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的曹丕

 卧龙动 2019-01-07

明天股市不开盘,咱们随便聊聊。咱们单纯聊一个历史人物——曹丕

这人非常有意思。

网上经常有人讨论历史名人是什么星座。曹丕是冬天生的,结合史学形象和文学形象,曹丕应该是天蝎座——聪明,隐忍,报复心强,歹毒。



曹操有十几个儿子,入得了曹操眼的有五个: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其余那些主要是凑数的,显得人多力量大。


曹昂是长子——虽然庶出,但毕竟是长子,也有才华也能打,武力智力双高,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屡建功勋。

曹昂本来是个不错的继承人,可惜不小心死于一次对外战争。


曹冲也是庶出,是个神童,非常聪明,不用读小学,初中高中随便打个照面就直接考大学那种,深受曹操喜爱。

曹操逢人就夸这孩子,多次流露出要立他为继承人。可惜天妒英才,12岁就夭折。


曹彰是嫡出,这人武力值很高,但智力值很低,属于血很多蓝很少那种。

众所周知,这种人很难被选为继承人,一般早期缺将时带出去帮着扛一扛,后期就放城里不用了。



排除这几个之后,在争夺继承人这事儿上,就剩下曹丕和曹植最有战斗力。

这俩人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是嫡出,都跟着曹操经历过苦日子,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


曹昂死后,曹丕成了长子。按照传统规则,吸取隔壁袁大哥崩盘的教训,继承人默认选项应该是长子——曹丕有天然优势。


曹植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父亲喜欢什么——喜欢听曹歌唱曹歌嘛,什么没有曹公就没有大汉,曹公的故事,歌唱曹公,曹公最亲,曹公颂……

恰好,写曹歌唱曹歌,是曹植的强项,章口就莱。

曹植曾经专门成立歌舞研究所,召集一批专家悉心研究歌舞。自己也会填词作曲,经常组织歌舞表演,还时不时向曹操汇报演出,演出的节目都是曹操爱看爱听的。

曹操如何不喜?

经常意味深长地看着曹植,还会说一些“你那个哥哥,呵呵……”之类的话。弄得曹植心里痒痒的。


这让曹丕很恼火——我咋就没想到唱歌听歌这个角度呢?我可是有这方面能力的,我家甄宓是天下最漂亮,也是天下最会歌唱的女人,咋就没想到利用一下呢?你看我这脑子,基本上告别自行车了吧。


用伎不复——别人用过的伎俩自己不能再用,否则不但原创分直接被扣光,还可能影响其他得分项。

想来想去,曹丕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儿子。

曹操是一个主公。按照当时习惯,主公跟其他人,首先是主和臣的关系,其次才是别的什么关系。这是主公的优势,也是主公凄凉的地方。

曹操跟儿子之间,首先是主和臣的关系,其次才是父子关系。

曹丕反其道而行之——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就是踏踏实实当儿子,真真正正把曹操当父亲。


有一次曹操去打仗,群臣和儿子们为他送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表现舞台。

曹植带着自己的乐队,当着所有人的面,吹吹打打,给曹操唱了一首自己刚写的曹歌。雄伟华丽,大气磅礴,一下把场面给镇住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曹植得分满分。

在大家看来,曹丕基本上没有翻盘的希望。


曹丕也不想在唱曹歌这件事儿上翻盘。他有自知之明——就算自己勉强把声乐几种唱法,器乐几种玩法搞明白,也唱不过这个弟弟。

他的做法是:你唱你的,我哭我的。

他扑到曹操身边,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一边说一边哭:父亲啊,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出去打仗,这一出去也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儿子不想让父亲去冒风险啊,父亲您就留在家里教导孩子,跟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吧……

这么贴心的话,把曹操感动的不行,恨不得当场亲亲抱抱举高高。一边给曹丕擦眼泪一边安慰曹丕:宝宝不哭宝宝乖,宝宝在家听妈妈的话,爸爸很快就回来了。

就这样,曹丕把局面扳回来了。


后来,曹操当了魏王,传出立太子的消息。曹植召集手下人马,准备大干一场,拿下太子之位。连夜打造了七八首脍炙人口的曹歌,以歌舞剧的形式献给曹操。

曹丕这边没搞什么动作,而是跑到曹操身边,抱着曹操痛哭流涕。曹操问,大家都在忙着当太子,你跑这儿哭啥咧?

曹丕说,我心里难过啊,父王要立太子,说明父王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了,父王创下了这么一大摊子事业,要是走了,我们该怎么打理啊。

又把曹操感动的稀里哗啦,心里忍不住暗暗称赞:这儿子真厚道,真贴心。


其实这都是曹丕手下谋士帮着想的主意。都说刘备会哭,要我说,曹丕更会哭。刘备专门哭给外人看,曹丕专门哭给自己父亲看。

曹丕不光是哭,还私下散布各种说法,什么曹歌治国等于曹歌误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歌唱家能治邦理国,曹植只会唱歌不懂政治……



在手下谋士帮助下,曹丕当上了继承人。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当了魏王。

因为年轻,而且刚上位,有人不习惯这个少主公,背后都称他小魏王。曹丕也不能说什么,毕竟自己资历尚浅,根基未稳。

曹丕有更大的野心。当上魏王后,一直没闲着,时不时找人敲打一下汉献帝,说你别占着茅坑不拉屎。

汉献帝是个明白人,连忙夹断还没拉完的屎,屁股都没顾上,提起裤子就把坑位让给了曹丕,还昭告天下,说是自愿的。

曹丕对汉献帝也算不错,赞扬汉献帝高风亮节,让汉献帝挪到山东境内,封为山阳公,生活上继续享受皇帝待遇。


曹丕当上皇帝,但这个皇帝当的并不顺心。国内,经常有人说些针对他的怪话,说他篡汉,说他无才无德,说他文化层次低。

国际上,就连远在西蜀的诸葛亮,也有意无意地抨击他一顿,说他是土龙刍狗——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诸葛亮骂人是一绝,土龙刍狗,听上去萌萌哒,实际上非常气人。

众口铄金,况且自己未必是真金,自己的合法性也存疑。

曹丕很焦虑——焦虑自己辛苦抢来的东西被别人抢走,焦虑自己做的不够好。



要消除这些焦虑,他就得大权独揽,保证自己绝对权威,不能任何人都可以上来跟自己练两拳

他开始杀人立威,打击报复。第一个报复对象是曾经和自己争夺继承人的曹植。

他把曹植叫过来,说有人举报你没有真才实学,当年你写给父王的那些曹歌,都是别人代笔,这事儿你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还社会一个公道

大帽子扣下来,吓得曹植不敢说话。

曹丕见他不敢说话,乘胜追击,说你不要脸,没人伦,公然调戏嫂子,给你嫂子写流行歌曲,什么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你咋知道她罗袜生不生尘?你丫就是一个丝足控,恋物癖。


曹丕除了报复自己的弟弟,还打击曾经不跟自己站一个阵营的那帮手下。

曹洪这个人,屡立战功,曾经救过曹操性命,带兵打过张飞马超,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

在曹丕曹植争夺继承人时,曹洪没站曹丕这队,确切地说曹洪没站任何队。就因为这事儿,险些被曹丕杀了,在大家劝阻下,曹丕把曹洪贬为庶民。


曹丕这帮手下,虽然文韬武略,但各个都有小把柄,拿到放大镜下,谁的屁股都不干净。

曹丕想打击谁,随便搞一次针对性的清洗行动,就能轻易达到目的。


打击报复,不只是因为心胸狭窄,主要是为了集权立威——被打击的人,大都是他集权道路的绊脚石。

除了打击报复,他还论功行赏,收拢人心。当年跟自己一个阵营的,在他上位后,几乎都拿到了好处,得到了权力。

在他看来,自己人掌握着权力,自己就能掌控一切。他非常希望掌控一切,驯服三国。


无论打击报复,还是论功行赏,都是为了集权——曹丕曾经被权力操过无数次,战战兢兢活下来,比普通人更知道权力的重要。



要消除焦虑,他还得做出些功绩,证明自己的实力,好让自己心里过得去,也让其他人闭嘴。

曹丕时期的魏国,有一个怪现象:武将出去征讨,无论胜负平,几乎都能得到皇帝的封赏和祝贺。

这事儿让吴蜀两国很不解:我屮艸芔茻,明明打了个平手,我们还略占上风,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搞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孩子居然在庆功。

很多人都知道此举是收买军心,却不知道此举更是为了彰显魏国在自己带领下变厉害了——曹丕,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很好地利用了“封赏、祝贺”等于“胜利”,这一惯性思维


曹丕还喜欢干一件事儿——观兵。陈寿三国志里有一段明确记载,说曹丕带着水军,站在船头,一路沿江巡视,还在广陵举行了盛大的观兵仪式——

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曹丕知道,手下将士都曾跟自己父亲南征北战,自己虽然当皇帝,但将士们跟父亲更亲,跟自己有隔阂。

他想靠组织观兵活动,拉近与将士们的距离,试图跟父亲那样,与将士们形成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将士们,好让他们为自己卖命。


有人笑话曹丕文化水平低,不如曹操曹植,不如建安七子。

不如曹操曹植,不如建安七子可能是事实。但说他文化水平低是有失偏颇的。曹操横槊赋诗,曹植七步成诗,曹丕也不差,观兵时在马上就能写出《广陵观兵》——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虽然没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豪迈。也没有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豁达。但“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也是一种高度自信,而且更显务实。


不管是作秀也好,真心也罢,曹丕对百姓疾苦倒是很关心,时常派人下去探访,还对特困户进行物质和资金支持,三国志有一段记载——

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


曹丕确立了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方式沿用了好几百年,直到隋朝才逐步被其他方式取代。

九品中正制虽然使寒门再难出贵子,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高层之间内部矛盾,高层都有肉吃,就愿意支持这种制度,就愿意支持曹丕。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要想稳定就得付出代价,关键看谁来当这个代价。


有一段时期,魏国言论比较松散,大家一个个跟狂蜂浪蝶似的,动不动就搭个台子对别人评头论足,连他这个国君也时常被泼脏水。曹丕忍无可忍,颁布了《禁诽谤诏》——

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别看就这几个字,效果相当明显,唧唧歪歪的人一下少了,用三国志里的话说:於是遂绝


东吴害死刘备的兄弟,刘备带兵攻打东吴。曹丕看了刘备的布阵图,一下就得出结论:刘备必败。

果然,没多久就传来刘备兵败的消息。

这说明曹丕是有见地的,这事儿曹植未必就能看得出来。

这个事儿,让身边的大臣对曹丕多了几分敬意。


为了立威,也为了收拢军心和人心,曹丕多次亲自带兵出征,剿灭了不少地方武装势力。

不过小打小闹不是他的目标,消灭吴蜀,统一三国才是他的目标——他想青史留名,功业盖世。

如果能完成这个目标,不单可以抵销篡汉骂名,他还会被称为明君圣主,再也不会有人说他不如父亲不如弟弟。


他动用过政治手腕,拉拢孙权,吴魏一度结盟抗蜀,孙权曾主动向他称臣,愿意接受他的册封。

不过,孙权打心眼里看不起曹丕,说曹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


他动用过军事手段,多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和蜀国,试图武统三国。

耗掉了一些凌云壮志,取得了一些边角成绩,却没能改变什么,历史巨轮依然沿着原来的节奏,不疾不徐。

目标明确,没能达成,是曹丕的毕生遗憾。


三国,就像一只神兽,桀骜暴躁,却也美得摄人心魄。每个掌权者都想驯服这头怪兽。

这头怪兽元气满满,睥睨天下,不甘心被人驯服。

曹操、刘备、孙权、曹丕、曹睿、诸葛亮、周瑜、姜维,无数英雄豪杰,都上去试过,被神兽弄得遍体鳞伤——没能驯服。

直到后来,这头怪兽玩累了,玩腻了,趴在那里。一个人怯生生地走过去,摸摸它的角,说跟我走吧。

神兽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跟着那个人走了。

未必是那个人更有能耐,是那个人赶上了好时机;未必是之前的人无能,是这个神兽太凶悍。


曹丕是这样一个人: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为了达成目标,不择手段,敢于拿一切当垫脚石,敢于踢开任何绊脚石

可惜时运不济,能力有限,他无法驯服桀骜暴躁的三国。

他很着急,把自己憋出了内伤。

不到40岁就死了。

死于焦虑。



觉得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或者让你产生共鸣,

请帮忙随手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