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46岁在黄州写下一首鹧鸪天,最后2句寓意非凡、饱含禅意!

 Zhanjh1936 2019-01-08

原题:苏轼46岁在黄州写下一首鹧鸪天,最后2句寓意非凡、饱含禅意!

苏轼,北宋著名的大词人,精通诗词、音律、书法,爱好茶道、美食,是一个集学识、烹饪于一身的完美奇才,世间少有。就是这个世间奇才,官运却不如意,处处磕绊,宦海生涯起起伏伏,让人看着真是揪心啊!幸好苏轼是很看得开的,他生来就有一颗开朗、豁达的心,才使得他历经风风雨雨、大起大落,终究没有被现实所打倒。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指派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当然,苏轼是很有骨气的,他一气之下,主动请求调离京城,不跟这帮人玩了!他被调往杭州任通判。初到杭州,苏轼便“化悲痛为力量”,他见西湖水道堵塞严重,于是立即决定对西湖进行修复。慢慢地西湖变得美丽起来。西湖也被当时的百姓称为“杭州之眼”,足以见得其修复的美艳了吧,苏轼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很开心,曾多次作诗赋词歌咏西湖,其中最有名气的一首便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首诗里,苏轼分别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不同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更是将西湖比作了古代的美女,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丽。苏轼的这两句千古佳句,被称为是咏西湖诗句中最精致的,以致于“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后世文人见此佳句,也都纷纷表示“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自此后人均搁笔,不敢再写西湖诗句。通过这首诗意境来看,足以看出苏轼已经从王安石变法所遭受的打击中走了出来,看得出此时的苏轼,心情是非常高兴、非常美丽的。


同样是写景,下面笔者给大家推荐的这首词就不是那么愉快了。这一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所作,那时的苏轼已经被贬官至黄州,这时的苏轼心情是极为抑郁和落寞的。时年46岁的苏轼望着他所居住屋舍周围的景色,写下了这首鹧鸪天,词的最后2句寓意非凡、饱含了深深的禅意!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词: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代: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风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远处树林断处有连绵起伏的青山相连着,竹林围绕着屋舍的四周,如同一面篱笆墙。屋舍的旁边是一池水塘,水池边长满了枯草,蝉此时在竹林中乱叫着。这两句词人由远及近,写了树林尽头、远处的青山,拉到近处又写竹林、围墙,枯草、池塘,乱蝉,在仅有的两句话中,词人一气呵成描写了7种景物?这在众多诗词作品都是极少有的,足以见得苏轼的诗词造诣的深厚!“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词人抬头望见了鸟儿在天空中欢快的飞翔着,池塘中荷花与水相映,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沁人心脾。此景活泼生动,清新淡雅,洋溢着春的味道,诗情画意得像一幅画一样。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在村舍外。古城的旁边,词人手拄木杖望着残阳徐步徘徊。词人突然笔锋一转,由上片清新淡雅的景色描写,转为了一老者手拄木杖在残阳下独自徘徊的画面,这两幅画面的巨大反差突兀出了词人被贬官后的孤单、落寞!“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有劳天公想得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可以度过了一个凉爽的日子。最后这两句是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苏轼被贬官后无人问津的孤单、无奈与落寞!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完全淡出统治阶层的视野,没有人再会想起他了。而昨晚,老天还算惦念他,给了他一场凉爽的雨,如今也只有老天才会想着他了,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自我安慰啊!

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性格的旷达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在这种无奈、落寞的心境之下,突然顿悟的苏轼悟出了“又得浮生一日凉”的禅意:不要在意那些仕途名利,也不要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偏见看法,就算人生怎么不如意,也要开心、快乐的享受生活忘掉一切的不如意吧,就像这“一日凉”的三更雨一样,纵有再多的愁绪,起码今天词人可以凉爽的度过了!

苏轼的这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上片的景色描写很是精彩,下片的突然转笔确实让人有些始料不及,而最后2句是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寓意非凡、饱含了深深的禅意,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意在发扬中华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