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读书笔记1001:仲景微旨(上)

 紫苏333 2019-01-07

要点3:伤寒温病,各不同气。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原文:伤寒温病,各不同气。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原文:伤寒、中风,本无内热,但因风寒外感而发,病在经络,不在脏腑。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其视温病之热自内发者不同。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

理解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温病与热病的原理之后,了解了温病与热病就是人之一气处于飞腾发散的异常状态的时候,被风露侵袭导致里面郁热的情况,我们再来理解“仲景微旨”这一小节中的第一句话“伤寒温病,各不同气”。我们看《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原文:伤寒、中风,本无内热,但因风寒外感而发,病在经络,不在脏腑;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其视温病之热自内发者不同;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总结起来《伤寒杂病论》的伤寒与温病的差别就是三个。第一个差别是人之一气的初始状态不同。温病的情况是,人之一气的初始状态因为“冬不藏精”而处于超出常规的“天当极寒之际,人行盛暑之令”,人之一气处于飞腾发扬状态,没有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伤寒的情况是,人之一气是正常的,没有过度发扬状态。第二个差别是病起的根因不同。伤寒病起因在经络受外感,温病根因在脏腑本来内热。因为温病是人之一气、特别是脏腑之气处于飞腾发散、热的状态导致的,所以病则脏腑经络表里都是热的。而伤寒则是外感引起的,所以得病之后,病人是热还是寒,主要是看病人的脏腑寒热的情况。如果病人阳气偏盛则病可能传递到阳明之腑,病人就发热。如果病人的阴气偏盛则病可能传递到太阴之脏,病人就发冷。第三个差别是病的传变不同。而伤寒病在经络,如果脏腑没有问题则不会传递到脏腑,如果脏寒则传递到脏而表现出来是寒的,如果腑热则传递到腑而表现出来是热的,这就是“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伤寒传递进脏腑的根因是脏腑本来就有寒热导致的,所以说“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后面“传经大凡”中说了“六日经尽,邪退正复,汗出而解,伤寒之常”。伤寒与中风的人,如果脏腑没有问题,则六七日之后就会汗出而解,病就好了。而温病则是脏腑之病,病的特点就是经络与脏腑都是热的,传递到哪里都是热的,而且温病的病好与否就没有一定的时间。这就是“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的三个意思,人的初始状态不同,病的根因不同,病的传递也不同。

 

要点4:从黄师说“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寒热始混”来思考学习方法。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原文: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叔和叙例,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寒热始混),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论之存,遗祸千古,此虽叔和之谬,而实后人之愚。仲景《伤寒》,昭如日星,后人一字不解,无怪其狐惑于邪说也。仲景而后,医法失传,非第伤寒,杂病亦尔。祖派已讹,孙支愈谬。庸妄接踵,不可胜数也。

我们继续看《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原文: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叔和叙例,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寒热始混),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这里说的是,王叔和在整理与编辑《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小节“伤寒序例”。黄元御老师认为王叔和在“伤寒序例”中引用了《素问》中“热病”部分来解释《伤寒杂病论》,从而引起了混乱。正如上面说说的“伤寒温病,各不同气”,黄元御老师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与《素问》中热病(也就是温病)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用《素问》中热病部分来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传经为热”是一个具体的错误,这个我们在后续学习到的时候再来理解这个具体的错误。我们继续看原文:一论之存,遗祸千古,此虽叔和之谬,而实后人之愚;仲景《伤寒》,昭如日星,后人一字不解,无怪其狐惑于邪说也;仲景而后,医法失传,非第伤寒,杂病亦尔。祖派已讹,孙支愈谬;庸妄接踵,不可胜数也。说到底黄元御老师认为伤寒与温病的本质差别在于一气的初始状态不同。黄元御老师对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之后的医家都颇有抨击,我们就不详细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