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世界-北极熊

 零壹贰012 2019-01-08


北极熊 被全世界公认是北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是现今体型最大的陆上肉食性动物,在所生存的空间里,位于食物链的最顶层。健康的北极熊会拥有极厚的脂肪及毛发,以在北极这种极端严寒的气候中生存。其中白色的外表在雪地上是良好的保护色。

但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冰减少、人类捕杀、栖息地被破坏、及以人类工业排放物的污染等等影响,北极熊的数量在几十年间严重减少,许多科学家和生态保育专家担心,北极熊可能在21世纪内绝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熊属 Ursus

种: 北极熊 U. maritimus


北极熊会因性别不同,在体型上有很大的差异。

成年雄性平均重量450公斤,直立高度2.4-3米;

成年雌性平均重量260公斤,直立高度1.8-2.4米。然而,当怀孕时,雌性的体重可高达500公斤。

记录在案的最大北极熊,在1960年,阿拉斯加西北部的科兹布依海峡发现的一只雄性,肩高为160厘米,重达1002公斤。

根据观察统计:圈养的北极熊很少超重或体型特别大,这可能是对大多数动物园温暖环境的反应。


北极熊巨大的头部与人的对比


与北极熊体型相仿的另一种陆上肉食性动物是科迪亚克熊,它是棕熊的一个亚种


北极熊是熊科熊属动物,科学家已有共识,北极熊是由棕熊演化出来。但演化的时间,还有不同的争议。之前大部分的认定北极熊是最现代的熊,约15万年前演化出来,但新的DNA技术令有些科学家认为是约60万年前演化出来。

也有科学家认为,不同区域间的北极熊,基因几乎变化性不够大,因此在面临气候变迁的危机,北极熊缺乏多样性的基因,容易导致他们全面性灭绝。


灰北极熊北极灰熊是灰熊跟北极熊的杂交后代,这不多见的现象在野外或人为环境中均有出现,而且这类杂交种的后代均具备完整的生殖能力,显示北极熊与棕熊之间的生殖隔离并不完整,两者的关系比人类之前所认为的还要紧密,因此一些分类学家认为北极熊可以被视作棕熊的亚种。


尽管身躯庞大,北极熊其实相当灵活,奔跑的时速可以达到时速40公里。由于需要在不同的海冰层、岛屿、或冰间湖间活动捕猎,北极熊也擅长游泳,能以时速10公里,一天游约90公里远。

他们游泳时,前面两掌如同船桨般、在水中交互滚动前进。由于全球变暖,各海域的海冰在不断地消褪中、北极熊有时为了找寻海冰上的海豹,一游需要好几天无以进食,消耗极大的体力。

北极熊虽然擅长远距离游泳,但是缺乏海冰将无法生存下去,它们仍会被淹死。


北极熊头部相对棕熊来较长而脸小,耳小而圆,颈细长,足宽大,肢掌多毛,皮肤呈黑色。尾短,长度大约13厘米。


北极熊的身体结构


北极熊的脚掌


北极熊的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但它的皮肤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看见皮肤的原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


北极熊透明的毛发可以有效率保温的体质,它们的皮毛会有效锁住热气、让体热不致流失。毛发在阳光及冰层的反射下成为白色,使它们能够在冰层上悄悄的跟踪并突袭猎物。由于毛发是保暖的关键,当毛发脏污、或因下水而沾有盐分时,会影响其保暖的效能,因此北极熊一般都会注重整理毛发。


北极熊几乎完全的肉食性动物,少数食用的植物为海草、或夏天冻原间偶有的蓝苺等,但只能用以补充其矿物质,无法提供生存所需的热量。

它们赖以生存的热量,几乎百分之九十需要猎捕不同的海豹。北极熊的嗅觉非常敏锐,可闻到几公里以外的海豹,并可找到一两米以下雪层的海豹。

一般人可能认为北极熊捕食海豹轻而易举,事实上,在稳固又适宜的海冰、或冰间湖上,北极熊猎捕五六次的成功机率,可能只有一次。而在开放海域上的海冰,猎捕成功的机率会降到百分之五以下。每二十次的猎捕,可能只有一次会成功。在海中海豹远较北极熊灵活、下潜速度快,此外北极熊无法闭气过久(一般是一分多钟),因此北极熊几乎无法在海中追捕到海豹。在开放海域上的海冰,海豹极容易潜入海水逃脱,导致北极熊成功猎捕的机会很低。

北极熊在猎捕到海豹后,会先食用其身上的脂肪层,因为那是摄取惟生所需的热量最重要来源。北极熊一顿能吃下约20%体重的食物,因此在狩猎丰硕时,可快速让体重飙高。大幅度的体重改变,加上近乎全脂肪的饮食型态,北极熊却不会像人类般造成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问题。

擅于捕猎的北极熊、尤其是壮硕的公熊,有时会把猎物的脂肪层吃完后,其他弃而不食,这就会成为其他年轻或老年公熊、母熊及小熊们的食物来源。北极熊的食余,尤其在严酷的北极冬天时,是其他极带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粮来源,例如北极狐。科学家会观察到,成年的大北极熊身后,有时会跟着一只雪白的北极狐。


北极熊主要的猎物

环斑海豹,体型较小,长度大约1.3米,重约70公斤。养育幼熊的雌性北极熊,大多是猎捕环斑海豹为生。母熊带着小熊刚离哺育洞穴时,也刚好是环斑海豹在海冰上产小海豹的时间。

常见有影片中,北极熊不停地在冰上嗅寻后,忽然立起来,快速以两只前掌用力击破地上的冰雪后,整个上半身立刻钻进洞去追捕猎物这时的猎物,多是环斑海豹。


髯海豹,体型大,成年时长约2米,重约400公斤。喜欢在浮冰上小憩,它们是成年雄性猎食的对象。刚出生或年轻的髯海豹也是雌性的重要猎物。


竖琴海豹,以其身上的竖琴形状斑纹而得名,成年时长约1.7米,重约130公斤。


海象,北极熊也会猎杀海象,但风险很高,因为海象不但庞大,在受到攻击时,象牙也是可以致敌人重伤的利器。因此多是壮年有力的大公熊才敢猎捕海象,但也不常发生。记录曾有因饥饿难耐、猎捕海象,而致重伤的北极熊。


除此之外,北极熊几乎有什么吃什么,会进食任何能够被其猎杀或找到的食物,如搁浅死亡的鲸鱼、岸边的贝类或蟹等、甚至偶而冬天时,北极的白鲸在广大的海冰上需要利用换气洞藉以存活时,也会成为在旁守候的北极熊猎捕的对象 。

也有影片拍到饥饿的北极熊由于找不到食物,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悬岸上,设法吃到因季节迁移至北极繁育后代的鸟类所产下的卵。不止它们的体型并不适合这种攀爬,有时会造成致命危险,这些蛋因为体积过小,也无法维持他们的生存。


北极熊为独居性动物,除了养育小熊的母熊、或交配期间雌雄在一起的两三个星期间外,他们几乎都独自活动。

成年的雄性在春天时会积极地找可交配的雌性,有时追随一只母熊的气味,可长达数日甚至上周。由于养育小熊的母熊不会发情,因此可交配的雌性,数量往往比可交配的雄性少很多,造成有多只雄性彼此咬打、竞争一只雌性配偶的情况,这时雌性大多会静观其变,因为它们要确定下一代的基因够强壮、可以生存。

雄性觅得配偶后,它们会在一起长达数星期,但结束后,双方会分头觅食,也许之后再也不会见到面。


北极熊繁殖力较低,由于小熊赖母熊以维生的时间很长,雌性一生中,大约只会繁殖5次,而只数平均约两只,远低于棕熊。

北极熊只有怀孕的母熊才会冬眠。由于冬季是猎捕海豹的重要季节,因此雄性和未怀孕的雌性,并不会冬眠

雌性北极熊的怀孕期并不一定,要看母熊的体能和气候状况决定。北极熊的婴儿通常会在早冬出生,双胞胎的比率最高,也有一只或三只,最高纪录为一胎四只,但非常罕见。刚出生的北极熊十分幼小,只重几百克、眼睛和耳朵的功能还没发展健全。它们所喝的母奶有1/3以上是脂肪,营养丰富,因此生长得非常快速。大约一个月大时,它们的眼睛才会打开,在一个半月大时,它们能够步行。母熊待在哺育洞穴中一般是4个月,之间不吃、不喝、也不排泄,除了昏睡,它们本能地舔拭及哺育小熊。

母熊决定离开哺育洞穴的时间会约在春天、小熊三四个月大的时间,此时体重已约10至15公斤。由于在洞内长时间的不吃不喝地喂哺小熊,离开哺育洞穴的母熊,比刚进去时、体重可降低甚至一半以上,因此急需捕猎、以补充体能。

小熊一般会跟在母亲身边长达2年半、甚至3年。在此过程中小熊会逐渐断奶,开始食用母亲猎捕到的食物,并跟着母亲学习各种在未来独立后、赖以生存的狩猎技能。当母亲的食物来源不够时,本身的乳汁也会枯竭,以致小熊饿死,因此一般而言,只有经验丰富、擅于捕猎的母亲、才能够让小熊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小北极熊最大的天敌是成年的雄性北极熊,有记录公熊追杀小熊,甚至少数有吃食的情形,因此有小熊的母亲,都会尽量避开公熊,但在必要时、仅管体型可能只有公熊的一半,母熊仍会努力捍卫小熊。

正常情况下,小北极熊第一年的存活率约有50%,但由于近几十年全球变暖太严重、北极熊生存环境被破坏、母熊不易捕食海豹喂养小熊,或无法有足够乳汁喂养小熊,这个存活比率,已受到严酷的现实考验。2003年到2007年间,有科学家在阿拉斯加追踪80只小熊,发现只有两只小熊存活的记录。

野生的北极熊追踪记录显示,平均寿命约有25岁。圈养的北极熊寿命可达40岁。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历史上最长寿的北极熊是Doris,1991年去世时43岁。

此外,还有生活在加拿大西部动物园的北极熊黛比,2008年去世时42岁


北极熊是一种能在恶劣酷寒的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即北极圈附近,而最南则可以在有浮冰出没的地方找到它们。

它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为

  • 弗兰格尔岛(俄罗斯,为母北极熊哺育小北极熊最重要的地域之一)

  • 北阿拉斯加及西阿拉斯加(美国)

  • 加拿大西北地区及其内的群岛(加拿大)

  • 格陵兰周边海域(丹麦)

  • 斯瓦尔巴-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瑞典)

  • 俄罗斯西北部岸边及海冰域(俄罗斯)


由于北极熊已在几十多万年以来、演化为适应极寒带的肉食动物,除了北极之外,在地球上它们可以适应的地区,可能只有酷寒的南极圈

但由于北极熊的人为移居会对南极圈的既有生物系统产生很大的冲击、甚至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许多科学家或北极熊保育专家,亦无法赞成将它们用人为方式移居到南极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