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年味——— 豆腐

 卧听风铃 2019-01-08
每当撕开腊月的日历,意味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随后,年的味道逐渐浓郁起来。备年货的喧嚣声飘浮在村庄上空,喧闹着村庄,村庄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迎接一年又一年的除夕,新年就这么走到千家万户。
  有一种年的味道就是做大豆腐,是几千年民间流传下来的习俗。豆腐是“都福”的谐音,寓意家中的每个人年年幸福。
  记得小时候,进了腊月,母亲把储藏的黄豆找出十多斤,先用簸箕簸去那些粉屑物,再用一个圆圆的小盖顶滚动黄豆。黄豆粒经过母亲这一挑选,那些瘪籽、霉籽和小沙子留在盖顶上,能滚到盆里的全是颗粒饱满的黄豆,母亲再放好以备做大豆腐。腊月二十四那天,母亲就会再次拿出早选好的黄豆,先在温水里浸泡一晚,第二天就可以在自家石磨上磨豆浆了。
  用石磨磨豆腐,那可是体力活,也是细功夫活。怎么才能把豆腐做得嫩且好吃?工序之一在磨豆浆上。在推磨过程中不能多添黄豆,也不能连续添,推个四五圈再添一次,连续循环下去,过年嘛,总得多做点,10斤黄豆得磨整上午,记得都是全家人齐上阵。石磨在“吱吱呀呀”声中不停地被推着,和着玩童们在磨旁边的嬉闹声、大人们撵玩童的呵斥声,豆浆从石磨缝隙中慢慢流出来,磨下来的叫豆渣浆。磨累了,停下来,把磨盘上的豆浆用勺子收到干净的桶里,再继续磨。
  等把所有黄豆推完后,母亲便亲自烧火,这是做好豆腐的第二道工序。等锅内的豆浆热了,再用葫芦瓢舀到一个布袋包袱里过锅。淳香浓郁的豆浆弥漫了整个屋子,过出的才叫豆汁。有时父亲也帮母亲过豆汁,把过出来的豆汁再烧火,这是第三道工序。母亲自己慢慢烧火,怕我们烧过了火,做出的豆腐味道就有点糊味,等烧开后,再从锅里用葫芦瓢舀到一个烧瓷制的砖红色大泥缸里。不一会儿,满满一锅热气腾腾的豆汁被母亲舀到缸里。然后母亲就用卤水斩豆腐———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再盖上盖顶,等满满的一缸豆汁瞬间“点石成金”般地变成豆腐脑,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再把豆腐脑舀到早已铺好包袱的筛子里。把包袱折叠,上面再放上盖顶,压上个重重的盆,过十几分钟,打开包袱,又白又嫩的豆腐就正式做好了。
  母亲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鲜,把爷爷奶奶等人叫来一起吃,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豆腐,说说笑笑,满屋盈满暖意融融的亲情与年味浓厚的气氛。
  而如今呀,机器早已替代了石磨,豆腐呢,又是家常便饭,想吃,天天可以买到,尤其上了央视味道的街头(镇名),在县城都开了连锁店。但是,无论买到的豆腐再怎么鲜美白嫰,再怎么入口即化,再怎么清香可口,也吃不出当年那种味道,那是老家年的味道,是萦索在心头的亲情味道。1049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