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诗和远方,就在眼前的苟且里

 清风米兰休闲馆 2019-01-08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而难能有二的。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1037年的1月8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又极有天赋的他,二十岁上京参加了卧虎藏龙的“千年科举第一榜”,依然名列前茅,还获得了文坛大佬欧阳修的赏识。


一时间,苏轼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年仅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又被欧阳修感慨:“三十年后,没有人还记得自己”,年少成名的苏轼完美地阐释了什么叫青年才俊,什么叫前途无量。



但若他一生就如此顺风顺水地活下去,可能宋代的词坛就少了一位璀璨的巨星。


正如叶嘉莹所说,苏轼是一个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若是没有之后的漂泊人生,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发现他既有生命的广度,又有灵魂的深度。若是没有苦难和苟且,或许他还创造不出让我们惊叹的“诗和远方”。


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拿得起锦衣玉食,也拿得起布衣粗饭,

能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把眼前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这就是独一无二的苏东坡——温柔、豁达、通透。



- 温柔 -


苏轼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在杭州任职的时候,他曾写诗给当时已经58岁的好友刘季孙: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千万别觉得自己已到迟暮之年。你看,在这深秋时节,荷花已经残败地荷叶都枯萎了,只有那菊花还傲霜挺立着。朋友啊,记住我的这句话: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就是这橙黄橘绿的深秋啊。


这一番话,既赞了好友的气节,又非常巧妙地勉励了好友——这是意志消沉的时候吗?正当人生成熟,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误了这好时光。



又比如说,在送别老友钱穆父的时候,他是这样写的: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三年,你踏遍天涯,看尽红尘万千事。但我们再见时,你的一笑依然如春风一般温暖。见面匆匆,离别也匆匆,但千万别伤心。光阴是百代之过客,天地是万物之逆旅,既然我们都在路上,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呢?


温柔如苏轼,虽然也不舍,但依然以一种洒脱的态度,宽慰友人。



他不但对朋友温柔,也对生活很温柔。


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他依然苦中作乐,爱美食,也会享受。把普通的柴米油盐,过成了风花雪月。


比如他在《浣溪沙》里记下的一次野炊,成为了多少人对生活的梦想: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那一盘鲜嫩的春笋,那一盏乳白色的新茶,就是人间至味。



- 豁达 -


说到面对苦难的态度,“谪仙人”李白只会“仰天大笑出门去”,特别飘渺,特别没有现实感;诗圣杜甫则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日复一日的凄苦。而苏东坡,则选择坦然面对。


比如在《定风波》里,苏轼这样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在雨中行走,别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唱着歌、吟着诗,一边悠然而行。竹杖和草鞋轻便胜过骑马。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我照样如此过完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雨”打倒的,而是自己被自己吓倒的。任凭外界如何变化,我心无惧,什么坎都能过得去。



苏轼就是有这样一种能力,身陷囹圄而不沉沦,泰山压顶而面无惧色。甚至于被贬谪到偏僻到不能再偏僻的岭南,也能悠然地吟出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通透 -


虽说苏东坡豁达,但他的豁达和大气,不是“傻白甜”,而是看透了一切之后的通透。他目光放远,“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啊,那么多英雄豪杰都付与了一江春水,我苏轼也有一天,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现在的苦厄又算得了什么呢?



苏轼的后半生,除了贬谪,也是有升迁的。宋哲宗时期,他曾一度被召回,官至翰林学士。但这一次的他,不复年少,只想离开“虚苦劳神的浮名浮利”,做个闲人,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便够了: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



现在,许多人追求诗和远方,似乎背上行囊,就能逃离苟且的现实,遇见奇迹。


但苏轼告诉我们:


不要逃避生活,不要厌恶现在,诗和远方,是从心灵出发的。而生活,也是从心灵开始的。


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如果你做不到,至少也要把这一辈子的浩然之风用尽,别让此生只有一地鸡毛。



文/编辑:萧萧木下

图:崔军,业余摄影爱好者,喜欢读书、音乐、自驾车旅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