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案例

 木香草堂 2019-01-07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案例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次接触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非常有必要。本课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分月饼的情境:分别把4个和2个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合理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平均分是最合理的。接着,我又问:“把一个1月饼分给两个人,每人又得到多少算合理呢?”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纷纷举起小手,他们的回答是:“每人分到一半或者半个。”接下来,我就做了如下两次不同的教学片段:

第一次执教片段:

 紧跟着学生的回答,我问:“这一半或者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请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全班学生被我的问题难住了,他们进入了沉思之中。)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别学生举起了小手。 

展示第一位学生的结果:“0.5”。

 可是我让他解释为什么可以用“0.5”表示一半。他的回答是:平常改卷时用“0.5”表示半分。

 (虽然他解释不全,但至少会把平常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还是值得表扬的。)

 我接着问道:“有没有同学写的跟他不一样的?”

 (或许学生真的没有其他想法,或许学生不够自信,生怕自己写的不对,怕挨批或挨笑,迟迟没人举手。)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再这样下去的话,后面的内容肯定会来不及,我就产生了紧张感,脑海里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位学生高喊着:“老师,我写得跟他的不一样。”

 我顿时一阵惊喜,心想:“难怕有一点点希望,我都要去试试。”

 幸运的是,这位学生写的正是我想要的也就是今天的教学重点“ ”,帮我解了围。

 但当我问她为什么用“ ”表示一半时,她答不上来。

 为了下面的教学进度,我就匆匆地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用“ ”来表示一半或者半个。

 最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用“ ”表示一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用圆片来表示月饼,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想一想等教学活动,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1”表示其中的一份,“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  ?— ”表示平均分,所以用“ ”来表示一半。

 反思:

       此教学片段中,师生进行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学生在老师预先安排的问题下按部就班地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找出答案而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时,大部分学生陷入了困境,我当时就出现了紧张的心态,期盼着学生说出“ ”这个数。庆幸的是此时有位学生提出用“ ”来表示一半,缓解了这个紧张的气氛。但当我提问为什么用“”来表示一半时,学生一个也回答不上来。通过反思上述案例,我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太估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分数以前,虽然“一半”等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中,但是还不知道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一半”;二是我过早地侵占了学生的三维空间,过早地给学生渗入“ ”用来表示一半,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的由来,他们对“ ”的理解完全是教师给予的。要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我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将圆片平均分成两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 ”来表示,效果会更佳。

 第二次执教片段

我先不急于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而是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用圆片来表示月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描一描,摸一摸,剪一剪等教学活动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去体验和理解平均分的过程。

     实践活动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一半或者半个你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并把它写在这半个圆片上。

 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一半。”

 的结果是:“0.5  ”。

 对于“0.5”,因为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就一带而过。

 对于“ ”这个数,我从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做了一定的解释,二分之一的正确表示方法应是:“ ”。

 最后讨论得出:一半可以用“ ”来表示。

  当我提问:为什么可以用“ ”来表示一半或者半个呢?

 (学生们各有各的说法,尽情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些学生说:“1表示其中的一份,“ —”表示把它切开,2表示分成两份。

 有些学生说:“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平均两个字不能漏。”

 有些学生说:“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1表示两份里的其中一份。“ —”表示平均分。” 

我连连表扬表示赞同。

 最后,结合分圆片的过程,总结得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半个圆片,是整个圆片的 

 反思:

 此教学片段中,学生自主探索、深入领悟的教学形态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在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写出答案,而是先紧扣平均分这一知识点,设计折、摸、涂、剪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一个物体被平均分成两份,直观地理解和体验平均分,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怎样分得的一份才是“一半”,让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和理解“一半”可以用“ ”来表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数来表示“一半”也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学生会发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觉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这样设计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比较活跃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折一折、说一说、剪一剪)等活动,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才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案例启示】

一、提供机会,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注重知识“原创造”的过程,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的机会。教师可以运用能引发互动的有效办法——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困惑,理清思路,并有机会分享别人的想法,从而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二、帮助指导,使学生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有了足够的机会,他们便会自由讨论,合作活动,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还没有具备一定的组织、合作能力,他们并不会完全顺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教师必须把握好“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这一角色,在教学中不仅要提供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适当启发,渗透方法;及时指导,纠正偏差。

 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这样的学习就变成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面貌,使数学课堂焕然一新,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http://www./fz/column21317/10179714-6b1f-4d3b-83fc-e61279a297b7.html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案例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