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质量问题-被动管理何如主动控制

 369蓝田书院 2019-01-06

先举个例子:旧时,一人家的粮圈被鼠咬了个洞,麦子从洞中流出,此人急忙找来盆和锅等来接,接了再倒进粮圈里,倒了盆子换锅接,锅里倒了换盆接,反反复复忙忙碌碌无个完,还撒了不少麦子。你看了会说,为什么不先把洞塞住?不要当成笑话,其实,我们的药品监管部门对中药质量的管理方面正做这样类似的事情!

时下,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管理可谓空前,对中药饮片的抽查与不合格公告,可谓极致,一波波、一轮轮,动辄上百批次,就连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同仁堂,也在一年连上六次榜单,只要产品上市被抽检,几无幸免。一时引发人们对中药的质量恐慌和危机,人们问,中药材到底怎么了,中药还能不能用,还敢不敢服用中药,如果没有被抽查的品种会不会有问题,饮片生产企业更是提心吊胆,人人自危!谁知道他们是怎样检验的?谁知那一天会莫须有的给我们一个公告。

试看公告情况:性状不合格(党参、黄芪)、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残、含量测定、水分不合格、浸出物不合格等等等等。这些不合格现象,一部分是所谓的性状不合格,多为切片的厚度、段的长度,直径的粗细,杂质的多少等不符合标准,而更突出更严重更普遍的是含量、浸出物等不符合标准,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不合格现象,是饮片生产企业掺杂使假了吗?非也!是饮片生产企业未检验吗?不尽然!

笔者分析的根本原因是:除了标准本身不科学不实际、检验取样代表性及仪器、人员操作误差性问题、野生变家种、品种退化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药材本身的问题,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问题。滥用农药和激素,这本身就给中药材不合格埋下了伏笔。

当企业收到中药材后,用高级的进口检验仪器,什么高效液相、气相、气质(液质)联用、蒸发光、红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旋光仪、原子吸收等等等等,还要购买价格昂贵的对照品等,这样,不仅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对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伤害!


某企业算过一次账,检验一批次药材,每批按1000kg核算,每kg检验成本平均在4元左右(对照品试剂),还不包含仪器折旧和人工成本。个别品种更会高的惊人,比如川乌草乌附子等药材,仅对照品,一批次下来就3.8万元,加上成品检验就是7.6万元,如果一批原料1000kg(其实,此类品种生产1000kg批量已经不小了),成品收率按60%计,对照品成本已达12.66元,再加上试剂、折旧、人工等,恐怕要高于15元了!如果成品检验结果不合格,或者批量再小一些,试想成本有多高!要知道,这些药材本身价格就20元左右。马钱子情况也类似。

人们感叹:检验成本这么高,又污染环境,浪费时间,伤害健康,这样做岂非舍本逐末,为什么就不能从药材的种植源头给予控制呢?即使平均每公斤贴补药农4元钱,整体的经济利益和时候效益也是合算的。

另外,即使你对某一药材或者饮片检验不符合标准了,你又见谁家将其当做垃圾焚毁了呢?

目前,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药农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新的激素类农药不断涌现, 什么“壮根灵”、 “膨大剂”、“草甘膦”、 “盖草能”、“ 壮叶宝”等农药在中药材种植管理过程中,随意烂用,无人管无人问,使得中药材体形肥大,等级提高了而内质下降了!就如同现在的养殖场喂出的猪、鸡、鱼,全是用激素催出来的,吃着没有肉味,何谈肉香。

为了人们用药安全有效,为了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为了人们有一个美好的环境,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勿重标弃本,将中药质量从源头把控,比如品种种子的筛选供应、种植环境区域的划分、种植管理的指导、农药化肥的控制、采收加工的指导等。就如同治理环境污染一样,从源头抓起,此方为正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