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冰奇 一晃眼过了七十岁,我似乎一切尚未明白,就进入了暮年。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看来也无法弄明白了。性情依旧,相比较过去,更多了对情绪的认识。细算着剩下不多的时间,把过去的作品更加了些感悟,减去了过多的掩饰,开始学会在生活里享受生命,同时进入了宽恕的双向。再次开启了生命情绪之源。 风没有色彩,没有形状,却有情绪。在音乐里,也是有情绪的,起伏转换,终成艺术的表现。艺术超越善恶,让你感到的是情绪冲击,让心灵受洗。 既然艺术是为了强化张力,又为何不随心所欲地去展示情绪。人要活着必须要实践。从人性到野性,从植物性到动物性,人不只是模拟了一下自然,而且有超自然的属性,并且有一种超越的欲望。一旦情绪超越了兽性的张牙舞爪,就改变了艺术的初衷而走向了艺术的反面。如冷静到麻木则无艺术。新的思维,与美学智慧,并不只是单一存在于冷静之中,往往在情绪思辨里产生。没有失误,哪来冷静?强化冷静而害怕失误,就不是艺术。二律背反存在,在有意无意的情绪里,而不是在体系和习惯里。好多事是后人总结的,什么生命张力与穿越,什么视点与时空概念,硬是往体系理论化里强拉,其实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想到那么多,只是情绪思维的延伸与推进,变化的现场互动而已。艺术更多是是走一步,看一步。时而借题发挥,但不是在是非善恶里发泄,不是为了什么去表现什么,是人性与灵魂的互相倾诉,是人性与自然的纠缠,更不是一问一答平等式的冷静。一借题,就是让艺术向拐弯处挤,一直到有意外发生,再向前推一步,这样方能断了文人的牢骚之根,进入了悲剧意识,把艺术升华。这一切变化自始至终是在情绪思维的变化之中,如死神的往来和去处,是不受人为界定的约束。艺术,一旦有人为界定,就是企图把激情归入冷静。因为人们为了更多的接受,让冷静去压抑情绪。这所谓的理智就让艺术变得平淡了。 我宁可不冷静,我要强化情绪。在艺术里,界定越多,离艺术越远,在体系化里追求完美,享受习惯,只能让你麻木。 ——李冰奇作品欣赏—— 李冰奇简介:1947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现定居美国加州。师承刘勃舒、许麟庐,擅长花鸟指墨。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指画学会主席,现为美国东西方艺术学会会长,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