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军中江忠源、罗泽南资历最老,他们为何死心塌地跟随曾国藩?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1-07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在籍丁忧的曾国藩接到了朝廷的旨意,让他在湖南办理团练以对抗太平军。不过,咸丰帝很小气,并没有给他一个有实权的官职,只不过是侍郎衔。虽说侍郎也是二品大员,不过到了地方只能唬唬人,真要办起事来顶不了大用。

而当时,湖南已经有江忠源的楚勇、罗泽南和王錱的湘勇,他们都具备一定的实力,而且也在对抗太平军中立下了战功。可是,曾国藩既无兵也无权,却最终成了他们的领袖。不仅如此,江忠源、罗泽南等战死后,其后的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王开化、张运兰等人也都心甘情愿接受曾国藩的指挥和调度。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到底有何魅力,能让这些湘军元老们俯首帖耳?

答案就是“推诚”二字。接受曾国藩节制的湘军将领,除极少数如塔布齐、鲍超、多隆阿等出身行伍外,绝大多数都是僻居乡里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维护名教为己任,与曾国藩心心相印。然而,他们之所以独尊曾国藩,除了思想相通这一点外,更是由于曾国藩有过人的人格力量。

在短短的几年中,曾国藩把一支地方武装发展成大清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其原因就是他把诚信观念上升到世界观的层次,引入到统兵治军领域,使诚信在维持与巩固湘军中发挥出空前的作用。

曾国藩认为,作为将领,首先就得具备“待人以诚”的美德。如果待人以权术,恃盛气,挟私见,也可能得势于一时,但最终会遭到唾弃。只有以诚换诚才可常保不败。

在湘军中,像塔齐布这样的满人极少,但曾国藩对这个异族将领格外看重。塔齐布原先不过是一名守备(低级军官),后来曾国藩发现他忠勇可嘉,习苦耐劳,因此上奏举荐他,说他是“忠勇可堪大用”。在一年多时间里,塔齐布从游击将军、参将、副将一直升到提督,成为湘军前期的主要将领。

塔齐布也知恩图报,尽心尽力为曾国藩效命,在关系到湘军存亡的湘潭、岳州两次战役中,塔齐布立下了汗马功劳。咸丰五年(1855年),在攻占九江时,塔齐布呕血死于军中,年仅三十九岁。

塔齐布是曾国藩军兴以来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当晚三更,曾国藩得知塔齐布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精神恍惚。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率领高级将领来到九江营地,在塔齐布的灵柩前祭奠。随后,他又派人护送灵柩至南昌公祭,然后送回原籍安葬。

接着,曾国藩上奏朝廷,请求为塔齐布建专祠纪念,还亲自写下了挽联:“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至诚相许与,有彰曾荐郭襄阳。”他把塔齐布比喻为北宋名将曹彬和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不难想象,塔齐布是个满人,他能如此追随曾国藩,肯定是有原因的。

对于属下的各级将领,曾国藩都尤其倚重,他知道,自己只能算是一个帅才,即只有驭将之才,如果亲自带兵,可能还不如一般的将领。所以他认为:“统领、营务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具体说来,第一是保护将领的名声和威望;第二是在钱粮后勤方面不加以掣肘;第三是及时加以褒奖提拨。

李鸿章后来就犯了一个毛病,淮军成立之初,他在用人上有权术的痕迹,曾国藩对此很不以为然,于是教导他说:“最贵推诚,不贵权术。”让他在驭将的时候要以推诚为本。

在曾国藩的多次教导下,在多次吃到了玩弄权术的苦头后,李鸿章也开始尝到了“推诚”的好处。自从淮军在上海立足后,李鸿章对权术的运用大加收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的人靠权势压服别人,有的人是用利益吸引别人,这些手段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因为但权势减弱,就无法压服,当利益给的不够的时候,也就无法继续吸引人。人与人之间,惟有感情上的沟通最长久,也最可靠。曾国藩在这方面可谓运用的炉火纯青,难以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