉不到的英雄人物,或者伟人来做材料,这种激励是必?的,但起不了根本的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所有优秀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同时期的模仿榜样。从成功学的原理看,模仿成功者的态度是一条成功铁律,就是说,今天,你看什么书,跟什么人在一起,决定了你成为怎样的人,与成功者交朋友,系统模仿成功者的态度、信念、习惯,就是快速成功的最佳策略。

一个大学毕业多年的教育者这样说在学习中榜样的作用:

我在中学时代也有一个发现,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只要是他们有哥哥或者姐姐是大学生的,一般学习成绩都很好,而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当时我?为是因为他们的哥哥姐姐可能在学习上能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后来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指导,而是榜样的影响作用。

后来,我考上了很好的一所大学,我的妹妹也渐渐学习好起来,我自己很清楚,自己从来没有给她辅导具体的课程甚至明确的学习方法,但是我偶然发现,妹妹的笔记分类方法以及记忆方法竟然和自己的极其相似,这时我就知道了,其实,妹妹只是努力在模仿我的学习习惯,在她的眼中,我就是她最现实最能摸得着的学习榜样。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明确榜样的生活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奋的基本?力,而且也可以逐渐在模仿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那么,父母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父母要学会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去交朋友。

我们经常说,孩子啊,不要总跟学习不好的人在一起,要多与学习好的孩子在一起,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最好的办法是节假日自己家人和好朋友一家人在一起,或者聚会,或者外出度假,或者旅游等。这种朋友最好具备这两个条件:一是朋友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大一些,二是朋友的孩子因为学习好获得了周围人的赞赏和认可。当然也不必太多,有一两个就行,这样,由于父母有选择地为?子提供了一个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氛围,不用再去强调应向谁学习,孩子自己就知道找到求知的意愿。

第二,与孩子研究成功者的学习经验。

阅读传记,缩写伟人的童年求知故事,将每一个伟人的求知精神总结出来,如陈景润、鲁迅、居里夫人等。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