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稼轩从少年英雄熬到烈士暮年的不得志

 潇潇雨ekg9m5f4 2019-01-07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其实挺有意思的,标题居然是“代人赋”。嗯……有了这么个前提是不是表示全词词意就与作者无关了?

其实我觉得并非如此。

美人白发,英雄迟暮。这两个意象在诗词中常常都代表着一种“时不我与”的萧索之意,所以,虽然全词都是写女子心思,但若说“代人作”不免有些欲盖弥彰了,毕竟作者是辛弃疾。

这词大约创作于被弹劾后带湖闲居时,虽然不能确定是否有那么一个“眼底有离恨”的女子,但却有一个心怀愤懑的英雄。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便已被金人占领,可以说他也是“遗民”中的一员。只不过这个遗民并没有泪尽胡尘,而是起义反抗,并在弱冠之年五十骑袭敌营,擒叛徒南下归宋。

其实可以料想到这时候的辛弃疾是怎样的意气风发,也许他想着在归宋后便可以大展拳脚,收复失地光复河山。只是他忘记了,让岳飞冤死风波亭的罪魁祸首正是对他大加赞许给他封官的宋高宗。有这样一位偏安一隅的君主,任凭他再怎么文韬武略,注定没有用武之地。

嗯,也许有人会在这里提出疑问,说就在辛弃疾归宋那一年孝宗即位,这位皇帝即位之初便为岳飞平反,而且执政年间锐意进取筹谋北伐,怎么还说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

首先他的身份就很敏感,他是“归正人”,朝廷未必便能对他有多放心。其次,隆兴北伐的失利无疑对孝宗信心有了很大的打击,是以之后再想要“北伐”必然就要慎之又慎。因为有着种种原因,所以这位少年英雄弱冠归宋直至40多岁都未能一展胸中抱负,只是辗转各地整顿治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在不断被排斥被打击之中,回顾少年事再“赋壮词”其实已是无奈之言。在这种心境下,哪怕他再不信“人间有白头”,也得叹一句“可怜白发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信很多人真正了解辛弃疾是从这首《永遇乐》开始的,辛稼轩不止一次在北固亭留下怀古词,这与他一生的信念是脱不开关系的。只是,已经“烈士暮年”的他只能感慨连问“尚能饭否”的人都没有,看着“草草”而起的北伐之师,年过花甲的他即心焦却又无力,他明知韩侂胄的贸然行动必然会失败,但谁又能听得进他的话呢?

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的第二年,1207年,北伐失败吞下苦果的朝廷似乎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想要再次重用辛弃疾,只是已经重病缠身的他如何还能再赴京师?这一年,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因病去世,也许临终的那一刻他真的“梦回吹角连营”,想起少年事,所以才会高呼“杀贼”西去。只是,与三呼“过河”而逝的宗泽老将军一样,在那个时代,他们英雄迟暮留给世间的只是无限的遗憾,无限的哀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