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驱虫剂

 仰望星空qv66ma 2019-01-07

定义:凡以驱虫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杀虫或安蛔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适应症:驱虫剂主要用于寄生虫所致病症。常见的有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消化道寄生虫。

症状:多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虫斑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症。

疾病演变:如失治迁延日久,可表现有肌肉消瘦,不思饮食,精神萎靡,肚大青筋之疳积证。

用药特点:本类方剂常以驱虫药为主组方。

代表方:乌梅丸化虫丸等。

注意事项:使用驱虫剂,首先应注意辨别寄生虫的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方药。其次要注意掌握某些有毒驱虫药的用量,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驱虫后,应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再者驱虫剂空腹服用,服后忌食油腻食物。此外,驱虫药多系攻伐之品,不宜久服,对年老、体弱、孕妇等宜慎用。

乌梅丸

【出处】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30g)  细辛六两(3g)  干姜十两(9g)  黄连十六两(9g)  当归四两(6g)  附子炮,去皮,六两(6g)  蜀椒炒香,四两(5g)  桂枝六两(6g)  人参六两(6g)  黄柏六两(6g)

【用法】

古代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现代用法: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厥证

【症状】腹痛时作,手足厥冷,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亦治久泻、久痢

【证治机理】本证系因患者原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喜温而恶寒,“遇寒则动,得温则安”。素患蛔虫之人,蛔寄生于肠内,若肠寒胃热,亦即上热下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逆行窜入胃中或胆腑,阻塞胆道,则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出蛔虫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时发时止;腹剧痛,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发为蛔厥。此蛔虫内扰,寒热错杂之证。治当温脏安蛔,寒热并调。

【方解】

君药—乌梅柯琴言:“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重用味酸之乌梅以安蛔,使蛔静痛止,为君药。

蜀椒细辛蛔动因于肠寒胃热,故以味辛性温之蜀椒细辛,温脏而驱蛔;

臣药—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之黄连黄柏,清热而下蛔,共为臣药。

附子干姜桂枝助其温脏祛寒、伏蛔之力;

佐药—附子干姜桂枝人参当归蛔虫久积脏腑,必耗伤气血,故以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与桂、附、姜相配既可养血通脉,以除四肢厥冷,亦有利于温脏安蛔,合为佐药。

使药—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扶正祛邪之功。

对于胃热肠寒,正气虚弱的久泻、久痢,本方又有酸收涩肠、清热燥湿、温中补虚之功,故亦可治之。

【配伍特点】本方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且寒热并用,以调肠寒胃热;邪正兼顾,扶正祛邪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蛔厥证之代表方。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蛔虫病发作之时,可先用本方安蛔,再行驱虫

【临证加减】

1.若寒重者,可酌减黄连黄柏

2.热重者,酌减干姜附子

3.若体不虚者,可去人参当归

4.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不足,若欲驱蛔者,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蛔之力。

【附方】

1.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胡黄连一钱(3g)  川椒炒,十粒(2g)  白雷丸三钱(9g)  乌梅肉三枚(5g)  生川柏八分(2g)  尖槟榔磨汁冲,二枚(9g)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功用】清热安蛔。

【主治】胃热盛蛔动证。

【症状】症见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面赤口燥,舌红,脉数。

2.理中安蛔汤(《万病回春》)

【组成】人参七分(2g)  白术一钱(3g)  茯苓一钱(3g)  干姜炒黑,五分(1.5g)  川椒三分(3g)  乌梅二个(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安蛔。

【主治】中焦虚寒蛔扰证。

【症状】便溏溲清,腹痛肠鸣,便蛔或吐蛔,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

【鉴别】

1.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鉴别:

相同点: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三方均有安蛔驱虫之功。

不同点:

乌梅丸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能安蛔止痛,又能温脏补虚;适用于胃热肠寒,寒热错杂蛔厥重证。

连梅安蛔汤清泄肝胃配以驱蛔;适用于肝胃热盛,引动蛔虫所致腹痛,食则吐蛔,烦躁,面赤等。

理中安蛔汤温中祛寒配以驱蛔,适用于中焦虚寒之蛔扰证。

医案举例】

沈尧封治朱承宗室。甲戌秋,体倦吐食。诊之,略见动脉,询得停经两月,恶阻症也。述前治法,有效有不效。如或不效,即当停药。录半夏茯苓汤方之,不效,连更数医。越二旬,复邀沈诊,前之动脉不见,但觉细软,呕恶日夜不止,且吐蛔两条。沈曰:恶阻无碍,吐蛔是重候,姑安其蛔,以观动静。用乌梅丸,早晚各二十丸,四日蛔止,呕亦不作。此治恶阻之变局也,故志之。(《续名医类案》)

按:乌梅丸为温脏安蛔之方。《伤寒论》云:“……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而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宋本《伤寒论》326条厥阴病提纲证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案症见呕恶日夜不止,吐蛔虫,为蛔虫窜动,扰乱气机,故以乌梅丸先安其蛔。

【方歌】

乌梅丸细辛桂,黄连黄柏当归人参附子椒姜继,温脏安蛔寒厥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