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十里扬州路 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鸿儒书香vosn18 2019-01-07

扬州这座久负盛名的江南水乡,自古富饶繁华。春秋肇始,楚汉隆兴,隋唐鼎盛,清明繁华。扬州旅游资源丰富,其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园林古建,精致的美食佳肴都闪耀着古城之美,吸引着游人的到来。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享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美誉。它的名字在三百多年前就被记载在古书《扬州鼓吹词序》中。因为这条河流在扬州城的西北部,形状弯曲瘦长,所以叫瘦西湖。在清代,由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多次来到扬州,当地的官员和盐商在瘦西湖边建造了很多的园林,使得这里变成了一处风景非常美丽的地方,周边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园内“长堤春柳” 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阳春三月的时候,春花烂漫,柳丝起舞,飞扬如烟,这画面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正应了李白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图片

(图为瘦西湖景色)

“荷浦薰风” 也是扬州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园主人是乾隆年间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皇帝曾两次临幸他的园宅,见其喜种荷花,故赐名“净香园”。到了夏天,这里的景色更是迷人,置身其中让人不由吟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梅岭春深”一景在小金山上,山上遍植梅花,每当冬季梅香四溢,引得游人纷纷来此踏雪寻梅,故得此名。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如今全都集中在这里,每座建筑布局都很别致。风亭在小金山顶,吹台伸向湖中,月观在溶溶月色中伫立湖畔,琴室静静地依偎在杨柳岸边。山上山下,方寸之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心神向往。

五亭桥,它被誉为是中国亭桥结合的典范。它建于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期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桥上的五亭突出了江南之秀,桥基厚重工稳,体现了北方之雄。南秀北雄,在这座桥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折射出扬州本身的地域文化特征--南北兼容。因五亭桥最早建于莲花埂之上,五亭相聚,形似一朵并蒂盛开的莲花,故又称“莲花桥”。五亭桥的魅力还在于它十五个桥孔,适逢中秋之夜,十五个桥洞,洞洞相通,洞洞衔月,这样的景致自然折服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诗人徐凝曾感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更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真的是好一座月亮之城啊。

在2500年的漫长岁月中,诞生了璀灿如星的人间瑰宝——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很好的集合了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了非遗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聚集区内非遗活动展示区和大师工作室,工艺美术馆错落有致,向我们徐徐讲述着扬州过去的故事。

悠扬的古琴,活泼潇洒中又富有恬静幽逸的神韵,恬逸洒脱,刚柔并济。扬州的广陵派古琴从春秋战国时期便在扬州风行,具有轻松催化,高洁清虚,中和急徐的演奏风格。厚重的版雕,创于唐代兴于清代,扬州版雕印刷技术具有精妙的较刻技术和复杂的工艺流程,从备料到雕版,印刷,套色,装帧,无一不倾注了匠人的心血。精美的剪纸,巧夺神功,线条清秀构图精巧。曾有诗称“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未得有。”当我们一一走过非遗活动展示区,看着一件件作品在诸位大师的手中从无到有,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们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图片

(图为扬州漆器细节图)

除了这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非遗项目,扬州市还有1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1项省级非遗项目和202项市级非遗项目。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扬州漆器,苏秀(扬州刺绣),雀笼制作,扬州传统修脚术等等。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大汉的漆光,盛唐的灯彩,富有者古时大师们无穷的智慧与想象,也蕴含着着现代大师们的匠人精神,使扬州蜚声海外。

图片

(图为雀笼作品展示)

现代的扬州也在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我们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也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散发着光彩。

(摄影记者蒋安舟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