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少伦丨师造化——当代山水画写生创作转化研究展·第二回

 我心中的太阳在 2019-01-07



艺术家简介




王少伦


1965年生,河南偃师人,1989年广州美院国画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取得广州美院研究生同等学历。2013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导师为姜宝林先生。现为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广铁书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



学术文章·作品欣赏



山水画写生浅谈

师造化尊吾心


文 / 王少伦

 

艺术的创造是没有终极的,审美领域的拓展也一样没有终极。


山水画到了宋代就已经完成了尊崇自然、刻画真山真水的完整体系,并达到一个高峰。到了清初,由于帝王主张以复古为能事以师承为尊崇的做法,使山水画长期处于单调抑郁、了无生机、漠视自然的现状。于是,清末到民国就涌现了一批有识之士和践行者,如:康有为、陈独秀、黄宾虹、高剑父、陈树人、张大千等,他们为山水画写生搭桥探路,奠定了基础。到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山水画切合为社会服务的需求,更加明确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李可染、张仃、赵望云、石鲁、傅抱石、林风眠、关山月、黎雄才等老一辈艺术家,将对景写生再次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使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



王少伦 《径幽心远》 68 x 68cm


王少伦 《丰学祥瑞》 68 x 68cm


今天,山水画写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仍然在延续、发展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写实或写意、也不管是写生中有创作,其内涵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了。古人早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毕竟写生是对自然主体的观察体验和表现过程,当下,这种从写生到创作的主流手段,尽管衍生出了多元并存现象,但物是人非,山还是那座山,我们如何从中走出来,画出有时代感和鲜明个性的作品呢?借李可染先生之语“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走出来”作为我们当下的学习指南仍未必过时。



王少伦 《春山厚土》 68 x 68cm


王少伦 《秋谷鸣泉》 68 x 68cm



事实上,“师古人”“师造化”“尊吾心”三者既是一个先后关系,又是一个循环往复相互交错的整体。初学写生,把学习传统经典的临摹作为基础非常重要,先取得较清晰的来路和法度,不至于走偏盲从。诸如我们学习山水画特有的透视法、章法、笔法和墨法等,都是借鉴传统精髓来滋养和支撑。将现实的“型”转换为艺术的“形”,将“三维空间”变为“二维空间”,如此,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不断的开阔眼界和提高自身修养,才能逐步的实现表现由“自我”到“无我”的更高境界。每当置身于自然,触景生情,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鲜活的亦或生涩的元素,因为新奇而感动于心。这时,如何将物象归纳转换成自己的艺术形式和笔墨语言,同时,又不失自然之态之趣,是对画家最大的考量,如此带有猎奇性、挑战性、未知性的实践探索,总是像魔一样在诱惑着吸引着我,这种体会不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魅力,而是整个过程的综合感受。



王少伦 《原野》 70 x 137cm



山还是那座山,如何画出异于古人异于今人乃至不类同于自己的山水画?这种以写生为切入点的绘画方式还能走多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是借景写“情”写“境”既符合中国画的文人情怀,又不失“我”的主观理念。将“形象”和“意象”通过个人的理解进行发挥,做到“神游万壑,心游大荒”该多好!


李可染先生穷其终生研究写生和创作的关系,是认认真真的用创作态度来写生的一位代表,此以李可染先生“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为山水画写生的理念参照何如?




师造化——当代山水画写生创作转化研究展·第二回


主办单位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画美术馆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
北京艺投文化

总策划
龙   瑞

学术主持
程大利

总策展
袁学君

策展人
陈斐鹏    谢增杰

展览时间
2018年12月30日——2019年1月10日

开幕式
2019年1月6日下午14:30

展览地点
中国画美术馆

参展画家

程大利  王学辉  张谷旻  周逢俊

廖勤俭  曹建华  左力光  任晓军

范治斌  黄唯理  权锦鸿  王少伦

郭保同  李雨阳  蔡   亮  田占峰

田茂国  余立新  左文辉  关   坚

方广智  周建朋  许洪林  贺海锋

程云仲  陈斐鹏  曹   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