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英锋 五月中旬,我去了趟贵州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头一天晚上入住贵阳。盛夏的贵阳不愧为避暑胜地,晚上还得盖上被子。第二天起了个早,十点过五分就到了西江千户苗寨。 说到西江千户苗寨就不得不说苗族。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它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显示有五次大的迁徙历史。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后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饥荒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苗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我们到达的西江千户苗寨,它位于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这里被誉为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 “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这里曾是中国苗族历史上五大迁徙的结集地,如今成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是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领略少数民族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淳朴的民风,享受原始村落安谧祥和。体会和分享当下苗族人在改革开放下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喜悦的
最理想的地方。 小路在细雨中向前蜿蜒着,一边是泛着细小浪花的白水河,游客在突兀出来的大石上与穿着艳丽服装的苗族姑娘在拍照,华伞、丝巾在绿树翠竹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还有不时传出的朗朗笑声;一边是门面古色古香的店铺,腊拼、古藏肉、苗王鱼、青岩豆腐、韭菜根冒出的地方特色的香味诱人十足,令人陶醉,穿着黑色长袍的男子大把攥着牛角梳在高声叫卖,极富民族特色的刺绣、银饰、蜡染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陈设视乎诠释着这座露天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的魅力。一口浓厚川音的店员好像看出了我们饥肠咕噜,不厌其烦的在召唤着我们进店享用。我有些厌烦古镇、古寨子、古村落过度宣示现代商业气息的现象,但每每陷入其中而不得不随波逐流,同伴几次拉我,好心地为我撑起雨伞,可我不愿,不愿错过这里蕴含着的温馨,不愿舍却细雨中与西江苗寨千载难逢的际遇,我置身于此就是想以纯自然的心态,性情上来一个纯自然的释放。既然走出了水泥浇筑的四方块,那就褪去一切铠甲,我尽可能地把自己彻底地交给千户苗寨,任性地、悠闲地走着,任由思绪在纷纷细雨中飞扬,任由时光如白水河流水流转穿越,让碎片的记忆在大脑中由点成线再构成面,期待心和神与古老而又纯朴的山寨亲密融合。 凝视那铺在脚下的青石,踏上去给人以厚重与坚实。小路依河而延伸,小路依河而蜿蜒。雨住了,当人们收起雨伞后你就会看到人流构成长蛇阵,缓缓地在蠕动着,树叶上的雨点不时的落下,让我在惊醒的同时也调整了急慌的心情,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踯躅在雨后清新的小路上,期待前方的靓丽与深幽有什么比这更惬意呢?青石路承载着千年古老的脚印,通向远古的浪漫,每一个拐点每一个岔巷肯定是连着一段亘古的往事和缠绵悱恻的情爱故事,还有那造型独特的一座座风雨桥和高深莫测的题名,实实在在展示了苗人聪颖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创造艺术。穿过最后一座风雨桥,沿着平缓的山路上行,苗寨的概貌第次展现,还有那些有序而又错乱的田梯,一片片、一层层的,都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一幅古老绝美的水墨画卷。叹服之余,我想起了散文家余秋雨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西江千户苗寨,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凝练精辟,不愧为大师。 观景台上人头攒动,好不容易占据了一个位置往下放眼望去,好一个重峦叠翠,山山梁梁、田间地头草木葱茏,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群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吊脚楼的建设既没有占用耕地,又防止了潮湿和水患,还能居高临下洞察世情,是苗族人在建筑方面聪明智慧的又一结晶,来到西江的游人无不为苗寨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也许是上苍的眷顾吧,赐予这个漂泊不定的民族这块风水宝地,让她们得以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仔细看西江千户苗寨所处的位置是典型的河流谷地,清澈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人选择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建寨而居,她们在河流两岸开辟出大片的土地,世世代代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千百年来的不懈历练,终于沉淀出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旖旎瑰丽的田园风光。 午饭时分,我们穿过密密麻麻的摊位,沿着窄窄的楼梯,感受苗家的长桌宴,苗族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数千年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人们在长桌两边坐定,举目相视谁也不认识谁,但没有尴尬,没有生疏,一个个眼神充满好奇,忽然一阵歌声,五个苗妹提着瓷壶拿着瓷碗来到桌前,挨个敬酒,一碗、两碗,直到客人摇头拒绝方才罢休。苗妹们衣着色彩艳丽,长裙上绣有醒目的大花朵,戴着星光闪烁的银头饰、银项圈、银腰饰、银手环,敬酒十分专业,动作娴熟优雅,她们用苗语演唱着古老的苗族敬酒歌,听导游说大意是欢迎你到苗寨来,醇香米酒迎接你,你喜欢来一杯,不喜欢喝两杯,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三杯,虽然歌词一句都听不懂,但曲调悠扬,有着唱诗诵经般的音质,在客厅里回荡,震撼了我,也震撼了所有的人,我想这就是长桌宴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苗族文化长河中一朵隽永俊美的浪花。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枚红鸡蛋,蕴含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按照苗妹的说法,我们将鸡蛋拿起来在额头上揉了三圈,然后在额头上碰破,虽然有些疼,但是我们在一片哄然大笑中开宴了。菜品不少,就是米有些糙,且糊了,大片的黑锅巴非常醒目,谁也没有挑剔谁也没有浪费,大家都在躲酒中狼吞虎咽。吃过富有苗家特色的长桌宴,美美地喝过苗家酿制的醇厚米酒之后,我们有隐没在摩肩擦踵的人群里。 走进苗家,是阿朵接待的,典型的资深苗妹。我们的目光急切的扫描着吊脚楼的角角落落,不想浪费这近距离感悟吊脚楼的机会。吊脚楼的建筑与一般民居不同,没有水泥也没有青砖,全部以木质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杂物。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也是苗家祭祖和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很多讲究和规矩,因而堂屋就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几杯水的功夫,阿朵讲完了吊脚楼的前世今生,我对“美人靠”很有兴趣,因为进来后第一眼我看到它,就觉得有点像现代建筑中的飘窗,听完讲解我就想去坐坐,可是阿朵对银饰品的温婉推介,瞬间让我有了逃离的想法。苗族人崇尚银饰与苗族原始的图腾巫术习俗有关,苗家人对银器能狗驱邪避煞深信不疑,他们坚信佩戴银饰可得到祖先的庇佑,会有好运,因而从头到脚无处不饰,他们头、颈、胸、手、脚、背、腰都有饰品。因而苗寨银器加工业比较盛行,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呈现了瑰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展示出富有内涵的精神求索。银饰全为手工制作,特别是在拉丝方面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尽管价格昂贵而购买的人也还是不少,人们生活富足了,购买奢侈品没有错,更有可能是认可了导游所说的购物就等于扶贫,但愿银饰品销售能够成为苗族同胞致富的好途径。现在看这些银饰品不仅仅是装饰品,是苗人个体性命与心灵的依托和慰藉,也是整个苗族族群安定幸福预示和的象征了。 出了苗家,回眸那绵延不断的一坐坐被风雨剥蚀的吊脚楼,古铜色的木质墙,黑魆魆长着经年的苔鲜的屋瓦,更衬托出苗的寨古老和幽远,还有那木墩石凳,这一切似乎在诉说着苗族人民几千年的厚重历史。也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这一古老建筑的古韵之美! 苗寨之行,韵味无穷,黔东南只是地理方位上的概念,可谁又能忘却这一颗璀璨闪烁的明珠,千户也不是古代军事管辖意义上的千户、万户,而是因为这处寨子真正聚集了上千户苗族人家,取其数量才称之为千户,究竟有多少户,只有苗人自己知道。穿行在苗寨,让人如醉如痴,当你轻轻地慢慢地揭开她美丽面纱时,你会感觉到她的魅力是瑰丽而厚重,也是多元和包容的。苗族人身形玲珑,但却用坚实的肩膀扛起了一座座秀丽的吊脚楼,用勤劳的双手把白水河两岸建设成风光旖旎的家园,用虔诚的心灵将美丽的蝴蝶视作母亲而让自己的灵魂无限的升腾,用聪明的智慧将银饰品加工推向全球,他们没有忧伤,他们不知疲倦。燃起的篝火是对生命的憧憬和向往,飞扬的情歌是享受生活后的尽情释放,悠扬的笙箫声传承的是祖祖辈辈与山水不离不弃的眷恋与永恒。日子随着白水河在静谧中流淌,炊烟带着温馨袅袅上升,难得的净土,堪称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陶公不在了,我却成为必然。 |
|
来自: YINGFENG11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