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伟,明明白白做明师——《名师的起跑线》读后感

 剽悍前行 2019-01-08

忠伟,明明白白做明师

——《名师的起跑线》读后感



名师班同学、我的好朋友——刘忠伟,新书《名师的起跑线》火热出炉。对于他,我是这样界定的:初见他,他是我的榜样;熟悉了,我们是互黑的队友;学术上,我们是泾渭分明的语数学科;但是,成长路上,我们却是亲密的战友。


捧着他邮寄过来的泛着墨香的新书,不由让我想起了跟忠伟的相识。那是在浙江金华,参加中原名师班的集中研修活动。我同屋居住的弯弯姐,下午要参加答辩,电脑却出现了问题,我也在一边暗暗着急。弯姐说出去找个名师班同学来看看,没过一分钟,就带回来个帅哥,说是在电梯口遇到的,一问,就赶紧领过来修电脑。这个帅哥很尽责,又是下软件,又是打电话找人咨询,忙活了大半个小时,有说有笑,热情耐心。等下午论坛活动开始,这个帅哥又上台了,并做了精彩发言,弯姐我俩爆笑不止:无心之举,居然还拉回来个数学专家来修电脑。



也许是这个初识太有趣,让我对忠伟以及像忠伟一样的名师的成长多了一份好奇:

一个名师到底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我喜欢追寻优秀的人成长的故事。因为我们总能从别人的成长中汲取能量,来激励自己。这个十二月,捧起他沉甸甸的书,我由衷为他喜悦,并试图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去文字里发现一个数学名师的成长密码。

密码一:以“自我觉醒”对抗“被动打造”,明成长之道。


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从某种意义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自渡的过程。如何自渡,这就需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白的职业规划。

忠伟保有这份清醒。他说,明师不同于名师,名师未必就是明师。“明”与“名”之间虽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差甚远。而他坚持要做的就是明师,首先就是明理。他不仅明察事理、知晓道理、追求真理,而且懂得成长之规律,明白成长始末的道理。所以在文字里,你会看到:他如何坚守教育的初心,如何增长自我否定的勇气,还有借助于发展的东风,修炼名师成长之路。他对问题不仅想得透彻、想得深邃,而且能找到发展的途径,助推成长从原点走向远点。




密码二:以“意料之外”对抗“习以为常”,明成长之智。

 读《牧羊少年的奇幻旅行》一书时,我还真是想起了忠伟。在某种意义上,这位从乡村学校里成长起来的名师,其专业成长之路,其萌生的教学勇气,其教育理想的着地,都是特别耐人寻味的。所幸,忠伟把它们一一记录在了这本书里。“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一颗因为满怀炽热梦想而不肯安于一隅的心,注定不会囿于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忠伟读书,实践,写作,反思,课堂是他不舍的一切:遇见的学生,生根的思考,面对的挑战……变成了他笔下的“折腾”。在忠伟的成长中,仅从文字里,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无处不在的自寻的压力。而折腾的日子,才能称为一个老师最闪光的回忆——在成长的追寻之间,在达成自己天命途中的痕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追寻的心。



密码三:以“营造自然”对抗“顺其自然”,明成长之理。

 忠伟是有锋芒的人,思维的锋芒,智慧的锋芒,甚至做事的锋芒。作为朋友,我愿意他永远这样,少一些成人的圆滑,而多一些锐性。

所以,你观他的成长,看他的文字,他抛开那些如泡沫般、浮云般的虚名,让思考的种子扎得更深。

他能够明辨是非。在各种教育现象中,他总是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无论是发展方向之辨,教育理念之辨、课堂教学之辨,还是教育现象之辩……他都能明晰地审视、明确地辨析,在辨中梳理思路,看清现象和本质,用个性化的见解凝练出教育思想。他敢给教学模式泼点冷水,他对磨课和裸课有自己的思考,他发出一个老师的疑问: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给教育起新名字。

静以修心,明以辨之,而对教育的思考也在这种明辨中越来越深入。这是何其的难得!


密码四:以“修炼素养”对抗“发展瓶颈”,明成长之术。

明师因术而明。但明师需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忠伟在他的文字里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明术,就是具有系统化的专业水准,不仅精通教育之术,而且熟悉学术之道。独特的教学风格、丰厚的学术功底、强烈的科研意识、科学的质疑精神…这些都是明术之师的显著特征。他主张明师要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不要简单地去复制别人的课堂;名师要给自己的课堂减负,然后让自己丰厚的课堂呈现简约之美,还要善于让失败的课堂闪耀光芒;明师也要经得起学术的批判,更不能用形式去绑架研究。

真真切切的文字,让我们读懂了明师的学术,就是在不断修炼中提升的,这样的过程既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学术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



密码五:以“平视滋养”对抗“生硬管理”,明成长之心。

 其实,我早就发现:在我们教师这个群体里,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历经一段成长之后,总是会呈现出千人千面。且不说有各种跨度的界限,而那些差不多年龄、教龄的骨干教师们,坐在一起,其成长状态,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教育时报》曾有份调查:是什么让我们沦为平庸?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的工作简单重复,但从来没有留下成长的痕迹。如何留下成长的痕迹,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你看忠伟,无论多忙,他一定能用笔记录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不管是教育故事,还是课堂案例,都能通过文字进行深入的思索,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明师因思而变,因思求变,发现一个个问题,攻克一个个难题,掌握反思技巧,具备反思意识,形成反思能力,善于提炼,勤于总结,找准教育前行的路。所以,他也就有了更多再出发,再成长的勇气。

忠伟是明明白白做名师的人。读完他的文字,我更是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在他的书里,一点点感受到了明师的修炼之功。

不难发现,以忠伟为代表的这些优秀的老师在向我们呈现这些特质:

他们在教师不是被“蜡烛化”就是被妖魔化的时代,坚守职业的本分,发出了自己的思考;

他们在职业倦怠愈演愈烈的当下,主动提升自己,积极影响他人;

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处,撬开了一条缝隙,擦亮了一点幽光;

他们是爱工作,爱学生,爱生活,爱自己的人,植根在教室里,与学生相互辉映生命之光;

他们是这个浮躁、功利的教育环境中,健康、美好、有专业理性的那一部分……

谢谢忠伟。读书,读人。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教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